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敏
〔關鍵詞〕 課堂活動;變化;形式;
狀態(tài);感覺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09)
11(A)—0046—02
語文課中的活動歸根到底是教師要盡量讓學生動口、動眼、 動耳、動手、動腦、動情,使學生活潑地動起來,且動得有價值、有新意、有活力。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不斷地嘗試新的形式。
變形式
拓展作文訓練渠道,充實學習內(nèi)容,其傳統(tǒng)的做法是語文課文教學與作文教學背道而馳,二者關系不大。每周兩節(jié)獨立的作文訓練課,并不能使學生從真正意義上獲取并積累寫作素材。筆者的具體做法是開展課前五分鐘演講系列訓練,并按座位順序,每人一次。具體情況可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分階段進行。
1. 精彩片斷演講。教師讓學生提前準備自己課外閱讀的精彩片斷,然后在課前朗讀背誦。演講內(nèi)容可分為景物描寫片斷、人物描寫片斷、散文精粹、詩歌賞讀幾個系列。同時,還可在朗誦學習佳作的基礎上讓學生進行口頭作文訓練。本階段的重點在于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美的感受能力,培養(yǎng)其良好的語感和審美情趣, 以便提高其語言表達能力。
2. 論據(jù)集錦演講。針對學生議論文寫作中出現(xiàn)的內(nèi)容空洞、論據(jù)無說服力的普遍問題設計演講內(nèi)容。例如,筆者指導學生分別從時間、空間、邏輯等維度去搜集尋覓材料。沿著時間的維度回溯歷史,往往能找到恰當?shù)牟牧?因為歷史故事數(shù)量龐大;關注今日的社會,可評說的事情也不少。在空間的維度上可從國內(nèi)到國外、從東方到西方進行搜索。通過這樣的活動,可以引導學生寫自己經(jīng)歷、體驗過的人和事,寫看到的、讀到的、聽到的、想到的人和事,并能與課堂中的“聽眾”交流、分享。這樣做的目的在于督促學生多閱讀報刊,搜集素材,關心現(xiàn)實生活,幫助他們提高寫作議論文的水平。
3. 名人名言演講。例如,在一次課前演講中,筆者曾設計了“我最喜歡的名言”、“一句名言給我的啟示”、“我說大家聽”等即興演講。 以某一名句為題作簡短的議論性的演講,這樣既可使學生的文章錦上添花, 同時也可以讓學生從名言警句中領悟人生的哲理,以便鞭策自己,塑造自我。
4. 命題口頭作文訓練。通過上面三個階段的訓練,學生已具備了即興口頭作文演講的基礎。在此基礎上,教師可命題或?qū)W生自己命題進行即興口頭作文訓練。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學生適當?shù)脑u價。當然,命題以話題為佳,但話題不宜過寬,應根據(jù)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即最接近學生生活實際和較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認識區(qū)),對不同水平的學生要有不同的作文要求,過易或過難都不利于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變狀態(tài)
這里所說的狀態(tài)指的是課堂教學以何種形態(tài)呈現(xiàn),單調(diào)乏味、缺少變化的課堂絕不能吸引學生。即使某種教法比較好,但如果使之程式化,也就缺乏了生命力。只有新異的刺激才能引起學生探究的興趣。一堂課中,教學狀態(tài)的不斷更新與變化,可以有效地激發(fā)學生進行新的探求活動,并保持與發(fā)展旺盛的求知欲。這樣就能真正達到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的教學目的。這種變換可分為以下幾種。
1. 變“平面”為“立體”。這是指對一篇課文教師應進行多層面的教學狀態(tài)的變換,充分挖掘課文所蘊含的各種信息,對學生進行多角度的訓練。例如教學《觀滄海》,可組織“聽、說、讀、寫”的狀態(tài)變換,讓學生逐步走進課文,深入課文,再跳出課文?!奥牎敝嘎犝n文朗讀錄音, 想象畫面,領會感情?!罢f”指學生自己說,在講臺上說;說聯(lián)想,說體會?!白x”指跟讀,競讀,配樂表演讀;讀出畫面,讀出音韻,讀出感情?!皩憽敝高x取文中一處進行創(chuàng)造性描寫,或化虛為實,或擴略為詳。在教學狀態(tài)豐富變化的流程中,學生不僅會興趣盎然,其朗讀能力、表達能力、 想象力、 理解力和創(chuàng)造力也能得到充分的訓練和提高。
2. 變“靜水”為“活水”。這是指把整篇課文的教學變換成另外一種完全不同的狀態(tài),讓靜止的課文鮮活地流動起來。借“他山之石”,以得“美玉”,從而使語文課更貼近生活;引“源頭活水”,以得“清渠”,從而使語文課更具時代色彩。例如,把《羚羊木雕》的教學變成專題辯論會,圍繞“是否應該要回羚羊木雕”的主題分正反兩方展開辯論,在辯論中明辨是非;把《神奇的極光》的教學變換成講故事比賽,于無窮趣味中掌握知識;教《變色龍》,可以進行仿寫課文的作文訓練;學《回延安》,讓學生為詩歌內(nèi)容設計電視鏡頭;講《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西》,將文章略加改編讓學生學說評書……這一系列的狀態(tài)變換,使學生在倍感新奇的同時攝取廣泛的知識,提高語文綜合素質(zhì),把來自生活的語文知識融進生活中去,使得語文與生活珠聯(lián)璧合,相映生輝。
