劉永路
200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將舉行國慶60周年大閱兵。這不禁讓我們想起了60年前的那場開國閱兵。當年的閱兵儀式留下了許多未解的謎團:比如究竟誰是開國大典大閱兵的軍旗手?為什么年輕的海軍方陣走在開國大典閱兵式的最前列?等等。為破解這些歷史謎團,筆者多方查尋。在尋訪過程中,得到海軍大連艦艇學院參加過多次國慶大閱兵的孫國楨、方昆山等人的幫助,終于在新疆和豐縣一個與哈薩克期坦共和國幾近接壤的偏僻小城中找到了“失蹤”多年的開國大閱兵的“八一”軍旗手——李冠英。李冠英是原國民黨“重慶”艦起義的一名學兵,新中國第一所海軍學校的年輕學員(后任教官)。當筆者見到他時,當年英姿勃發(fā)小伙子,如今已是滿頭銀發(fā)的耄耋老人。這位“神秘”老人的身上究竟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到底有多少沒有解開的秘密從他的身上可以找到答案?
神秘赴北平,海軍部隊排在受閱第一列
1949年9月初,解放戰(zhàn)爭尚未結束,原國民黨“重慶艦”起義的數(shù)百名官兵集中在鴨綠江畔的安東海校(海軍大連艦艇學院的前身,安東即今丹東市)學習。一天早操,校首長拿著花名冊在隊列前點名:
“李冠英!”
“到!”
一位1.76米、濃眉大眼的小伙子應聲出列。校首長一連點了50位學員的名宇,然后對他們說:“你們這些同志今早不出操了,馬上回去打好背包,備好槍支,準備執(zhí)行任務!”大家立即想到,可能是上前線參戰(zhàn)。他們打好行裝后,還和下操回來的戰(zhàn)友們緊緊擁抱,揮手告別。隨后,50名學員乘坐一輛軍用列車出發(fā)了。臨上火車前,校長向大家叮囑道:“沿途盡量不要下車,如有人問你們從何處來?可回答從后面來;問你們到何處去?可回答到前面去?!毙iL的話引得大家一陣笑聲,同時也給此次行程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學員們坐上火車后依然不知道究竟要去哪里。
列車經沈陽到達天津,又于深夜到達北平前門車站。學員們下車出站,乘坐兩輛卡車經天安門向西疾馳,到達目的地時李冠英才認出,這里是他小時候常來玩兒的地方——黃寺兵營。次日,鄧兆祥、張學思兩位校長在幾位軍區(qū)干部的陪同下來住地看望大家,張學思校長向他們正式宣布:“同志們,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這次派你們到北平來是執(zhí)行一項極其光榮的任務:準備參加新中國的開國大典!”張學思的話還沒講完,李冠英激動得心都快跳出來了,真想不到。他怎么也沒有想到這樣光榮的任務會落到自己身上。他發(fā)現(xiàn)隊列中有許多人都激動得熱淚盈眶。
在訓練中,由于李冠英軍姿好,隊列動作標準,榮幸地被選為開國大典閱兵式的掌旗手。李冠英知道,一名受閱大軍的旗手。猶如一艘軍艦的舵手,其地位和作用至關重要。閱兵式的訓練緊張而又愉快,白天在驕陽下練,晚上在燈光下練,直到練得每個人四肢腫漲酸痛,精疲力竭,但是沒有一個人叫苦喊累,大家的情緒都非常高漲。9月29日上午,朱德總司令在前蘇聯(lián)顧問和軍區(qū)首長的陪同下,來到訓練場,對受閱部隊進行預閱。臨時檢閱臺是用幾輛卡車拼成的,根據前蘇聯(lián)顧問的建議,按照國際閱兵的慣例,閱兵指揮部決定,海軍代表隊排在受閱部隊的第一列,預閱結束時,朱總司令高興地說:“我們解放軍的行列里,第一次有了海軍,這很好!”前蘇聯(lián)顧問接著提議說:“海軍的服裝應改變,不要穿陸軍的布服裝了,要穿藍呢子海軍干部服,戴大沿帽?!碑斖?,從軍區(qū)服裝廠緊急抽調的20多位師傅就開始連夜趕制海軍干部服。
