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揚
[摘要]肖邦的音樂中有對于波蘭人民的心靈的各種各樣的表現(xiàn),他的音樂中有宏偉的史詩,有英雄氣概的篇章。在肖邦的音樂的悲痛性的段落中,我們聽到一顆丹心在呼喚,這種哀痛不使人氣餒,而是使人堅強地走向生活。肖邦的音樂是愛國的音樂,具有深刻的人民性,也是人道主義的音樂,是肖邦受生活和時代的先進理想影響而創(chuàng)作出來的。
[關(guān)鍵詞]肖邦;民族性;人道主義
1945年美國哥倫比亞影片公司攝制了關(guān)于肖邦生平的故事片《一曲難忘》。影片當(dāng)年即在中國公映,撥動了廣大中國觀眾的心弦。肖邦的鋼琴音樂技巧高超、風(fēng)格復(fù)雜,肖邦的人生跌宕起伏,我們仿佛回到那個時代注視這位受屈辱的愛國者的英勇慷慨之氣。
在肖邦的音樂中,始終洋溢著強烈的愛國激情。他的音樂是與祖國命運緊密相連的。19世紀上半葉是波蘭歷史上最屈辱的年代之一,1814年維也納會議后,波蘭被重新瓜分。9/10的波蘭領(lǐng)土包括首都華沙在內(nèi)都被俄國吞并,波蘭人民陷于沙俄專制統(tǒng)治之下,從政治、經(jīng)濟到文化生活都受到沙俄政府嚴密控制。而t825年俄國12月起義和1830年法國7月革命都對1830年11月波蘭的小貴族、資產(chǎn)階級的華沙武裝起義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這次起義雖然遭到沙俄軍隊的鎮(zhèn)壓,但另一方面人們也宣泄了對沙俄的不滿。在肖邦的音樂里也得到鮮明的體現(xiàn),1831年9月肖邦在德國聽到華沙起義失敗的消息之后,把一種憤怒以至反抗的激情全都傾瀉在鋼琴曲里。別林斯基說過:“一個詩人不可能靠表現(xiàn)自己而偉大起來,他的偉大既不是由于表現(xiàn)了自己的苦難。也不是表現(xiàn)了自己的幸福。任何一個偉大的詩人所以偉大,是由于他的苦難和幸福都是在社會和歷史的土壤中深深扎下根的?!边@正是肖邦一生的寫照,他在祖國的歷史和土壤里深深扎下了根。
電影情節(jié):步人青年時代的肖邦英俊瀟灑。他的鋼琴技藝和作曲水平也在飛速地提高。這個時期的肖邦已經(jīng)出版了好幾部音樂作品,在波蘭他已經(jīng)是小有名氣的青年鋼琴家了。在電影中他所彈奏的《降B大調(diào)馬祖卡》,后來成為他音樂會鋼琴曲的代表作品之一。肖邦和那個時代大多數(shù)的青年人一樣,血氣方剛,充滿了對祖國波蘭的無限熱愛.想通過自己的力量來解救飽受沙俄蹂躪的祖國,埃爾斯納教授幫助他和一些愛國人士取得了聯(lián)系。然而焦急的家人正在等待肖邦的到來,這是他們?yōu)樾ぐ钚量酄幦淼臋C會,在當(dāng)時波蘭貴族家里演奏也許是肖邦的音樂才能得到公眾認可的惟一途徑.而不少音樂家也正是通過這種方式獲得財富和榮譽的。然而對于肖邦來說。這些名利之事都很縹緲,難以實現(xiàn)。因此,對于家人的安排,他顯得既無助又無奈。在肖邦之前演奏的是大名鼎鼎的小提琴家帕格尼尼,這是他們第一次會面,肖邦的琴藝讓帕格尼尼也不禁駐足觀看。
影片中這段表演強烈地突出了肖邦的愛國之情,我們也從肖邦的作品中得到深刻的體會。然而這個故事在肖邦的傳記中并未有所記載,它的出現(xiàn)應(yīng)該是影片為肖邦走出波蘭而設(shè)計的導(dǎo)火索。但不可否認的是它也反映了肖邦所處時代真實的一面,時局的動蕩不安,沙俄的暴虐壓迫,肖邦的才華在波蘭難以得到施展。這個時期的肖邦正面臨著從音樂學(xué)院畢業(yè)之后前途的抉擇問題,當(dāng)時他的父親給波蘭政府的相關(guān)部門寫了一封為他的兒子求得官方獎學(xué)金的信,然而石沉大海,對此肖邦并沒有感到怎樣的打擊,相反.他從容地從音樂學(xué)院畢業(yè)后,就開始了一次維也納之行。
