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萍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各地都積極地進行語文互動式課堂教學的探索,以學生為中心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正在構(gòu)建。但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在我們的課堂互動中也遇到這樣一些問題:課堂是熱鬧了,但學生的收獲卻不多;小組互動討論中,一兩個人包辦,把討論時間變成聊天時間的情況不少;師生互動中,幾個人唱獨角戲的情況偏多,大部分同學參與的熱情并不高。那么,我們教師該怎樣才能有效地提高課堂互動的質(zhì)量,有哪些問題值得注意呢?下面我想談三點。
一、注意問題設計的吸引力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強調(diào)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但要讓學生主動去學,一是靠自覺,二是有興趣??孔杂X,相信有一部分同學做不到,這時我們要靠興趣來吸引他們。課堂的互動其實就是圍繞著解決問題而展開的一種活動形式,從什么角度,采用何種方法去解決問題,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筆者聽了一節(jié)《阿長與山海經(jīng)》的公開課,在課堂中討論分析阿長這個人物形象時,老師就直接拋出問題:“課文中寫了阿長的哪些事?”先讓同學們歸納,然后分小組討論:“從這些事中可以看出阿長是個怎樣的人?”因為是公開課,學生還是按老師的要求去做。但可以感到,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參與的熱情不高。在后來的師生互動討論中,來來去去就幾個學生回答,可見,這樣的互動效果并不好。但如果你換一個角度來設計問題,同樣的互動,效果就不一樣。同樣是教《阿長與山海經(jīng)》,另一位教師把學生假設成家政中介機構(gòu)的成員,讓他們?nèi)フ{(diào)查公司推薦去“我”家做保姆的阿長的工作表現(xiàn),并填寫考核表。這位教師把這節(jié)課設計成活動課的形式,展開調(diào)查討論,學生的角色變了,新鮮感來了,興趣就不一樣,主動參與的熱情就高。這樣互動討論的效果是毋庸置疑的。這樣的設計,充分關注了學生的心理特點,愛護他們的好奇心,以好奇心來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
還有在課堂組織互動討論時,提問題的角度不一樣,同樣也會讓學生產(chǎn)生不同興趣。如《楊修之死》這一課,有這樣一個問題“楊修之死是性格悲劇還是命運悲劇”,很多老師習慣把問題直接提出,讓學生展開討論。但初中的學生對“性格悲劇”、“命運悲劇”的概念理解不是很透徹,所以往往思維受阻,討論起來不深入。如果把問題換一個角度提問:“假如楊修身在劉營,命運會如何?”相信學生應該是有很多話要說,很能激起學生討論的欲望,在學生討論充分的基礎上再引出“性格悲劇”“命運悲劇”之類的話題,學生就很容易理解??梢?設計一些富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來吸引學生,這樣課堂互動討論的效果就出來了。
互動式課堂教學不論采取何種形式的互動,都是為了吸引學生自覺、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但形式是外因,真正吸引學生,讓學生思維調(diào)動起來的是問題的設計,問題的設計能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心動”,這才是發(fā)揮了真正的內(nèi)因作用,這樣的課堂才是充滿活力的互動教學。所以要用富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去吸引學生,來激發(fā)他們的興趣。
二、語文課堂互動要注意語文的文化內(nèi)涵
