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寧 張 菁
摘要在我國,普通二審程序的功能配置上的存在定位不清局面,如:糾誤功能的異化傾向,程序保障功能的弱化,統(tǒng)一法律解釋功能的虛置。而在死刑案件中,因庭審實質化重心在二審,審級制度功能的合理界可能進一步模糊化,一審有淪為“預審程序”的危險。
關鍵詞糾誤功能 程序保障功能 發(fā)回重審 全面審查
中圖分類號:D9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9-155-02
最高人民法院印發(fā)的《人民法院第三個五年改革綱要(2009-2013)》提出了優(yōu)化人民法院職權配置的改革任務,這其中完善刑事訴訟第一審程序和第二審程序,構建科學的審級關系是具體的改革目標。“一個法律制度的價值是通過其功能的實現(xiàn)得以展現(xiàn)出來的”①,因此,筆者認為,構建我國科學的審級制度的一個重要前提是厘清不同審級程序各自應承擔的合理功能,在此基礎上才有進一步論證審級制度改進空間的可能。
一、普通刑事二審程序的功能配置的問題分析
域外二審程序普遍存在糾誤功能、程序保障功能、統(tǒng)一法律解釋三大功能。我國學屆傳統(tǒng)觀點將刑事訴訟第二審程序的功能主要歸結為糾誤功能②。這反映出從傳統(tǒng)認識上我們對二審程序的程序保障功能及效率保障功能的忽視。以下,筆者將刑事二審程序理論上的三大功能為視角,對我國普通刑事二審程序的功能配置及存在的問題予以分析。
(一)全面審查原則對糾誤功能與程序保障功能的沖擊
傳統(tǒng)理論認為,二審全面審查原則“體現(xiàn)了社會主義法系國家刑事訴訟中的實事求是、有錯必糾指導思想”。③與這一原則相適應,二審程序中,證據(jù)的采納沒有任何時效上的限制;檢察院在二審中變革或追加訴訟請求沒有訴訟障礙;二審法院可以在原判及檢察院的抗訴請求外職權變更罪名。
從理論上看,我國二審全面審查的程序設置符合大陸法系國家傳統(tǒng)上“復審主義”的二審模式。大多數(shù)大陸法系國家對初審與上訴審在功能劃分上有明確區(qū)分,初審解決對案情的查證,上訴審的目標是對糾正下級審法院違法或不當之審判,保障被告知訴訟權利。因此第二審的事實復審在審查范圍和證據(jù)采納上受到一定限制。如法國法規(guī)定,上訴審理范圍受上訴標的和上訴人資格的限制。一審判決包含數(shù)個罪狀但提出的上訴僅針對其中一個或幾個的,上訴法院法官只能對上訴罪狀進行審理。④ 德國法則以部分既判力理論約束上訴法院的審查范圍。對一審裁判未上訴的部分原則上產(chǎn)生部分既判力,法院不得加以審查、裁判。只有當出現(xiàn)不合法地限制上訴部分、上訴法院對雙重重要性事實發(fā)生疑問、依法恢復原狀、第三審判決效力及于共同被告人等情況時,部分既判力將中斷效力,上訴法院才可以將審查范圍及于初審裁判的全部。⑤
而我國二審全面審查原則使一審裁判處于完全待審查狀態(tài),當事雙方未爭議的部分并不形成“既決事由”,一審的審判對二審法院也無任何約束力??梢韵胂?在此情形下,一審的事實發(fā)現(xiàn)功能將被進一步虛化。二審的糾誤功能在全面審查原則下蛻化為事實發(fā)現(xiàn)功能。二審法院的法官在獲取證據(jù)的手段上與一審法官毫無二致,任何證據(jù)——無論原審中是否已經(jīng)過調查——都可以在此階段提出。二審法官可以據(jù)此對案件事實形成自己的心證。于是一、二審的功能劃分基本模糊了,整個審級重心后移至第二審。
(二)不開庭審理導致程序保障功能的弱化
二審程序在審理方式上,不開庭審理成為了制度上的常態(tài),開庭審理在實踐中處于一種虛置的狀態(tài)。根據(jù)我國《刑事訴訟法》第187條規(guī)定,第二審人民法院對于上訴案件,應當組成合議庭,開庭審理。合議庭經(jīng)過閱卷,訊問被告人,聽取其他當事人、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的意見,對事實清楚的,可以不開庭審理。由于該條文本身的具有很大的彈性,司法實踐中,二審法院更傾向于采取更為經(jīng)濟的不開庭審理方式,“應組成合議庭開庭審理”成為事實上的例外條款。
