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勇
愛因斯坦說:“只教給人一種專門知識、技術是不夠的。專門知識和技術雖然使人成為有用的機器,但不能給他一個和諧人格。最重要的是人要借著教育獲得對于事物和人生價值的了解和感情?!比烁竦耐晟?人的尊嚴的維護,是人文教育活動的重要目標。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渠道,為了在思想政治教學中有效地實現(xiàn)人文精神的滲透,我們應該把學生從“我教你學”的課堂學習模式中解放出來,努力營造寬松和諧、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從被動接受學習變?yōu)橹鲃犹骄繉W習,充分挖掘學生的智慧潛能,為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打下基礎;把學生從大量空洞的說教中解放出來,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在手腦并用中進行創(chuàng)造性學習,增強學生自我完善的意識;把學生從傳統(tǒng)的師生關系的束縛中解放出來,讓師生平等地對話與交流,還學生學習主體、教育主體的地位,增強學生的民主意識;把學生從家庭、社會所寄予的沉重期望中解放出來,讓學生能夠選擇自己的未來生活,并為此去主動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在“人本主義”的軌道上健康發(fā)展。
人本主義教學方法的兩大特征就是注重人際關系的和諧和知情意的整合發(fā)展。思想政治教學需要一種積極的、親切融洽的、充滿人情味的人際交往氛圍。師生之間應如同志、朋友,要互相尊重、彼此信任。要跳出封建道德觀念的束縛,大力提倡民主、合作,教學相長,“黑板面前人人平等”。要保障學生愉快學習的權利,保障他們自主學習——自由思考、發(fā)問、建議、決定學習過程和方法、選擇考試方式甚至選擇教師等諸項權利。同時還要形成良好的師師關系、生生關系和校園學習環(huán)境,通過人文精神的滋養(yǎng),使學生能夠善待父母、朋友、同學,善待生存環(huán)境,善待自然與社會。傳統(tǒng)道德中提倡的“和合”精神,追求天人和合特別是人際間的親善共融,主體心情的寧靜安詳,心緒的和平恬淡,心靈的充實愉悅,與我們今天的人文教育是相通的。
“人文精神”本質上是一種自由的精神、自覺的精神、超越的精神。我們的思想政治課不能壓抑人的天性,不能成為奴役學生的實踐。要反對權威主義和體罰;反對強制紀律,主張相對的自由自主。學生,不能被當成一個容器,用來灌輸知識;也不能被當成一塊毛坯,用來機械加工什么器物;更不能被當成考試機器,用來應付考試。
而現(xiàn)實的政治教學情況并不盡如人意,教學專制給學生的思想發(fā)育造成了嚴重的束縛,不少教師居高臨下、“目中無人”,客觀上凌駕于學生的自尊和人格之上,自覺或不自覺地炫耀自身的“智慧優(yōu)勢”,不給學生自由呼吸的空間,給教學投下了濃重的陰影。事實上,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應有自主性、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課堂應該是學生的課堂,教師要毫不吝惜地還給學生。在人文化的政治課堂上,僅有單向的傳道、授業(yè)、解惑顯然是不夠的,教師應當給學生一個相對寬松的能激發(fā)他們潛能的學習環(huán)境,還學生學習自由、言論自由、想象自由,讓學生發(fā)展自己的獨立人格,有機會自己判斷和選擇,嘗試主動求知,讓學生也成為知識及信息的加工者、傳播者,學習、思維活動的積極參與者,觀點的評判者、提出者,讓學生放飛翅膀,自由自在地翱翔。
思想政治課堂不僅是學科知識傳遞的殿堂,更是人性養(yǎng)育、情感養(yǎng)育的圣殿。只有人文才能告訴人類應該做什么,才能駕馭人類的知識。缺少人文的教育是殘缺的教育,人文精神的失落會造成一大批“人文精神殘疾人”——“情知分裂的畸形兒,人性缺失的兩腳獸”。充滿人性,人才不會迷失方向、價值和歸宿;唯有人性,才是人一生品質的”守護者”。政治教師要不斷加強道德修養(yǎng),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健康個性影響學生,用美與善熏染學生,使學生受到美的陶冶、情的感悟、理的啟迪。同時要給學生一雙審慎的目光,用心去引導和幫助學生選擇高尚的價值取向,樹立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確定健康的生命追求。
(責編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