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瑩浣
[摘要]要培養(yǎng)食品生化專業(yè)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能力,高職院校必須建立新的實踐導向的課程模式。靈活運用啟發(fā)式教學,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積極開展各色學習討論,充分體現形象化教學手段的優(yōu)勢;在實踐教學中貫穿工學理念,讓學生了解最新成果和發(fā)展趨勢。
[關鍵詞]食品生物化學改革教學創(chuàng)新人才
食品生物化學是食品生物技術專業(yè)中一門重要的專業(yè)基礎課,以人和食物的關系為中心,闡述食品的化學組成、人體所需要的營養(yǎng)素以及與物質能量代謝、遺傳信息的傳遞有關的化學知識。在建立新的實踐導向的課程模式以及改革食品生物化學教學中,要讓學生掌握基礎理論知識和研究方法,了解最新成果和發(fā)展趨勢,在實踐教學中貫穿工學結合的理念,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靈活運用啟發(fā)式教學,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
啟發(fā)式教學的目的是激發(fā)學生獨立思考,讓千差萬別的學生都有表現的機會,達到共同交流,彼此啟發(fā),集思廣益,并鼓勵脫離巢臼的創(chuàng)新意識。正確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教師通過引導,充分調動學習的主體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其學習動機和興趣,使學生自覺主動獲得知識、培養(yǎng)發(fā)現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中,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術語的解釋要透,讓學生理解它們的涵義,引導學生編寫口訣,應用比喻啟發(fā)加深記憶。
積極開展各色學習討論,開拓學生認知能力
多種形式的學習討論,對于學生智力和情感因素的開發(fā),特別是開拓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都會產生積極的影響。
在講授需提升的概念和規(guī)律時,通常以問題為主線、激發(fā)學生獨立思考為重點,并逐步得出結論。食品生物化學涉及到各種生命現象,精心設計探索性問題既可以自然地導出講授的內容,也可以引導學生質疑問難。不斷探索。
對章節(jié)之間或與學科之間縱橫交錯的問題,安排專題討論。討論形成了多通道的信息傳遞交換,是一種立體式(多感官)的教學,可以對知識進行分析、綜合、抽象和概括等一系列的加工整理,如講解維生素時先布置討論主題,把教學目標、重難點貫穿在思考題中,要求學生課前認真閱讀,提出疑難問題,鼓勵上網查閱資料,調動全班每位學生的積極性,分小組踴躍發(fā)言,組長總結,再由老師對存在的不同意見進行點評。
引導學生對所設計實驗和實驗驗證的討論,對數據和實驗事實的探究,得出實驗結論。學生根據實驗室現有的儀器設備進行實驗設計,先討論,再設計,方案豐富多彩,不乏奇思妙想。綜合學生的設計,每組采用一種方案,通過實驗檢驗設計是否合理,實驗后的再討論,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興趣,鍛煉了認知能力。
課內的問題討論、課外的研究性學習討論都是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學生之間的討論具有辯論風格,要言簡意賅,用詞恰當,把握重點,具有良好的推理與判斷能力,要用連貫流暢的語言進行表達,并具說服力。學習討論提高了同學們的自學能力,加強了團隊合作精神,鍛煉了語言感知、口頭表達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充分體現形象化教學手段優(yōu)勢,讓教學從抽象枯燥乏味的講解中走出來
形象化教學是通過對具體典型的事例或現象加工處理,使之與所論述的概念具有“形似”,利用和借助動作、語言、實物、圖片、模型和多媒體技術等具體形象的教學方法,達到解釋剖析、理解要領的教學目的。
聯系實際,形象比喻,化難為易。食品生物化學是一門從分子水平和化學變化的本質來闡述生命現象的學科,有些內容比較抽象,難以聽懂,結合實際生活中相關的實例有助于學生理解記憶復雜的原理。如在講蛋白質變性時,聯系生活中雞蛋煮熟后就會變性沉淀凝固,化微觀為客觀,使比較乏味的知識變得生動活潑。在介紹蛋白質磷酸化時,可以引導學生探索人類長期記憶建立的奧秘,增強了他們對微觀世界的認識。
善用模型、圖表,深化理解和記憶。食品生物化學中涉及許多物質的分子結構,直接講解學生不易想象,把具有復雜空間結構的物質如DNA大分子結構等用模型展示出來,輔助教學,增強直觀效果,使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日益持久。
充分發(fā)揮多媒體技術的特點,將文字教材與聲、光、圖像、色彩和動作融為一體,生動地再現事物和現象。食品生物化學中各種物質代謝化學和反應種類多,途徑復雜交錯,看不見、摸不著,模擬抽象的RNA合成的復雜過程,使難于理解的RNA合成過程通過圖像、圖表、文字、數據與動畫演示融為一體,展示了從鏈的起始、延長到終止的全過程,在抽象與直觀之間架起一座橋梁,使學習變得輕松愉快。多媒體課件還可以為驗證性實驗的形態(tài)結構示教,如在實驗教學中,演示蛋白質組學研究、幾種電泳、層析方法等實驗的過程和步驟,體現實驗的典型性和規(guī)范性。
把握理論與實踐教學的關系,深化實踐教學改革培養(yǎng)技能型創(chuàng)新人才
“工學結合”、“實踐導向”模式已成為我國高等職業(yè)教育的基本教學模式,在實踐教學中將工作和學習兩個不同事物融合起來,形成一個有機整體;把握理論知識與實踐教學的關系,理論知識要圍繞實踐過程的需要來選擇、組織和學習,以實踐過程和實踐知識的掌握為課程結構展開的起點,讓學生在一定的實踐基礎上建構所需的理論知識,內容以工作任務為中心,以生化物質和應用為項目主線,以主干生化技術為龍頭整合內容,做到理論和實踐知識在滿足崗位工作的需求時必需夠用。
深化實驗教學改革,安排課內實驗、綜合實訓周和頂崗工作相結合,培養(yǎng)技能型創(chuàng)新人才。課內實驗要求學生對實驗的技術和原理有全面的認識,了解技術的學術價值和應用性。調整實驗內容,以生物大分子分離純化的總體設計思路為框架,保留加強學生基本實驗方法和基本技能操作的實驗,改變傳統(tǒng)的實驗課由教師包辦,整個實驗按預定步驟進行的模式,擴展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空間,為開設綜合性較強的實驗項目做好準備。
利用校企合作、定單培養(yǎng)的優(yōu)勢,開展企業(yè)實習或頂崗工作,把真實或仿真的工作現場設計成學習情境,學習任務受工作性質的影響,具有一定的技術學習目標、內容和情境,理論與實踐相交融的“做中學”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完成工作任務解決實際問題來建構與職業(yè)相關的知識和技能。在考核上要以真實或仿真的環(huán)境通過工作樣本來評價學生的學習結果,將學生的職業(yè)道德、支撐技能證書考核應會技能納入其中。通過項目驅動和教、學、做等教學方法,有效實現工學結合,使學生能“零距離就業(yè)”。(作者單位:武漢軟件工程職業(yè)學院環(huán)境與生化工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