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偉
節(jié)選自《左傳》的《燭之武退秦師》(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五單元、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言簡意賅,歷來為中學語文的傳統(tǒng)名篇。然而有些詞句令人費解,筆者淺陋,茲試析兩處。
一、“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句,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文下注[貳于楚]從屬于晉的同時又從屬于楚。貳,從屬二主。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一冊》如之。
對于此注,筆者頗感疑惑。查《漢語大字典》,[且]讀qiě時,共6個義項,其④連詞。表并列關系,相當于“又”?!岸摇?。清·王引之《經(jīng)傳釋詞》卷八:“且,猶又也?!薄对姟ば⊙拧~麗》:“君子有酒,旨且多?!编嵭{:“酒美而此魚又多也?!薄蹲髠鳌べ夜哪辍?“以志吾過,且旌善人?!?/p>
筆者按“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此處“且”應釋為“連詞。表并列關系,相當于‘又,‘而且”。此處指鄭國除了對晉國沒有禮貌外,而且還傾向蠻夷民族(楚國當時為中原華夏民族所鄙視),因此于道義上講,鄭國很不得人心。
《漢語大字典》[貳]《說文》:“貳,副益也。從貝,弍聲。弍,古文二?!倍斡癫米?“當云副也;益也。形聲包會意?!敝祢E聲《通訓定聲》:“貳,從貝從弍會意。弍亦聲?!惫?7義項。其②輔佐,作助手?!蹲謪R·貝部》:“貳,佐也?!薄稌ぶ芄佟?“貳公弘化。”《后漢書·仲長統(tǒng)傳》:“秦兼天下,則置丞相,而貳之以御史大夫。”
《左傳》“貳于××”之結(jié)構,共9處:
1.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于己。(《左傳·隱公元年》)《白話左傳》(以下簡稱《白》)譯為:不久,太叔命令西部和北部邊境既聽莊公的命令,又聽自己的命令。
2.王貳于虢,鄭伯怨王,王曰“無之”。(《左傳·隱公元年》)《白》譯為:周平王暗中又將朝政分托給虢公,鄭莊公埋怨周平王,平王說:“沒有這回事?!?/p>
3.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左傳·僖公三十年》)《白》譯為:晉文公、秦穆公包圍鄭國,因為鄭國對晉國無禮,而且心向著楚國。
4.于是晉侯不見鄭伯,以為貳于楚也。(《左傳·文公十七年》)《白》譯為:當時,晉靈公拒絕會見鄭穆公,以為他背晉而親楚。
5.為歸汶陽之田故,諸侯貳于晉。晉人懼,會于蒲,以尋馬陵之盟。(《左傳·成公九年》)《白》譯為:由于晉國讓魯國把汶陽的土田歸還給齊國的緣故,諸侯對晉國有了二心。晉國人畏懼,在蒲地和諸侯會見,重溫馬陵的盟會。
6.秋,鄭伯如晉。晉人討其貳于楚也,執(zhí)諸銅鞮。(《左傳·成公九年》)《白》譯為:秋季,鄭成公去到晉國,鄭國人為了懲罰他傾向楚國,在銅鞮逮捕了他。
7.晉人以公為貳于楚,故止公。(《左傳·成公十一年》)《白》譯為:晉國人認為成公傾向于楚國,所以扣留了他。
8.夏,齊侯圍成,貳于晉故也。于是乎城成郛。(《左傳·襄公十五年》)《白》譯為:夏季,齊靈公包圍成地,這是因為齊國對晉國有了二心的緣故。在那時侯就在成邑建立外城。
9.貳于楚者,子侯石盂,歸而討之。(《左傳·襄公二十二年》)《白》譯為:敝邑偏向楚國,是子侯和石盂,回去以后就討伐了他們。