影片中最為人們所熟知的祖國的泥土片斷,其實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中完成的,肖邦常常在自己的作品中談到自己.魯賓斯坦說過:“他是波蘭人,并且是主觀地寫作樂曲.但他的主觀是代表整個人民,他的音樂所歌唱的也是人民。”對祖國的思念和波蘭人民的生活場景,是肖邦靈感的源泉,使他的鋼琴作品具有民族性的意義。
電影片斷:在秘密組織的幫助下,肖邦和埃爾斯納教授將乘坐一艘小船離開波蘭,載著肖邦小船漸漸消失在濃霧之中,他的未來似乎也是這樣模糊不清。肖邦告別了他的祖國、親人、朋友。也告別了自己的青年時代,他走向了廣闊的世界.只帶著琴鍵和充滿了美妙音樂的頭腦。
剛剛在巴黎立足的肖邦,情緒波動很大,他十分懷念家鄉(xiāng)、懷念祖國,更眷念那溫存的母愛。他曾這樣說過:“要是有人愿意管束我的話,我會感到很高興?!边@時,喬治·桑在肖邦面前所表現(xiàn)出來的強烈激情,使肖邦完全地屈服了.1831年的法國在政治上是持反對俄國和奧地利立場的。因此大批的波蘭難民涌進巴黎。肖邦也于1831年年末抵達這個一心向往的國度。除了政治上的因素外,他的父親也是法國人.因此法國被他視為第二故鄉(xiāng),甚至是個可以落葉歸根的地方。
電影片斷:(肖邦的第一次演出,以失敗告終)。當(dāng)?shù)玫嚼钏固氐馁澰S以及出版商的首肯后,躊躇滿志的肖邦為當(dāng)晚即將開始的首演做最后的準備。不料,這一切都被一封來信完全破壞了。從這封來自波蘭華沙的信中肖邦得知當(dāng)初掩護他出境的戰(zhàn)友被捕犧牲了。突如其來的噩耗讓肖邦的情緒發(fā)生巨大變化,他悲痛到了極點。
肖邦帶著無比悲痛的心情演奏著,情緒上的巨大波動讓他感到心力憔悴。在貴賓包廂里,李斯特和喬治·桑等人也在關(guān)注著肖邦的演出,他們似乎也察覺到了他情緒上的變化。肖邦再也無法演奏這些優(yōu)雅的樂曲了,他的手指停在了琴鍵上。突然一首激昂的《波蘭舞曲》從他的手指間沖出.他用琴聲宣泄著他的悲憤。
電影的魔力就是可以將時空任意延伸,讓事件在時空的隧道中穿梭。影片雖然將時間和其他內(nèi)容淡化,但卻突出了這個十分重要的主題.肖邦的愛國之情被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了。影片中將華沙淪陷事件濃縮轉(zhuǎn)化成為肖邦的戰(zhàn)友犧牲,在時間和事件性質(zhì)方面進行了藝術(shù)加工,雖然有失實之處,但令肖邦的形象更加豐滿而鮮明起來。而現(xiàn)實中這個時期的肖邦在巴黎遇到了很多祖國的同胞,由于法國在政治上對波蘭的同情,連帶著對波蘭的藝術(shù)也產(chǎn)生了好感,波蘭的作家開始把本國的詩歌翻譯成了法文,而肖邦在流亡貴族的介紹下.很快踏進了巴黎的上流社會,得到了他們的尊重。
在電影中我們看到,使肖邦重新得到認可的任務(wù)被交給了李斯特和喬治·桑,他們成為這一事件的策劃者,設(shè)計了一幕極具傳奇色彩的情節(jié),就是李斯特與肖邦在黑暗中交換角色的一幕,表現(xiàn)得非常巧妙,好萊塢式的美妙結(jié)局讓我們對肖邦以后在巴黎的發(fā)展充滿了信心。
1831年9月8日,在斯圖加特的肖邦得知華沙淪陷的消息后,悲痛欲絕,在給友人的信中他寫道“我愛你們勝于自己……你參軍了嗎,你們修筑碉堡了嗎?挖戰(zhàn)壕了嗎?我們可憐的父母怎么樣了?朋友們在做些什么?假若我們在一起,我愿意為你們而死,但為何我就這樣被拋棄了呢?”在信的最后一句,他說到為什么他不能起到戰(zhàn)鼓般的作用呢,那么為什么肖邦不能起到戰(zhàn)鼓的作用呢。因為他的家人不要他回國,而且在他的一些信件中也隱隱約約透露出他潛意識里是抗拒回國的,但他從不承認,因而也變得有些偏執(zhí)、怨天尤人、顧影自憐.甚至有一些歇斯底里
