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春英
1 前言
“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小學四年級數學的重要教學內容,知識比較抽象。為加強學生對此知識點的感性認識,筆者用Flash軟件制作“三角形內角和”課件進行教學,收到滿意的教學效果。
打開Flash軟件,新建一個Flash文檔,執(zhí)行“插入”→“場景”命令2次,插入2個場景,共3個場景。在場景1中設置用量角器測量三角形各個角度的動畫;在場景2中設置分割三角形后再將3個內角拼合成平角的動畫;在場景3中放置練習題。
2 制作元件
執(zhí)行“插入”→“新建元件”命令,用“橢圓工具”“線條工具”等繪制圖1所示的“量角器”圖形元件。再新建一個“測內角”的影片剪輯元件,在該元件的編輯窗口,在圖層1繪制一個內角分別為50°、60°、70°的三角形,將該圖層的時間軸延長到第200幀;將“庫”中的“量角器”拖放到圖層2的第1幀,在第1~50幀創(chuàng)建測量角A的運動漸變動畫。同樣方法,在圖層3的第51~100幀創(chuàng)建測量角B的運動漸變動畫;在圖層4的第101~150幀創(chuàng)建測量角C的運動漸變動畫;在第151~200幀顯示三角形內角和等于180°的測量結果。
上互聯網進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網站,打開小學數學第八冊電子課本標簽,找到“三角形內角和”頁面,用“紅蜻蜓抓圖精靈”軟件,抓取該頁面圖片并保存。在場景1中,執(zhí)行“文件”→“導入”→“導入到舞臺”命令,將剛保存的圖片導入到舞臺。選中該圖片,按Ctrl+B組合鍵,將圖片打散,選擇“套索工具”的“魔術棒”刪除圖片的背景色;利用“套索工具”的“多邊形”選項,選擇所需要的人物或卡通圖片并將其轉化為“學生”“卡通”圖形元件。
在場景2中繪制一個半透明的三角形,用“直線工具”將其隨意分割為3部分,分別選中每一部分,在其上單擊鼠標右鍵,選擇轉化為“元件”命令,將它們轉化為“∠1”“∠2”“∠3”3個圖形元件。再新建一個“拼內角”的影片剪輯元件,在該元件的編輯窗口,將“庫”中的“∠1”“∠2”“∠3”3個圖形元件分別置于圖層1、2、3中的第1幀,讓它們組成一個三角形。在各圖層的第20、40幀插入關鍵幀,調整第40幀中∠2、∠3的位置,使三者分離;分別在圖層2、3的第20~40幀創(chuàng)建補間動畫;在圖層2的第70幀插入關鍵幀,將∠2拼接到∠1的一側;在圖層2的第40~70幀創(chuàng)建補間動畫;在圖層3的第70、90幀插入關鍵幀,調整第90幀∠3的位置,將其拼接到∠2的一側(使三者拼為一個平角);在圖層3的第70~90幀創(chuàng)建補間動畫;在圖層4的第90幀放入一個學生圖片元件,用“文本工具”輸入文字“哇!拼出了一個平角”;在圖層5的第100幀放入一個卡通圖片元件,用“文本工具”輸入文字“我知道了,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在“動作”面板中為該幀添加“stop();”代碼。
3 制作場景
在“場景1”中,插入2個圖層,自下而上命名為“文字”“動畫”“按鈕”;在“文字”圖層的第1幀輸入標題和說明文字,在第220幀插入關鍵幀,在“動作”面板中為該幀添加“stop();”代碼;在“動畫”圖層的第20幀插入空白關鍵幀,單擊第20幀,將“庫”中的“測內角”影片剪輯元件拖放到舞臺。打開“公用庫”,選擇2個按鈕并將其置于“按鈕”圖層的第1幀,分別為其添加“播放”“下一頁”說明文字及動作代碼。
“場景2”的布局與“場景1”的基本一致,只是時間軸只使用了15幀,在“文字”圖層的第1幀輸入標題和說明文字,在各圖層的第15幀插入幀。在“動畫”圖層的第10幀插入空白關鍵幀,單擊第10幀,將“庫”中的“拼內角”影片剪輯元件拖放到舞臺,在“動作”面板中為該幀添加“stop();”代碼。將“場景1”的按鈕復制、粘貼到“場景2”的“按鈕”圖層的第1幀。
在“場景3”的第1幀輸入練習題的內容,從“庫”拖出“學生”和“卡通”圖形元件,以增強趣味性。在“動作”面板中為該幀添加“stop();”代碼。
保存文件,預覽課件播放效果,各場景效果如圖2所示。
(作者單位:河北省玉田縣亮甲店鎮(zhèn)亮甲店完全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