據(jù)語境、詞義以及楊伯峻先生的翻譯來看,例句1、2、3、4、6、7、9中,“貳于×”,可釋為“傾向于×,有益于×”;而例句5、8中,“貳于×”,則可釋為“對……有二心”。
綜上所述,竊以為,“貳”有“傾向”或“有益”義。則“且貳于楚也”,似譯為“而且有益于楚國”或“而且傾向于楚國”為好。
筆者在《史記》里又發(fā)現(xiàn)了一些蛛絲馬跡。眾所周知,太史公的《史記》有些部分或直接演繹了《左傳》,或作了自己的闡發(fā)?!妒酚洝x世家》以及《史記·鄭世家》的某些情節(jié)可與《燭之武退秦師》互為參照:
初,鄭助楚,楚敗,懼,使人請盟晉侯。晉侯與鄭伯盟……七年,晉文公、秦繆公共圍鄭,以其無禮于文公亡過時,及城濮時鄭助楚也。(《史記·晉世家》)
四十一年,助楚擊晉。自晉文公之過無禮,故背晉助楚。四十三年,晉文公與秦穆公共圍鄭,討其助楚攻晉者,及文公過時之無禮也。(《史記·鄭世家》)
畫線部分句子與“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極為相似,據(jù)還原性或?qū)缘脑瓌t,或簡單地從意義上理解,“貳于楚”,即太史公的“助楚”也。
二、晉文公撤軍的背后
為何晉文公圍鄭又撤軍,不允許子犯的請求,攻擊秦軍?是否真如晉文公自己所言,“以亂易整,不武”?
《左傳·宣公十二年》:“武有七德”謂“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者也”。指出此處“武”,專指“和眾”,杜預注“綏萬邦,和眾也”,即合和萬邦,化敵為友。秦晉兩國聯(lián)合(實質(zhì)的或象征的),就是“整”;彼此相攻,即為“亂”。
為何不攻打背信棄義的秦穆公?晉文公宣言曰:“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智;以亂易整,不武?!?/p>
首先,從當時的國際背景來看。晉文公有所顧忌,雖然秦穆公的出爾反爾,的確令人氣憤?!蹲髠鳌T之武退秦師》發(fā)生在魯僖公三十年,據(jù)《左傳》載:魯僖公二十八年,晉楚剛剛進行了城濮之戰(zhàn),雖然最終以晉國勝利而告終,從此也成就了晉文公的霸主地位;但晉軍并未重創(chuàng)楚軍的有生力量。晉國的西方仍有強秦,南方仍有強楚,都在覬覦中原的霸主地位。而且,秦穆公已先于晉文公稱霸,因此,據(jù)當時的形勢來看,在秦穆公單方面撤軍后,老謀深算的晉文公根本不愿兩面樹敵。在二十多年后,楚成王的孫子楚莊王果然成為“春秋五霸”之一,雄霸一時,這從側(cè)面也證明了晉文公的深謀遠慮。
其次,從戰(zhàn)爭的最后結(jié)果來看,晉文公實現(xiàn)了他的某些愿望。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鄭世家》為我們作了更多的解惑:
初,鄭文公有三夫人,寵子五人,皆以罪蚤死。公怒,溉逐髃公子。子蘭奔晉,從晉文公圍鄭。時蘭事晉文公甚謹,愛幸之,乃私于晉,以求入鄭為太子……鄭大夫石癸曰:“吾聞姞姓乃后稷之元妃,其后當有興者。子蘭母,其后也。且夫人子盡已死,余庶子無如蘭賢。今圍急,晉以為請,利孰大焉!”遂許晉,與盟,而卒立子蘭為太子,晉兵乃罷去。
最后,從晉文公的個人素養(yǎng)來看,晉文公在外流亡十九年,他的處世經(jīng)驗豐富,應變能力極強。假如晉文公打擊秦師,則完全應驗了燭之武之言:“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北┞冻鰰x國總出爾反爾;“夫晉,何厭之有?”則印證晉國貪得無厭;“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印證晉國狼子野心,得隴望蜀;如此的不仁不義的結(jié)局,這是富有心計、“譎而不正”的晉文公所不愿看到的。
E-mail:lili7992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