式的痛苦。他將這些焦慮的情緒轉(zhuǎn)化為音樂,以“革命”為名《c小調(diào)練習(xí)曲》,就是他懷著亡國的哀思寫成的。這首曲子表現(xiàn)了波蘭軍隊英勇抵抗侵略、憤慨激昂的怒吼聲和橫刀躍馬、感慨萬千的情懷。
作為一位波蘭的偉大愛國音樂家,貫穿他一生的除了音樂之外,還有一個名字,那就是“祖國”,這直至他生命的最后也都沒有忘記。他始終以富有自己民族特色的音樂來鼓舞波蘭人民爭取祖國的解放。在電影中還有一個特別經(jīng)典的曲子,那就是肖邦剛到巴黎時,與李斯特合奏過的《波蘭舞曲》,在聽到波蘭的戰(zhàn)友犧牲時他又悲憤地演奏了這支曲子。
在肖邦的身上.母親的血統(tǒng)占著優(yōu)勢。他是在自己的音樂中強烈地突出斯拉夫民族氣質(zhì)的第一位偉大的作曲家,從此之后,斯拉夫民族的因素歸人了歐洲音樂的主流血液,在肖邦充滿戰(zhàn)爭氣氛的《波蘭舞曲》中,波蘭民族的血液沸騰得格外有力,旋律矯健勇猛,馬祖卡舞曲火熱而輝煌,圓舞曲充滿甜蜜的柔情和風(fēng)趣。他抒發(fā)感情有時如魔鬼般神秘莫測,有時像水妖般銷魂,但永遠是溫暖而慈祥。他的練習(xí)曲光輝燦爛。夜曲是孤獨中的夢幻。肖邦在表面上是幸運的寵兒,實際上卻和浪漫主義的許多同時代人一樣,是飽經(jīng)生活苦難的人。
肖邦在掌聲、歡呼聲中,到羅馬、柏林、阿姆斯特丹、斯德哥爾摩……一個又一個城市去巡回演出。他的臉上滲出汗珠,神情疲乏,體力衰弱,終于在巴黎的一次演出中摔倒了,倒在埃爾斯納的懷抱中。在病床上,肖邦向老師提出,想見見喬治·桑,想聽李斯特的彈奏。埃爾斯納趕到喬治·桑的住處,她拒絕了。她抑制住內(nèi)心的不平靜說:“世上還有什么東西能彌補他的偉大的生命嗎?”教授回答說:“有,他在千百萬人心中所留下的精神!”康絲坦蒂、費耶爾站在肖邦的床邊。李斯特用緩慢的旋律在彈奏著,埃爾斯納告訴肖邦:“她身體不好,來不了?!毙ぐ钫f:“我懂了,過去你是對的……現(xiàn)在,就像回家一樣……”埃爾斯納回答:“對的,弗雷德里克,我們就像回到了家里一樣……”李斯特的琴音憂傷而又緩慢……好萊塢慣用的編劇方式成就了這哀傷而完滿的結(jié)局,它濃縮升華了肖邦短暫卻豐富的一生。1849年lO月17日,肖邦逝世后,他的遺體按照他的遺愿埋葬在了巴黎拉雪茲墓地.緊挨在他最敬愛的作曲家貝利尼的墓旁。那只從華沙帶來的銀杯中盛滿的祖國的泥土,撒在了肖邦的棺木上,而他的心臟則被帶回到他思念了19年的祖國,埋葬在哺育他成長的祖國大地中。這個舉動非常符合這位鋼琴詩人的愿望.因為19年如一日,他的心一直都在祖國。
肖邦的音樂在整個西方音樂史上是個性獨特的.無人相比的是他的詩性,這是肖邦音樂的獨特性所在。肖邦音樂的民族性并不表現(xiàn)在具體的音樂語言的民族風(fēng)格之上.也與民族樂派的音樂特點大不相同.更多的是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而不是典型的波蘭民族音樂,他的音樂表現(xiàn)出的是歐洲當(dāng)時的整體特征。我們認為肖邦的音樂最主要的還是他的獨特個性——詩性。肖邦是民族作曲家.是民族藝術(shù)家,他的創(chuàng)作與波蘭的生活和波蘭的民間藝術(shù)緊密相連,崇高的思想和現(xiàn)實主義的思維是他整個音樂的特點,肖邦的任何一部作品的藝術(shù)力量和深刻的真實性都深深地觸動我們的心弦。影片與音樂完美的結(jié)合使這部作品如肖邦本人熠熠生輝,震撼我們的心靈。
[參考文獻]
[1][匈]李斯特.李斯特論肖邦[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65.
[2][前蘇聯(lián)]A.索洛普搓夫.肖邦的創(chuàng)作[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