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國英
【摘要】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最主要的活動形式之一,它是教師了解學生對知識和技能掌握情況的有效手段。教師的恰當提問可以更好的激活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學習、探究的興趣,促進課堂教學。語文課堂提問的適度性可以理解為適度、適時和適量。
【關鍵詞】課堂提問;適度;適時;適量
The modest nature of the language classroom questions
wu guoying
【Abstract】Ask questions in class is the classroom,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orms of activity, which is the teachers to understand students knowledge and skills of an effective means. Teachers in the activation of the right questions could be better students think, to mobilize students to learn, explore interests, the promotion of classroom teaching. The modest nature of the language classroom questions can be understood as appropriate, timely and appropriate.
【Key words】Ask questions in class; Moderate;Timely; Amount
課堂教學是師生相互配合共同作用下完成的,而一堂語文課的優(yōu)劣成敗與教師能否適度提問,激活學生思維有著密切的關系??梢哉f語文課的提問是一種技巧,而適度的提問更是一種技藝。
如何適度提問才能激活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學習、探究的興趣,讓他們在課堂上爭先恐后的表現,既讓學生有所悟、有所獲,又讓學生感受到一種身心上的愉悅和享受。因此,教師在課堂提問一定要適度,可遵循下面幾條原則。
1.適度原則
教師課堂上所提問題要與提問對象相匹配,問題應處于學生思維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即問題要高于或略高于學生的實際水平,其難易應處在學生潛在發(fā)展區(qū)之內,在學生經過充分思考的基礎上再“跳一跳”就可“摘到桃”的理想境界。例如我在教學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綜合性學習的內容是《黃河,母親河》時,覺得黃河離我們太遠,熱愛祖國的要求也不知怎樣去實現,就把它改成《我們的家鄉(xiāng)》進行熱愛家鄉(xiāng)的思想教育。學生自選材料,自編自演出一套精心設計的節(jié)目,形式多樣,有散文、詩歌的朗誦,有方言小品《宿州話》有相聲《還是家鄉(xiāng)美》等,“愛家鄉(xiāng)”的旋律久久得回響在班級的上空。同樣的內容,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思考,不同的文體,激發(fā)了不同層次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從而提高了班級的整體語文水平。
應注意設置問題的梯度,在不同的知識環(huán)節(jié)上設置問題的難度要有區(qū)別,宜由易到難。特別是難度較大的問題,一般要設計成一系列由淺入深、由舊到新、從易到難的小問題。只有當提問有恰當的坡度時,才能引發(fā)學生有效的認知沖突。同時,對不同水平層次的學生也應視其具體情況而把握提問分寸,堅持面向全體,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都有機會回答問題,使所有學生都能從解答問題中受到獲取新知的樂趣和自信,真正做到“為了一切學生的發(fā)展”。例如教學七年級下冊“探險”單元時,在學生把本單元的課文讀過幾遍的基礎上,我發(fā)現學生對探險的刺激比較感興趣,于是我就勢利導,以“誰是真正的英雄”為主,設計了一系列的問題,如;斯科特等人是英雄嗎、劉連滿呢?夸父和共工呢?你認為真正的英雄應該是怎樣的?講出你心中的英雄故事,評評心中的英雄人物,寫寫身邊的英雄事跡……這樣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有機會表現,所有的學生都有事做并且能從中獲得成功的樂趣和自信。所以課堂提問要注意適度原則。
2.適時原則
適時,即是在學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時進行提問點撥??鬃诱f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當學生還在“發(fā)憤”求“知”,但又不能立刻“知”,思維處于“困惑”之時,教師要做學生的知心人,要善于了解學生的疑難,掌握“火候”,及時進行“解惑”。此時,教師的及時提問和適時點撥,能促使學生積極熱情地投入到語文學習活動中去;激發(fā)了學生“學而知不足”的求知欲,調動了學生積極思維的主觀能動性。如在教學《黃河頌》后學生大多被作者那種豪邁的激情、愛國的氣勢所感染,我就及時設計一些問題:作者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激情?其寫作目的是什么?假如你生在作者那個時代你看了這篇文章后會怎么做?今天的你學過課文后打算怎么做?學生積極思考,踴躍發(fā)言,充分調動了學生積極思維的主觀能動性。
其次,教師的教學視角也是課堂提問時機選擇的重要依據。提問的時機一旦迎合了教學的需要,并與教學視角相吻合,這便是最佳的時機了。在教學《傷仲永》時,我先教學記敘部分,學生充分掌握這部分后,我問學生:學過這部分后你們有何感想?假如你是方仲永,你會和他的結局一樣嗎?學生充分思考積極發(fā)言后,再教學課文的議論部分,學生對這議論部分的理解掌握也就水到渠成了。這樣學生既開拓了思維,又理解了課文真是一舉兩得。
3.適量原則
適量,指恰到好處地掌握數量、度量。問題的設置應疏密相間,要留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和空間。一節(jié)課不能提問不斷,否則學生無法冷靜地思考,反而破壞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欣賞,割裂了文章的完整性,每一次提出問題后,要有一定的停頓時間。
如教學《丑小鴨》時,我設計了這樣幾題。(1)丑小鴨遭到哪些歧視和打擊?(2)在這些打擊面前,丑小鴨抱什么態(tài)度?學生帶著這二個問題閱讀課文,思考問題,應該是沒問題的。學生解決這兩個問題后再問;(3)丑小鴨有什么追求?(4)丑小鴨為什么會變成美麗的白天鵝?學生解決了這兩個問題,再進行丑小鴨形象現實意義的討論。這樣學生很容易的學習了課文,達到了本文的學習目標。而如果這幾題同時出臺,學生可能會不耐煩而敷衍了事,也就無法冷靜思考,更不用說去欣賞課文優(yōu)美的語言文字,自己去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了。
所以說語文課堂的提問應該適度。這樣學生才能喜歡語文,學習語文,提高班級語文的整體水平。
收稿日期:2009-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