開國大典,他成為受閱第一兵
日子在一天一天臨近。1949年9月30日晚,李冠英和戰(zhàn)友們終于等到了激動人心的時刻,10月1日凌晨,凌厲的哨聲想起,劃破尚未放亮的夜空。李冠英和戰(zhàn)友們立即起床,穿上嶄新的藍呢子海軍干部服裝,戴上白色的大沿帽,蹬上擦得油黑锃亮的皮鞋。用過早餐后,部隊又進行了最后一次詳細檢查。檢查完畢后,全體戰(zhàn)士乘車來到了天安門廣場。海軍代表隊作為受閱部隊第一列。位置在天安門以東當時的公安部對面。隨后受閱的各路部隊也陸續(xù)到達,在指定的位置上等待。時間一分一秒地走過,李冠英懷著激動的心情不時地看著手上的表。
下午3時,廣場上歡聲雷動。毛澤東和朱德兩位領袖一前一后,最先登上天安門城樓。林伯渠宣布大典開始。在國歌《義勇軍進行曲》聲中,毛澤東主席親手按動電鈕,升起了新中國第一面五星紅旗,54門禮炮齊放28響,聲震大地。李冠英和戰(zhàn)友們含著熱淚聆聽毛主席宣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公告宣讀完畢,在軍樂聲中,朱德總司令在聶榮臻代總長的陪同下,分別乘敞篷車檢閱三軍部隊。朱總司令的車首先在海軍代表隊前停下,他面向軍旗莊嚴地舉起了右手,李冠英立即將垂直豎立的軍旗擎起向前下垂45度,向這位身經百戰(zhàn)指揮千軍的英雄敬禮。他在心中默默地說:“敬愛的總司令,我們全軍將士向您致敬!”閱兵后,朱德總司令重登天安門城樓,宣讀《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命令》、分列式正式開始。
分列式的第一序列是年輕的人民海軍代表隊,李冠英和他的戰(zhàn)友們緊隨著聶榮臻的敞篷車,光榮地走在各受閱部隊的最前面。當時天安門兩側各有三座門,他們由東向西行進。隊列通過東三座門時,海軍隊伍分成三列同時過門,然后在整齊線上重新整合成一個方隊,以“八一”軍旗為前導,邁著雄壯有力、威武整齊的步伐走向天安門,接受毛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檢閱。李冠英肩扛“八一”軍旗走在受閱大軍的最前列,他的兩旁,各有一名端著鐵把沖鋒槍的護旗兵。
在接近東邊金水橋時,聶榮臻總長在車上向毛主席和朱總司令行軍禮,李冠英隨之用了一個十分熟練利落的動作,在雙腳齊步換正步的同時,雙手迅速擎旗向前下垂45度,代表中國人民解放軍全軍將士,向新中國的最高統(tǒng)帥致敬。這一瞬間,忽然刮起一陣小風,將李冠英向前傾擎的“八一”軍旗吹卷起來,李冠英竭力想把軍旗抖展開,但由于身上的軍旗背帶起了限制作用,使他幾次努力都沒有收效。就這樣,他擎著吹卷的“八一”軍旗通過了天安門廣場,當時拍攝的新聞紀錄電影膠片上,還保存著這一歷史鏡頭。談起這樁往事,老人心里還存有一絲遺憾。但更多的是無盡的光榮和自豪。作為新中國開國大典的第一名軍旗手,他見證了一個偉大民族站起來的神圣的時刻,成為接受毛主席檢閱的第一人!
當李冠英擎旗走過天安門時,從廣場學生隊伍中跑出一對男女青年,手中拿著一朵紅綢子做的大紅花。女青年徑直走到李冠英面前,把那朵大紅花系在他的胸前,李冠英不能停下腳步,而那位姑娘又系得很認真,所以邊走邊系,一直走了很遠很遠,終于在萬眾矚目之下,把那朵大紅花系在李冠英的胸前。這時,李冠英已是滿面通紅,他不好意思地向那位女青年小聲道謝。就這樣,李冠英扛著軍旗,戴著紅花,眼含著激動幸福的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