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 游
進入炎熱的夏天,為了避免中暑,人們減少了外出的頻率,可我們這些喜歡東跑西顛的人,在家待的時間稍長些,手就“奇癢難忍”。7月初的一天,幾位攝友商議,何不找個涼快點的地方過過快門癮。
打開地圖,山西的清涼之地還真不少,有海拔3058米的我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五臺山、海拔2830米的國家森林公園關帝山、海拔2784米的風景名勝區(qū)蘆芽山......其余海拔在2000米以上的名山更是不計其數(shù)。
哥幾個一商議,決定去趟蘆芽山。這是因為蘆芽山風景區(qū)即便是最熱的月份,平均氣溫也就是20.1度,涼爽宜人;當然主要還是對深匿其中的“懸空村”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都知道山西渾源有個懸空寺,極少有人知道山西寧武還有個“懸空村”。渾源懸空寺為世人稱奇,然而寧武縣蘆芽山脈清真山風景區(qū)內,近一華里海拔在2300多米絕壁上也建有空中樓閣。這就是王化溝村,村內的房屋因崖就勢,如懸空寺一般掛在山腰上,因此又被人稱作“懸空村”。
喜歡探秘的哥幾個,對“懸空村”早有耳聞,早就想探個究竟,只是種種原因,未能成行?,F(xiàn)在就要揭其面紗,賞其芳容,自然是急不可待。
好,說走就走!一行四人驅車從太原出發(fā),忻州市頓村下高速,西經奇村鎮(zhèn)、寧武縣東馬坊鄉(xiāng),達東寨鎮(zhèn),稍事休息,再向西北方向行進10余千米,順著路左手的“懸空村”路標,左拐進入懸空村所在的王化溝。奇峰矗立,峽谷綿延,崎嶇的進山路隨山勢上升,當越野車實在無法再向前行駛時,我們下車步行。
順著山路,沒走多遠,抬頭仰望,就看見有一座村莊整個都懸掛在山腰之上,空中樓閣升起裊裊炊煙,潔白的羊群就像天上的云朵,極似天上人家。哥幾個雖說也去過不少古村落,但對這種建筑形式極為罕見的“懸空村”,也不由滿臉驚訝,嘖嘖稱奇。
沿著彎曲的小徑盤旋而上,老人孩子,不驚不奇地望著我們。強烈的好奇心,促使我在極短的時間內和他們融在了一起。幾百年來,人們在海拔大約2300多米高山的半山腰,背靠巖石,筑建了這個村落。
因山腰懸崖空間狹窄,房屋后部坐落在崖石上,前半部則懸空而建,下面以豎立在天然石壁上的大木柱支撐,看似危險,實則相當堅固,至今仍有清代建筑完好無損地保存著。村中戶戶相連,且形不成進深。房屋多以石頭和木材為主,院墻和房基是石頭壘的,但梁柱、檐脊、門窗全是木的,不少房屋窗戶還是木頭窗欞糊著窗花紙,村里隨處可見整垛整垛的圓木。建在懸崖絕壁邊上的騾、馬、牛、羊、豬圈雖然不像住人的屋子那么講究,但都經過精心策劃,合理布局,這樣牲口不至于掉入萬丈深淵。
地盤不足,就向空中伸展,因此還有許多樓閣式建筑。進出其間,全靠木梯上下。在閣樓上憑欄遠眺崇山遠嶺,俯瞰松濤綠浪,戶戶炊煙裊裊。游人至此,憑窗覽遍萬頃蒼翠,倚門望盡百里云海。整個村子面向峽谷,房前無院,只有一條走廊。各家走廊之外多用木料橫豎組合,懸于空中,鋪就木板,這便是村中惟一長約不到一千米的道路,也是連結每戶貫穿全村的路。路的里側是山坡土地,而外側則是由圓木搭的空中棧橋,下方有立木支撐——形成了罕見的"空中棧道"景觀。游人走在這種極似古棧道的街上,所感覺到的懸空驚險,堪與雜技演員走鋼絲相比,但實則有驚無險。在村子棧道上,不時飄來白云般的羊群,閃過翻山農作的村民身影。