二審法院一旦不舉行開庭審理,所謂二審法官“聽取辯護人意見”的方式,大部分情況只是審閱辯護人所提交的書面辯護意見,很少有當面聽取辯護人意見的機會。在“調查訊問式”的二審審理方式下,被告人的程序參與權幾乎無法保障。
(三)二審裁判不附理由或理由不詳——統(tǒng)一法律解釋功能的虛置
二審裁判說理性不強一直是影響我國刑事終審裁判社會可接受性的一個痼疾。筆者通過調研發(fā)現(xiàn)大量刑事二審判決書,判決理由大約也只有一兩千字。且理由闡述十分粗放化、格式化,很少對爭議事實、證據(jù)的認定、辯護意見采納與否給出能展示合議庭具體推理過程的理由。而二審裁判在程序的適用問題上不附理由已幾乎成為通例。如轟動全國的許霆涉嫌盜竊金融機構罪一案,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在撤銷一審判決、發(fā)回重審的刑事裁定書中,裁定理由部分也僅有寥寥23個字。類似情況絕非個案,對程序爭議問題不附理由做法業(yè)已成為二審法院制作裁定書時的常規(guī)化操作。
二、死刑二審開庭——補救程序保障功能的嘗試
鑒于二審不開庭審理帶來的弊病,最高人民法院在收回死刑核準權后即對死刑案件的第二審程序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要求各高級法院對所有死刑上訴案件一律進行開庭審理。,最高人民法院為此還出臺了一系列配套改革措施,如要求證人、鑒定人在“控辯雙方對證人證言、鑒定結論有異議,該證言、鑒定結論對定罪量刑有重大影響的”或“其他人民法院認為應當出庭作證的”兩種情況下要出庭作證,以及實現(xiàn)了對死刑案件被告人在中級法院所地的公安機關看守所“集中羈押”的目標。應當說,對于解決死刑案件二審不開庭問題而言,這些無疑都是令人振奮的改革舉措。但是,從整個審級功能配置的層面上去考慮,死刑二審開庭的審理模式在當前一審還未實現(xiàn)庭審實質化的情況下,對整個審級制度將造成沖擊。
筆者認為,對于死刑案件,不堅持在一審中貫徹直接、言詞原則而卻要在二審中要求關鍵證人、鑒定人出庭作證,這將使整個審級制度產(chǎn)生重心向二審位移的結果——其狀況是加重一審的“預審化”傾向。如果控辯雙方圍繞定罪、量刑的攻防要在二審程序中才能得到完整地展開,那么本應承擔糾正一審程序與實體錯誤之功能的第二審程序,卻要承擔起一審初次查明事實的任務。而本應當承擔事實查明功能一審,由于大部分庭審過程都只是在展示、認定偵查階段的書面證據(jù),只發(fā)揮了類似國外庭前“預備聽證”程序的作用。這樣,一審與二審的功能配置并未因死刑案件的二審開庭而得到理順。相反,在這一模式下,兩者功能很有可能因界分不明而發(fā)生進一步異化:未貫徹直接、言詞原則的一審將 “預審化”,只充當起死刑案件二審程序的庭前準備階段;而二審程序將成為死刑案件關鍵事實問題的初次審理及最終審理程序。
三、我國刑事二審功能的重塑
從筆者上述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國二審程序無論從立法文本還是司法運作上考察,都存在著一些功能配置失當以及功能異化的傾向。筆者以下擬主要就糾誤功能及程序保障功能的合理化重塑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議。
(一)程序保障功能的實質化
1.對二審范圍原則上實行有限審查
二審法院的審查范圍原則上只局限于上訴與抗訴的范圍之內,并正式在程序中確認訴訟標的及部分既判力理論。但是在為查明案件實情必須時可以例外地擴大二審審查范圍。俄羅斯對二審審查范圍的規(guī)定比較合理地兼顧了查明案情真相和程序保障的需求,值得為我們在制度設計時借鑒,即第一上訴審法院(以及第二上訴審)在審查法院裁判時有權超出上訴和抗訴的范圍,如果被判刑人的地位不因之而惡化。⑥
2.實現(xiàn)二審開庭審理的條件
發(fā)揮二審在程序保障功能上的作用,需要如下的制度性條件。
