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萍
新課標指出:“小學各個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p>
朗讀是閱讀的起點,是理解課文的重要手段。閱讀中,無論是情感體驗、個性感悟,還是語言文字訓練,都應該以讀為憑借物,以讀為中介環(huán)節(jié)。讀是感的基本前提,無感何以能悟呢?因此教師應該讓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朗讀習慣,讀出聲音來,讀出情感來,讀出韻味來,比僅用眼睛看所得的印象深刻得多,感情領會透徹得多。只要我們在閱讀教學中加強朗讀訓練,朗讀必定會成為語文課堂的一道靚麗風景。
一、養(yǎng)成預習習慣,讀準字音,提高閱讀興趣
有人說:字典是最好的老師。我要求每個學生都必須準備一本字典。在上新課之前,我先讓學生自己動手預習,看準字形,查找字音,先“讀”為快。宋代的朱熹對朗讀曾提出過嚴格的要求: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牽強暗記,多讀數遍自然上口,長久不忘。因此,我要求學生把字音讀準,朗讀過程中不添字、不減字、不顛倒重復字詞,嚴格要求他們反復誦讀,達到文暢氣順的地步,養(yǎng)成預習的習慣。這樣就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也順應了部分學生好動、多動的生理習慣。在學習過程中,還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查字典比賽和朗讀比賽的活動等等。通過各種各樣的活動、訓練,提高學生的朗讀興趣和朗讀能力。
二、充分展示學生個性,調動學生朗讀的積極性
教師指導學生朗讀,如果只用一種形式、一個腔調,時間長了,學生也會感到乏味。為了讓學生對朗讀永遠有興趣,在平時教學中,應根據不同的內容,做到“堂堂有新招,篇篇有花樣”。童話可采用輪讀課文的方式講故事;散文可采用配樂朗讀的方式設情境;對話多的文章可采用分角色朗讀的方式練口才;介紹事物的文章,采用默讀搶答的方式理解課文。在教學過程中,我常常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情境交融的氛圍,讓學生朗讀時全心投入,真正感悟到語言美、意境美,同時通過領讀、范讀、賽讀、演讀、自由讀等多樣的形式,讓學生充分展示個性,極大地調動了學生朗讀的積極性。
三、反復誦讀,體會文章的語言美和節(jié)奏美
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進一步做到語言連貫、節(jié)奏分明、語速適中、語音清晰。通過反復的誦讀訓練,讓學生更好地體會文章的語言美。
在詩詞教學中,學生常常感覺開頭難讀,所以往往是為了讀而讀,不能盡快進入意境,讀起來生硬造作,這時要加大讀的量(次數)。朗讀量的加大,定會引起質的變化。這里的質,是指對隱藏在文字背后精義的理解以及以后對其他文字的理解。如學習毛澤東的《卜算子?詠梅》。本文是一首詞,在學生預習之后,我再幫他們標出重音和節(jié)奏: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然后讓學生先分組試讀,再大聲朗讀,在反復誦讀中逐漸掌握節(jié)奏,演繹抑揚頓挫的、和諧美的音韻。通過重讀的字詞,學生自然能領悟梅花超凡脫俗、不畏嚴寒、傲雪開放的特點。
四、讀練結合,提高欣賞水平
語文教學,讀是根本。葉圣陶老先生指出:“至于文字語言訓練,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離開了語感,一切說寫都無法進行?!闭故菊n上,“書聲朗朗”,充分體現語文課堂的基本特色。在教學中要抓住關鍵、反復朗讀、以讀促悟、引入意境,使學習者在領略語言文字之美的同時,欣賞了自然美,感受到了生活美,充滿了對生活的熱愛。
語文教學,練是必要的。只讀不練,學生學得不扎實,體觀不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特征。目前,有把語文課上成表演課的現象,這背離了語文教學的功能和性質。而朗讀是一項很好的練,既有訓練功能,又有教育功能,學生從中可以受到感染和教育,領悟做人的真諦。如在教《白鷺》一課時,選擇好訓練點,設計好訓練方式,不搞“花架子”,在教第6—8小節(jié)課文時,做到賞析、聯想、朗讀、默讀、背誦綜合訓練,學生不但感受到詩文的美,領略到“白鷺實在是一首詩,一首韻味無窮的詩”,而且積累了語言,達到了閱讀、欣賞、積累的目的。
五、用心朗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清代劉大魁在《論文偶記》里指出:“學者求神氣,而得之音節(jié),求音節(jié)而得之字句?!庇终f:“積字成句,積句成章,積章成篇,合而讀之,音節(jié)見矣,歌兒誦之,神氣出矣。”此處之“神氣”,我們可以理解為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讀準了字句,掌握了音節(jié),并熟練朗讀,從整體上把握文章脈絡,透徹地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讀出“神氣”,與文中高尚的道德情操產生共鳴,并內化為自己的情感意志,即由文字、文章上升到文學,上升到對文化的品味、鑒賞的層次。這也就是小學第十一冊語文課本讀寫例話中要求學生試著做到的:把心放到文章中去,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小學生的生活面窄,所以不可能一下子喚起那么多的文中的生活場景和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這時教師就要帶領學生去讀。一篇文章,在熟讀以后,我要求學生掩卷深思,仔細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并相互探究由此而獲得的真切感受。我們知道,任何一篇文章,它的語言文字背后總包含著豐富的意象。而這種意象又聯系著文章的神氣——含蓄的感情,唯有讀者用心去讀,才能深切感受到。在朗讀過程中,學生要能把這些文字轉化為自己想象中的畫面,讀“山”便會有山之巍峨雄壯,讀“?!北銜泻V┐笊铄洳判?。如《第一場雪》中的第六自然段,生動形象地措繪了雪后迷人的景象,突出了雪景的絢麗多姿。教師在指導朗讀時,要著重指導學生讀好其中的兒化韻,然后讓學生反復朗讀,從中體會到雪后的自然美,讀出作者對雪后美景的喜愛之情。
《朱作仁談朗讀》一文中指出:“講讀是死的,如同進行解剖,朗讀是活的,如同給傷口以生命。講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讀更能使人感受?!笔茄?朗讀不但可以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而且更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在語文教學中,對于每一篇文質兼美且能讓學生產生強烈情感共鳴的文章,我覺得都應指導學生反復地讀、充分地讀,在讀中不斷加強自身內心的體驗,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從而達到“文章讀之極熟,則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目的。因此,我深深地體會到,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朗讀方法,加強有感情地朗讀訓練,是上好語文課不可忽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讓我們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讀書,讓他們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讀中抒情,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