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 夫 余 娟
當你面對錯綜復雜的商業(yè)問題不知所措時,不妨按照單·羅姆的建議,用紙筆記錄下其中的關(guān)鍵信息和離散的思維火花。一番勾勒之后,也許你會驚喜地發(fā)現(xiàn),答案就在你的涂鴉之中。
眾所周知,畫圖能幫助我們分析、解決問題。就像我,身為執(zhí)業(yè)律師,時常要為一些公司的股權(quán)轉(zhuǎn)讓、并購重組、投資參股等運營活動提供咨詢。在服務過程中,我有個習慣,就是邊聽當事人敘述,邊在紙上記下要點(如人物姓名、公司名稱、事件線索等)。這樣做有兩個好處,一則“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可避免遺漏重要信息;二則方便梳理脈絡、厘清關(guān)系,特別在碰到股權(quán)結(jié)構(gòu)錯綜復雜的公司時,其作用尤為明顯。所以,每當對方把問題闡述完畢,我的解決方案便很快“躍然紙上”。
當我們面對錯綜復雜的問題時,不妨采用畫圖的方式——有時候說不通的,一畫就通;有時候厘不清的,一畫就清;有時候記不住的,一畫就靈。但盡管如此,也有人過猶不及,白白浪費著圖形所帶來的好處。一位朋友曾向我抱怨,其所在公司的老總一派“官僚作風”,能幾句話說清的問題偏偏要以開會的形式討論,能在周五之前安排的事情偏偏要在周末搞突擊加班,能以一個郵件陳述的報告偏偏要做成PPT上臺匯報——提到這個PPT,她更是牢騷滿腹,本以為PPT只要做得簡潔、清晰就行了,萬萬沒想到該老總還是個“完美主義者”,不僅要求公司上下PPT模板要統(tǒng)一,而且字體、字號、色調(diào)也要如出一轍。當然,在此基礎上,能做得越精美越好,越有創(chuàng)意越好。
毫無疑問,這位老總犯了本末倒置的錯誤。表面上看,做好PPT是工作態(tài)度以及精神面貌的體現(xiàn),但做得好不如有成效,PPT的運用終究是為了方便演示所要匯報的事項,如果僅為了形式美觀,而把本用于思考、溝通、執(zhí)行的精力花在了PPT的制作上,可謂舍本逐末。
按照這位老總的要求,那么單·羅姆應該沒有什么市場了,他所倡導的“一張紙+一支筆,畫圖搞定商業(yè)問題”的理念將終因“線條粗糙”、“畫面簡陋”、“形象失真”而被打入冷宮。然而在美國,丹·羅姆的境遇卻截然相反。他就是靠一支筆、一張紙,先后為Google、eBay、GE、IBM等世界500強公司提供咨詢服務。
發(fā)現(xiàn)畫圖的妙用是丹·羅姆的“妙手偶得”。一次,他貿(mào)然答應為同事代班,但卻沒有準備要向客戶演示的PPT。情急之下,他用餐巾紙寫下自己的演講主題和提綱,結(jié)果大大出乎他的意料,這不僅沒有令客戶反感,反而還得到了嘉許,它被認為通俗易懂、形象生動、別出心裁。
從此之后,丹·羅姆一發(fā)不可收拾,開始專注于“畫圖解決商業(yè)問題”的方法論研究之中。不論你是心悅誠服,還是將信將疑,抑或繼續(xù)觀望。丹·羅姆不僅已經(jīng)在咨詢領域名聲鵲起,還著書立說——《餐巾紙的背面:一張紙+一支筆,畫圖搞定商業(yè)問題!》正是他的成果。
在丹·羅姆看來,畫圖的最大優(yōu)點之一,便是易于掌握。在書中,丹·羅姆寫道:借助一支筆、一張紙,即使沒有任何繪畫功底的人,也能清晰表達自己意圖。當然,前提是眼睛、雙手及“心靈之眼”全部就位。用眼睛看,就是獲取必要的信息,如誰、什么、有多少、何時、何處、如何、為何,即羅姆所謂的“4W+2Hl”6個觀察角度:用雙手,意味著手眼并用,利用一些簡單的元素、圖案來表明我們的想法;用心眼,即閉上雙眼,運用想像力、思考力和洞察力來幫助我們打開心靈之眼。其中,羅姆特別提到視覺思考包括4個步驟,即:觀看、觀察、設想和展示。觀看就是“搜集+過濾”,瀏覽眼前的事物,建立初步印象;觀察就是“選擇+歸類”,選擇重要的資訊,分門別類地放好;設想是用心靈之眼看出原本不存在的東西;而展示就是清楚呈現(xiàn)我們的想法,說服聽眾。
不管在多大程度上可信,以及在多大范圍內(nèi)可用,丹·羅姆的方法論給我們提供了一條全新的路徑:當我們面對錯綜復雜的問題而不知所措時,不妨學著拿起筆,用簡單比畫勾勒自己到底“看到什么”,“觀察到什么”,需要“展示什么”,然后把這些東西連貫起來,也許答案就在你的涂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