(1)一審庭審的實質化:實現(xiàn)二審開庭的首要條件是一審的庭審實現(xiàn)了實質化——這是也是對一審與二審功能分化的關鍵。第一審的中心功能是查明事實,第二審的中心功能則是糾正一審中的實體、程序錯誤。兩者功能必須厘清?!皩ι显V案件作出裁決與首次解決一個問題不是一碼事,它要決定是否推翻一個在嚴格審慎的程序之下做出的裁決?!雹邔崿F(xiàn)二審開庭的關鍵因素植根于一審中。關鍵證人、鑒定人出庭,當事雙方以言辭方式當庭質證必須首先在一審中予以落實。一審是二審的基礎,只有經(jīng)過一審所營造的實質交鋒,大部分的事實爭議已被過濾,當事雙方才有可能在上訴中轉移或縮小爭議焦點。二審法院開庭要解決的任務將是對當事雙方在一審中產(chǎn)生的爭議焦點進行查實判定。
一旦一審庭審實質化得到保證,二審法院對一審法院移送的案卷材料(這里的案卷材料應當是一審完整的庭審記錄而不能是單純的控方案卷)予以庭前審查就具有了合理性。此時,二審法院的案卷審查僅僅是審查上訴理由、歸納新爭點的必要準備。所謂二審法官形成的“預斷”也只是對爭點的合理疑問。其后的二審開庭主要目標就是當事雙方圍繞爭點解決法官心中的疑問。綜上,實現(xiàn)一審庭審實質化是二審開庭的合理性條件。
(2)不同上訴對象的程序分流:無疑,二審開庭審理將耗費大量的司法資源。如果將死刑案件的二審審理模式推廣到普通二審案件,所需的成本將是一個不可想象的天文數(shù)字。而事實上并非所有案件都需要開庭審理程序。對不同的上訴對象應設置不同的程序區(qū)別對待。如將實體判決的上訴與對程序裁定的上訴分離,將事實審與法律審分離。對后者只在當事人陳述的基礎上對案卷進行事后審查,不調查證據(jù)。對程序裁定的上訴除涉及羈押情形外只實行事后審查。
另外一個應當關注的條件是被告人律師幫助權的保障。以上所述每一項二審開庭條件的實現(xiàn),都離不開專業(yè)辯護律師的參與。沒有職業(yè)律師的參與,保證一審庭審的實質化、提出合理上訴理由的訴求都將成為奢談。
(二)判決理由的闡明義務與統(tǒng)一法律解釋功能
上訴法院的法律解釋功能是實現(xiàn)從個案正義到普遍正義的橋梁?!吧显V制度之設,一則在謀裁判本身之正確,一則在謀法律解釋之統(tǒng)一。于前者言,乃當事人受其利益,于后者言,乃國家受其利益也”。⑧加強二審的統(tǒng)一法律解釋功能,不但可以極大遏制各級法官專斷的恣意判決,有效防止暗箱司法和司法腐敗。同時還有助于抑制大量存在的請示匯報、個案批復等非訴訟性的案件處理方式,緩解我國法院系統(tǒng)長期存在的“司法行政化”傾向。
注釋:
①付子堂.法律功能論.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0.37、38.
②陳衛(wèi)東.刑事二審程序論.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1997.2、3.
③樊崇義.刑事訴訟法學.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391.
④[法]卡斯東·斯特法尼等.羅結珍譯.法國刑事訴訟法精義.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827、828.
⑤[德]克勞思·羅科信.吳麗琪譯.刑事訴訟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483、493.
⑥[俄]古岑科.黃道秀等譯.俄羅斯刑事訴訟法教程.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7.516.
⑦[美]Frank M. Coffin.來自上訴法院的思考.載宋冰編.讀本:美國與德國司法制度及司法程序.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415.
⑧王甲乙,楊建華,鄭伊才.民事訴訟法新論.臺北:三民書局.2001.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