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香
教育部近日印發(fā)的《中小學班主任工作規(guī)定》專門在第十六條明確了班主任批評學生的權(quán)利:“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學管理中,有采取適當方式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的權(quán)利?!边@顯然是針對一些地方和學校出現(xiàn)的教師特別是班主任教師不敢管學生、不敢批評教育學生、放任學生的現(xiàn)象,特別作出的規(guī)定。作為一名教師,我不禁疑惑,不是班主任,就無權(quán)批評學生嗎?怎樣才算是批評學生的“適當方式”?
在中國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中,“教不嚴,師之惰”,“嚴師出高徒”,批評應該是“嚴”的一種表現(xiàn)方式,也應該是教育者的必需手段。因為中小學生心智還不成熟,判斷力尚不健全,對一些事情缺少明確的是非觀念,所以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批評教育與表揚鼓勵,作用同樣重要,二者不可偏廢。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生活技能和知識技能,是教育者的基本職責。任何老師對對任何有不良習氣的學生都是有權(quán)批評的。
批評是有技巧、有藝術(shù)的,針對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方法。批評通常是在事情發(fā)生后出現(xiàn)的。首先,教師一定要深入了解事實,調(diào)查情況,通過研究分析后對學生的思想行為作出實事求是的評價,給予公正合理的批評。其次,批評主要是通過語言,在此過程中,教師切忌:1.人身攻擊。如“你這個笨蛋”等言語,會使學生心靈會受到莫大的傷害,甚至喪失自尊和自信。2.冷嘲熱諷。這往往會激起學生反感,達不到教育的目的。3.絕對否定。每個學生都會有自己的長處,不能因為犯了錯誤就否定學生的全部。4.威脅恐嚇。雖然請家長、停課等方式也能起到教育作用,但不能遇事就以此相威脅。
批評只是教育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教師應該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學生,多角度、全方位地評價學生,關心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感受到師愛的陽光與溫暖?;谶@樣的出發(fā)點,教師采取的教育方式也就會是適當?shù)?為學生所接受的。
(責編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