語文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tǒng)一。語文課堂的互動教學不僅是為了活躍課堂,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更關鍵的是在這活動過程中學生學到了什么。如果單是為完成教學任務的互動,那是低效的互動,語文的課堂互動中,內(nèi)在的“心動”比外在的“行動”更重要?!靶膭印本褪且环N內(nèi)顯的互動,就是對作品的品讀、玩味、思索和感悟等。內(nèi)顯互動的效果一般是不容易看見,不易觀察到的,要通過互動后發(fā)生的潛在變化,比如學生內(nèi)心對苦樂的體驗,生命的反思,人格的影響等,這些都是語文人文性的一個體現(xiàn)。有些老師上課時,為了更好地開展學生互動,把課文要解決的問題羅列出來,讓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比賽搶答,這樣形式的互動的確課堂活躍,學生積極性高,教學任務也順利完成。但這種互動只是為了學習課文而去學習的一種互動,缺少了品讀、賞析的環(huán)節(jié),學生就少了一種心靈的撞擊,“心動”的效果就達不到了,而這恰恰是語文課最為追求的一種人文關懷。如很多老師在上《紫藤蘿瀑布》時,在分析紫藤蘿瀑布之類的內(nèi)容,只是簡單地引導學生分析采用了什么手法,寫出了花哪方面之美,這樣零碎地去肢解文章,學生只是掌握了一些寫法,很難品讀到文章的那種內(nèi)在美,人文性的目的就達不到了,著名特級教師余映潮是這樣設計這一課的,把教學點放在一個“美”字上,用“美”字結(jié)構(gòu)全教學過程,品味“花之美,情之美,意之美”。品美之前,首先通過師生互動朗讀感受文章之美,教師以主持人的身份出現(xiàn),巧妙地裁剪課文,引導同學們感受美文。
師:“我不由得停住了腳步,出現(xiàn)在我面前的,是這樣流光溢彩,生機勃勃的一樹紫藤蘿?!闭埻瑢W們以贊嘆的語調(diào),朗讀課文第二段。
(學生齊讀)……
在同學們充分感受美文的基礎上,再引導他們?nèi)テ坊ㄖ?最后才是寫作手法。同樣的問題,同樣的教學任務,但余老師的課就上升到了一個高度,不再是單純的工具性了,而是人文性的體現(xiàn)。這就是一個深層次的內(nèi)顯化的互動,使學生在精神境界和文化品位方面得到一次感染和熏陶。
缺乏思維的交鋒,思想的碰撞的互動,缺乏教師與學生之間自我反思和互相喚醒的互動,是僅僅停留于形式上的互動,對學生文化品位的形成很不利。我們不單是為了學習課文而去上課,老師應在課堂互動教學過程中,與學生展開深層對話,只有深層對話,對話者才能與本文、作者、自我、他人有效互動,從而實現(xiàn)文化共享,讓學生達到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目的。
三、語文課堂互動中教師要善于處理另一種聲音
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互動教學,十分重視師生間平等對話,“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過程中進行”,教師在課堂上是組織者,而不是思想上的主導者,不能再把所謂標準的、統(tǒng)一的觀點再強加于學生。學生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學生是富有個性思維的個體,他對作品的理解和感悟也是多方面的,這就決定了語文課堂的互動交流中,學生的思維是開放的,答案也是開放的。所以,很多時候,在互動中我們老師會聽到很多不同的聲音,有的甚至是顛覆傳統(tǒng)的。如每次在上《威尼斯商人》的時候,講到夏洛克的下場時,總有一些同學說:“夏洛克真可憐!”這時,我們老師如何處理,是置之不理還是一概否定?記得在上《范進中舉》這課時,我讓學生自由談論對范進的看法時,就有一名學生站起來說:“范進為了自己的理想,在貧窮困苦中奮斗了幾十年,不肯放棄,他是一個為理想而執(zhí)著奮斗的典型。”他的觀點當場就贏來一片喝彩聲,說明有不少觀點相同者,像這樣的觀點,教師不能簡單地放過。這樣聲音的出現(xiàn),其實都是引導學習“深層”去閱讀文本的好機會,也是一個心靈碰撞,思想交鋒的內(nèi)顯互動的好機會,我們教師應當善于把握好這樣的時機,把文本的學習層次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互動教學中,教師占主導地位,互動過程是教師直接或間接地把學生思維引入教師預設的思維范圍之中,學生在此中往往是被動的接受者。在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互動,師生間是平等的對話,學生對問題是質(zhì)疑、探究,學生的思維是開放的。所以,這樣開放的互動課堂,對教師素質(zhì)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師必須要有更強的駕馭課堂的能力,更深層次的思考能力,而不能僅停留在原來對文本的認識上。因此,在新課改中,做一個學習型的老師,反思型的老師,不斷補充,完善自我,我們教師才能使我們的語文課堂的教學更為有效。
(責編 李 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