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艷玲
[摘要]詞匯作為語言三大要素之一,其重要地位決定了英語詞匯教學在高職高專大學英語教學中的相應地位。但高職高專大學英語詞匯教學的現(xiàn)狀不容樂觀。高職高專大學英語教師要加強對學生詞匯學習方法的引導,監(jiān)控學生的課外自主學習,在課堂詞匯教學中應把握重點,改進詞匯教學方法。為了探索有效的詞匯教學方法,我們課題小組以08級學生作為教學對象,利用課堂教學行動研究的方法,采取對比法和詞塊教學對08級學生實施英語詞匯教學行動研究。
[關(guān)鍵詞]行動研究 高職高專英語 詞匯教學 詞塊教學
在漫長的英語教學活動中,人們不斷探索語言教學的奧秘,從18世紀末始于德國的語法翻譯法(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到20世紀70年代起源于美國而風靡中國的交際教學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以至到上世紀末出現(xiàn)的詞匯教學法(The Lexical Approach),詞匯在教學中的作用已日漸凸現(xiàn)。沒有詞匯,何來翻譯,即便是強調(diào)交際能力的交際教學法,也必須以掌握大量詞匯作為先決條件,更不用說強調(diào)以詞匯學習為核心來開展語言教學的詞匯教學法了。西方的語言學家也曾表示詞匯在二語或外語習得中起著關(guān)鍵作用,學習第二外語,就意味著學習這門語言的詞匯。而胡春洞的“廣義的詞匯教學就是整個英語教學”的觀點更是對詞匯教學的核心作用的高度概括。
一、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也稱“教學行為研究”、“自我探索(self-reflective enquiry)”、“課堂調(diào)查研究(classroom investigation)”,一般是指教師對自己或他人課堂中的教學現(xiàn)象進行觀察、思考和研究,并從中獲取知識,增進對各種教學現(xiàn)象的理解,從而進行教學改革、不斷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一種自我反思、循環(huán)往復的探索性活動。它是國外盛行的外語師資教育的重要途徑,又是一種學術(shù)研究方式。行動研究與傳統(tǒng)的學術(shù)研究的一個重要區(qū)別就是后者是對學術(shù)界普遍認為是最重要的問題進行研究,即理論驅(qū)動(theory-driven)研究,而前者研究的問題大多源于教師對自己身邊問題的關(guān)注,強調(diào)教師根據(jù)教學中遇到的實際問題,設(shè)計研究方案,嘗試新的教學方法和策略,與同事交流心得,評估自身的教學效果,最終加以改進和完善。教師教育教學實踐中的“行動研究”已被證明是教師綜合素質(zhì)(尤其是教育科研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徑。國內(nèi)外語界近年來開始關(guān)注行動研究。吳宗杰(1995)對行動研究的背景、概念、特點、意義進行了較完整的論述,并就行動研究在職業(yè)前外語教師培訓中的應用作了大膽的嘗試。吳欣(1996)對行動研究在英語教師職業(yè)再培訓中的應用進行了理論上的探索與實踐。王薔(2001,2002)從多年的行動研究實踐出發(fā),闡述了行動研究課程對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研究型外語教師的效果和作用。
二、行動研究的實施
我們課題小組利用課堂教學行動,開展詞匯教學研究。我們以人文系08級新生班作為我們研究對象,時間從2008年9月開始到2009年1月截止,我們采用對比法對人文系08級大學生進行英語詞匯教學對比研究,為期18周?,F(xiàn)以08級人文系兩個班為教學研究對象,談談我們課題小組實施行動研究的步驟和結(jié)果。
首先,對剛?cè)雽W的兩個新生班進行英語詞匯測試,了解他們中學英語詞匯掌握的情況。其次,在隨后的教學中,對兩個班在課堂教學中進行不同的詞匯教學模式。對比班用傳統(tǒng)的詞匯教學模式進行詞匯教學,即教師在課堂上教讀詞匯,講解部分詞匯的意義和用法,根據(jù)每個單元的內(nèi)容進行常規(guī)的聽說讀寫配套訓練。而實驗班在課堂上加強學生詞塊意識和詞的搭配及組合(word combination)訓練,增加學生對相關(guān)詞的搭配、短語和習語的認識和接觸。同時,給學生介紹一些英語構(gòu)詞法知識。此外,教師還要時常督促學生在課后務必加強詞匯學習和記憶,在課堂上采用各種詞塊教學活動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訓練,幫助學生檢測自己詞匯記憶的情況。本期我們計劃學習6個單元,實驗班除了學習掌握每個單元列舉的詞匯和詞組外,教師還要給學生補充和擴展約60個詞和詞組,平均每周給學生增加30個詞和詞組。最后,通過18周的英語詞匯教學,再對兩個班的學生進行一次詞匯測試,了解學生通過18周的英語學習對詞匯掌握的情況。
三、詞匯教學行動研究的對比分析報告
我們對人文系語文教育2班(實驗班)和文秘1班(對比班)學期初和學期末的兩次的詞匯測試進行了統(tǒng)計和分析。
我們統(tǒng)計了語文教育2班(實驗班)和文秘1斑(對比班)學期初(第一次)和學期末(第二次)詞匯測試的最高分、最低分和平均分。以下是統(tǒng)計的數(shù)據(jù)和分析報告。