3. 變難學為易學。這是指在學生思維受阻或思維偏差時,教師指點迷津,撥開疑云,疏通障礙,使學生疑難頓解,思維頓開,其目的在于突破難點,變難學為易學。例如,理解詩的意境是古詩歌教學的難點,有些往往只可言傳,不可意會。筆者在教學《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古詩時,不強求學生用語言表述出來,而是采用多媒體手段提供有關時代的背景資料,這能夠形象、直觀地展示當時的歷史人物和事件,以幫助學生深入了解彼時彼地的歷史情況,從而加深對詩的理解。
4. 變苦學為樂學。這是指誘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正確的學習動機,激發(f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高漲的學習熱情,使探究新知的認知活動變?yōu)閷W生的心理需求。其目的在于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變苦學為樂學。如教“休”一字時,教師不要急于引導學生去記憶、理解,而是讓學生觀察字形,再想想各部分之間的關聯(lián),然后讓學生拿起畫筆畫出人和樹。這時教師可以問學生:“一個人靠著樹干什么呢?”學生便會頓悟。這樣,學生在涂鴉的過程中感受到了識字的情趣,快樂而有效地領悟了字義,牢記了字形。
變感覺
每一個體的學習特點及類型都有所不同,有的偏向視覺型學習,有的偏向聽覺型學習,有的偏向動覺型學習。一堂好課要盡量給全體學生以充分的活動、豐富的體驗,盡可能地開動學生所有的感官。豪斯頓說過,“如果孩子們跳舞,品嘗,觸摸,聽聞,觀看和感覺信息,他們幾乎能學一切東西”。因此,語文課堂中的活動還應注意變換感覺的角度,讓學生對信息有更全面、更生動的感知,使其形象思維、意志情感得到更活潑、更迅速的發(fā)展。這種變化有以下四個角度。
1. 讓音樂走進課堂,使感覺變得更美。音樂是全人類共同的語言,它能于優(yōu)美的境界中陶冶人的情操。語文課中教師開動學生的聽覺感官,讓其進入音樂的境界,會事半功倍。例如《木蘭詩》《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再別康橋》 這些詩詞都有現(xiàn)成的歌曲,讓學生在欣賞歌曲、學唱歌曲的活動中學習,會有更大收益。又如《天上的街市》,有一位老師就曾用理查德的鋼琴曲《星空》進行配樂朗誦,學生陶醉在這美好的境界之中。音樂喚起了他們美麗的聯(lián)想,激發(fā)了他們豐富的想象。
2. 讓繪畫走進課堂,使感覺變得更樂。繪畫可變抽象的文字敘述為可感的視覺形象,使之更生動、更直觀。這不僅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可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逐漸形成高雅的藝術氣質(zhì),提高其審美能力和認知、實踐能力,使課堂妙趣橫生。例如,學《斑羚飛渡》《歸去來兮辭》《米洛斯的維納斯》等課文,教師可引導學生欣賞課文插圖;教《山中雜詩》《峨眉山月歌》等詩,可以讓學生根據(jù)詩的內(nèi)容畫彩筆畫;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捕鳥的一段,可以讓學生按捕鳥方法作圖……這些看圖說畫、依文配畫、據(jù)文畫圖的活動不僅使學生興趣高漲,而且也訓練了學生的理解力和創(chuàng)造力。
3. 提倡親自品嘗,讓感覺變得更真。品嘗,可以提高學生的興趣,訓練他們的認知能力,培養(yǎng)他們的志趣情操。如學習《挖薺菜》《榆錢飯》等課文,教師建議學生有機會到鄉(xiāng)村野外去挖薺菜,捋榆錢,并讓他們親口品嘗,體驗過去的艱苦,感受今天的幸福;學《荔枝蜜》,可以鼓勵學生深入養(yǎng)蜂場參觀并親口品嘗蜂蜜,以便更深刻地認識蜜蜂的可愛與可貴……品嘗,使學生更貼近生活,更容易引起情感的共鳴。
4. 開動觸覺感官,讓感受變得更實。開動學生的觸覺感官,讓他們親手觸摸,往往可使學生于疑難之處茅塞頓開,于模糊之時瞬間洞然。例如《大自然的語言》中講“經(jīng)度的差異”時說“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緯度的內(nèi)陸,冬天溫和,春天反而寒冷”。這里涉及物理學中物質(zhì)的比熱問題,初一的學生一般很難理解。有位老師想了個辦法,把一小塊在沸水里煮到100℃的石頭和一杯100℃的沸水分別放置于講臺上,讓它們同時冷卻。 過了一段時間,學生用手觸摸,發(fā)現(xiàn)石頭很快地冷卻了下來,而水還是熱的。學生有了親身體驗之后,問題就迎刃而解了,下一步的學習也就水到渠成了。觸摸可以化難為易,偶爾這樣做,也可使語文課堂活水充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