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鳳英
一條彌敦道,會讓你明白香港的繁華并非一天造成的。城市的生命力在此大道上一覽無余。
由于辦公室的所在地在彌敦道,于是成了我傾注腳力最多的地方。它是連接旺角和尖沙咀的主干道,路上店鋪林立,廣告燈箱牌縱橫交錯,車輛川流不息。彌敦道于1860年由英軍工兵修筑,最初命名為羅便臣道(RobinsonRoad),以紀念1861年前來接管九龍半島的港督夏喬士·羅便臣爵士。1909年更名為彌敦道,以紀念擴建該路的香港總督彌敦爵士。最初將彌敦道擴闊成一條可作六線行車的大道,并在路的兩旁種滿大樹時,九龍半島仍然是人煙稀少的地區(qū),當時的人稱彌敦道為彌敦的蠢事(Nathan'sF001),但如今的繁華證明了彌敦爵士的遠見。如今大部份的樹木因為阻礙雙層巴士行走而被鋸去,只剩下九龍公園一小段仍然留有當年種下的大樹。
彌敦道路頭的地標建筑如:半島酒店、重慶大廈、九龍公園、九龍清真寺,美麗華大廈等半島酒店是世界知名度很高的五星級酒店,富麗堂皇,面海而立。半島酒店的下午茶是很有名氣的,不提前預訂還找不到座位。為何如此吸引?不是因為價格優(yōu)惠,而是此地是香港名人、明星聚集的熱點,來此喝下午茶不僅是享受這里的星級美食,也是身份的象征,同時也可以看星級名人,何樂而不為呢!但從半島酒店出發(fā),不到十分鐘路程就可到的重慶大廈,卻是另一番景象,這個地標曾是王家衛(wèi)執(zhí)導的電影《重慶森林》取景地,因為這部電影沾了些許靈氣,但卻聚集了來自中東、印度與東南亞的勞工,據說當中有些是非法滯港的黑工,重慶大廈的房租算是全香港住宿價格最低廉的地方,大廈有不少賓館居然還被列入了著名的背包客旅行手冊扎《Lonely Planet》的住宿指南,于是乎,一群來自世界各國的背包客與勞工齊聚一堂,同在一棟大樓進出,和不同膚色的人擠在重慶大廈那狹小的電梯會讓人不知身在何處,也是讓人難忘的感受。彌敦道上還有不少類似重慶大廈般的高樓,大樓中聚集了不少賓館,但從外表無法判斷內里,等真正入內后才見到別有洞天。這種賓館文化,應是香港一大特色,沒有了這些特色,香港也就缺乏了國際都會的魅力。
在尖沙咀地鐵站A出口旁的九龍清真寺和九龍公園也是彌敦道上的一道風景前身是英軍威菲路軍營,因有大批南亞裔信奉伊斯蘭教的士兵在此居住,所以在此建立了清真寺。如今軍營的舊址已被改建成博物館,供游客免費參觀。清真寺樓高4層,面積約有1,500平方米,大理石的建筑風格帶有濃厚的伊斯蘭色彩,四周的窗花有多種多樣的樣式。清真寺的頂部是一個桃形大圓球狀,四角設有11米高的尖塔。正殿可容納3,500人,遇上開放日,游客還可以入內參觀呢。走累了,走進九龍公園,歇歇腳,幾步之遙已是另一種天地,很值得去體會一番。九龍公園的外圍街道就是彌敦道上著名的購物大道一一柏麗購物大道,這里聚集著不少大品牌的店鋪,服裝、鞋帽、藥材、金鋪等一應俱全,滿足不同人的需要。
晚上的彌敦道,被閃爍的霓虹燈披上了艷麗的舞衣,從佐敦到油麻地的沿路,街頭的報攤開始出現(xiàn)女優(yōu)咸濕與猛男同志雜志,芬蘭浴桑拿、夜總會、歌舞廳的醒目招牌層層疊疊從新舊大樓內探出頭來,夜色讓街道帶上了不安分的躁動,展開了城市的另一層面,很難想像那么多不相干的人們擠在一棟樓內,購物,吃喝跳舞,辦公寫字,按摩桑拿,高密度復合式的香港大樓,高節(jié)奏現(xiàn)代生活的產物。
一條彌敦道,會讓你明白香港的繁華并非一天造成。城市的生命力在此大道上一覽無遺。彌敦道有別于港島皇后大道與軒尼詩道,彌敦道屬于游客,屬于獵奇者、外國移民、市井之民,以及一切香港制造的精彩亂象。
彌敦道的風塵溢于言表,率真、直接,但自有迷人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