從以上圖表,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兩個班前后兩次最高分的分差相距不大,實驗班是34分(89~55),對比班是33分(86~53)。這兩個數(shù)據(jù)說明優(yōu)等生學習自主性強,無須老師的指導和強化也能夠提高擴大他們的詞匯量。當我們分析兩個班前后兩次最低分的分差時,我們發(fā)現(xiàn)實驗班分差是25分(43~18),對比班分差是18分(38~20)。這兩個數(shù)據(jù)說明后進生在老師的指導和強化下,詞匯量增長大,高出對比班7分。當我們比較兩個班的平均成績時,我們發(fā)現(xiàn):對比班第一次詞匯測試的平均分高出實驗班2.3分(33.7~31.4),而對比班第二次詞匯測試的平均分卻低于實驗班2.8分(68.7~65.9)。通過這兩個數(shù)據(jù)比較說明對比班的英語詞匯掌握情況最初比實驗班好,但是通過一學期英語老師的詞匯指導和強化學習,實驗班的詞匯量的確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并超過了對比班的詞匯測試成績。
四、高職高專大學英語詞塊教學
美國研究者 Hill(1999)認為英語學習者要做的不是去接觸海量的新詞,(盡管廣泛的閱讀和聽含有生詞的材料毫無疑問是必要的)而是去努力學習一知半解的詞匯,去探索這些詞匯的各種搭配。Ellis(1997,p. 133)稱可以通過“直接教學法或者意識喚起法(explicit instruction or consciousness-raising)”促進習得。
詞塊教學是比較適合高職學生積累詞匯、提高英語表達能力的一種教學方式。教師在課堂上可設(shè)計下面一些行之有效的突出詞塊或搭配的教學活動,讓學生了解詞塊的概念。
1.找詞塊。教師可以通過分析課文讓學生找出課文中的詞塊來提高他們的詞塊意識。教師還可以先列出一些單詞或短語,然后讓學生找出相應的語塊。此外,教師還可以布置作業(yè)讓學生課下收集與課上學過的單詞或者短語相關(guān)的搭配。
2.搭配練習。找出與所給的名詞不搭配的動詞或者不搭配的形容詞。
3.填空。選一些真實的材料,從中取出一些單詞,尤其是一些動詞搭配中的動詞學生補充完整。
4.復述課文??梢越o學生提供一些篇章結(jié)構(gòu)組織方面的語塊,讓他們根據(jù)這些線索來復述課文。教師在學生復述時注意學生詞塊的使用情況并在適當?shù)臅r候加以說明。
5.頭腦風暴法。在寫作課上,讓學生就一特定的題目想出一些名詞。讓學生給出這些名詞要搭配的動詞或形容詞,以及這些動詞要搭配的副詞等,即找出這些名詞相應的語塊。這樣,學生就可以為他們的寫作積累一些詞塊。
6.熟能生巧法。給學生提供某一文體的范文若干,讓學生總結(jié)出其中反復出現(xiàn)的類似的詞塊或表達方式。把這些范文中共有的詞塊記錄下來,自命題目,寫一篇同一文體的作文。
7.做筆記法。讓學生養(yǎng)成以多種方式記錄詞塊的習慣。這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如果做得好,還可以發(fā)展成為一個長期的學習單詞的策略??梢越ㄗh學生以不同的主題組織詞塊,這樣可方便學生以后補充和復習,及時查閱。
五、結(jié)語
教學是一種活動或行動,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是教師研究的重要方法,是其專業(yè)發(fā)展的重要途徑。在教學行動研究中,教師是研究的主體,因為教學工作的改進要依靠教師,教師是行動者。在教學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學。通過本次詞匯教學行動研究,我們基本上達到了我們課題預計的目的,即:教師通過介紹詞匯學知識、詞匯學習策略、根據(jù)所學單元增加詞匯和擴展相應詞塊,有目的、有計劃地幫助學生重視詞匯量的擴大和提高。通過一學期的大學英語詞匯行動研究,我們課題組根據(jù)教學計劃、教學行動、教學測試和教學反思四個環(huán)節(jié),建立了行動研究螺旋循環(huán)模式,即:計劃—行動—觀察—反思—重新計劃—行動—觀察—反思。我們英語詞匯教學行動研究的目的不是探討教育教學的一般規(guī)律,而是特殊規(guī)律,是具體如何有效進行高職高專英語詞匯教學并提出可能遇到的問題及其解決辦法。
參考文獻:
[1]Allen, V. Techniques in Teaching Vocabula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
[2]Ellis, Nick C. Vocabulary acquisition: word structure, collocation, word-class, and mean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3] Hill, Jimmie. Collocational competence. English Teaching Professional,1999.
[4]Lewis, M. A Lexical Approach.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5]Lewis, M. Teaching collocation. Hove.England: 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s,2000.
[6]劉良華.教育行動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1,(3).
[7]王薔.英語教師行動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8]吳欣.行動研究:英語教師職業(yè)發(fā)展的重要途徑[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3).
[9]吳宗杰.行動研究:外語師資教育新途徑[J].外語教學研究,19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