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蓉
潘老師的課堂給了我們一種久違的感覺,自然、大氣,讓人不由心生親切之感。
這種大氣,首先是一種“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胸襟、氣魄。潘老師在對《課標》精神的深刻領會、學生實際的整體觀照下,以敏銳的語文課程眼光對教學內容進行大膽取舍和深度處理,有效整合課文的閱讀價值和教學價值。內容集中,形式干凈。
1言語意蘊的咀嚼與涵泳。課堂上,潘老師循著話語形式這個核心,始終著眼于語言文字怎樣把人的情、意在作品中表現出來,以語言文字為憑借,咬文嚼字,品詞析句,體會人物的鮮明個性特征。由“直截了當”學生體悟到福樓拜嚴謹的治學態(tài)度,從“滔滔不絕”學生讀出福樓拜豐厚的藝術積淀,而全文僅有的一個“微笑”,更是細微處見真情,‘學生體悟到福樓拜對后輩的提攜、呵護、勉勵、期待……當學生化身為莫泊桑追憶逝去的恩師福樓拜時,我們驚喜地發(fā)現,此時此刻。作者之言與讀者之言已悄然融為一體,此時此刻,再也分不清孰是“工具”,孰是“人文”,語文的三維目標已盡在其中了。
2表達形式的捕獲與揣摩。到了高年段,《課標》有揣摩文章思路,領悟文章基本表達方法的要求。教學中,我們看到潘老師把《課標》的要求“活”化了,不露痕跡地將蘊含在語言文字里的表達方式傳遞給學生,方法巧妙,點撥自然。例如,三次指導實際是以“觀察”為主干的層層遞進,揭示福樓拜由淺入深指導寫作的過程;又如福樓拜第二次指導時一連拋出的9個問題,則凸顯了大師的善施教化,以及莫泊桑如夢初醒的頓悟?!皩W文如聚沙”,假如老師們都能像潘老師這樣用一雙慧眼去發(fā)掘、引導,我們還擔心學生的寫作能力得不到提高嗎?
這種大氣,還是“行至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從容、淡定。潘老師的從容,首先來自他深厚的學科素養(yǎng),一筆一畫的板書,言傳身教中的暗示、激勵,無不凝聚著他對語文的理解和追求,滲透著他獨特的精神氣質和文化修養(yǎng)。潘老師的從容,還在于他抓大放小的教學智慧,調控課堂行進的節(jié)奏和方向,而不斤斤計較某個教學細節(jié),抑或某些教學技巧,因而,他的教學的行進給人的感覺是學生總在興奮地探尋,而他則有著勝似閑庭信步的灑脫。從容,更是潘老師對生命氣息最深沉的關愛與期待,他深諳教學的本質是“讓學”,精細的雕琢,刻意的深度,如果不能與學生的精神世界對接將失去價值和意義。突出學生,淡化自己,他就像福樓拜一樣善施教化,讓學生的言語生命在充滿挑戰(zhàn)的情境中落地生根,恣意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