深匿于深山老林中的王化溝村,現(xiàn)僅生活著三四十口人。這里不缺水,不缺柴,睡火炕,燒木薪,靠山吃山。他們除上山放牧、種地外,刨點藥材,采點蘑菇,搞點山貨,換來油鹽醬醋,石碾石磨,肩挑背扛,盡可無憂無慮地過日子。
王化溝村民的生活方式比較傳統(tǒng),主要的交通工具是大牲畜,村里的生活必需品都是靠騾馬運送的。這次我們就恰好遇見一位五寨縣的釘掌師傅,來村里釘馬掌,嫻熟的手藝讓我們大開眼界。莜面、豆面和土豆是村民們的主要食物。村中一眼山泉,長流不斷、清澈甘甜,是全村日常生活的惟一水源。
懸空村的人勤勞樸實、熱情好客。坐在農家的熱炕頭上品嘗熱騰騰的莜面、山藥蛋,別有一番風味。民居簡陋但溫暖,村民敦厚樸實,在木圍前石屋下暖陽中,聚集了閑敘著生活的人們。在這寧靜自然的造化中,形成了懸空村特有的一種溫馨。
外人很難理解王化溝村的村民為什么選擇這么一處險峻而閉塞的地方生活。據(jù)傳,懸空村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早在清乾隆年間,他們的祖先為躲避災難和戰(zhàn)事,來到這人跡罕至的寧武大山深處,在半山腰上建起了這處較為安全的家園。
一位當?shù)卮迕裾f:"我們祖祖輩輩在這里已經習慣了,這里是一塊風水寶地。"也有的村民說,這里更靠近水源,所以他們的祖先從更深的山里搬到此處。至于為什么修建這樣的住宅,村民們說一方面是為了少占耕地,另一方面是讓敵人無法攀爬,村民的生命求得安全保證。
“懸空村”的人隨和、誠實、友好。好客的村民,不論是年逾古稀的長者,還是稚氣未退的孩童,都會熱情地請你去家里做客,毫無保留地給你介紹王化溝的過去和現(xiàn)在。村子雖小,也曾有過龍王廟、大仙廟和五道爺3座小廟宇,寄托著村民們久居大山的精神世界。
我們無法考證確切的歷史緣由,但"懸空村"的先民,選擇了這塊遠離塵世、山清水秀之地,求得一份自在和寧靜,在當時來看,不能不說是一個較為明智的選擇。
但談起懸空村的未來,村民們紛紛嘆息。由于生活的艱辛和環(huán)境的封閉,許多年輕人無法娶妻成家,村子里的孩子也面臨著上學的難題。如今,村子里不少人家已陸續(xù)搬出村子,在交通相對方便的寧武或東寨鄉(xiāng)落戶下來。如果這樣的情況繼續(xù)發(fā)展下去,很可能在若干年之后,此村再無人居住,這種民俗文化也將消失。
早在兩年前,山西省對全省像王化溝村這樣的130個古村落開展了搶救性保護工作。然而,保留這種民俗文化的途徑,就是提高村民的收入,把人留住,才能讓懸空村的特有民俗文化得以保存,讓更多的人領略此奇麗景觀。于是,寧武縣旅游局把懸空村的旅游開發(fā)列入了規(guī)劃中。
寧武縣旅游局有關人員介紹說,在寧武縣境內,懸空村共有三個:王化溝村、五花山村、曹家梁村,三村相距很近,分別建在懸崖絕壁間,遠望好似空中樓閣,天上人家。其中,王化溝因條件較為成熟,已經列為管涔山民俗景點供人游覽。為了方便游人到達,開發(fā)旅游,當?shù)匾言诖遄尤肟谔幮蘖艘粭l小水泥路。
懸空村的古樸,受到不少太原和周邊省市“驢友”、自駕游客的追捧。如今已經成為清真山風景區(qū)內,以懸空民居建筑和深山民俗為主要內容的特色旅游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