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雷
《2009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試說明(理科)》中對現代文文學類文本閱讀提出了八方面的要求,其中一條是“重要語句豐富含義的體會,精彩語句表現力的品味”,對此,很多同學做題時感覺無從下手,困惑很多,下面筆者主要針對這一條結合具體事例談一點自己的看法。
《考試說明》中的要求在表述上顯得有些太過寬泛,分析近幾年高考現代文散文閱讀主觀題的題干,可以把此考點具體歸納為以下幾種問題類型。每一類問題的答題方向及答題要點歸納如下:
一、對詞語的理解和解釋
解答時,應根據該詞出現的具體語境來剖析其具體含義,從上下文中找到相關的闡釋性句子,再做歸納概括。
例:鄉(xiāng)愁不是空間的,而是時間的,它的方向是遙遠的過去;鄉(xiāng)愁不是戀物,而是自戀,它所牽掛的不是那片事實上常常顯得很抽象的祖居之地,而是悲悼自己的生命與韶光?!裎襾硭?雨雪霏霏。
問:畫線句中的“空間”和“時間”在文中的具體含義是什么?
解析:結合上下文,能解釋“空間、時間”含義的句子應是“鄉(xiāng)愁不是戀物……而是悲悼自己的生命與韶光?!痹俳Y合“具體含義”得出答案應是“祖居之地、自己的生命與韶光”
此類題目中,還有兩種比較特殊的題型:
1.對于具有“指代”特點的詞語的含義的理解。
解答時,可用結構分析的方法,理清指代對象的范圍(一般在上文),根據語境確定指代對象的內容。然后將答案代入原文,看是否恰當。
例:是那不定的風把那無人采擷的種子撒落到海角天涯。當它們不能再找到泥土,它們便把最后一線生的希望寄托在一線石縫里。盡管它們也能從陽光中分享到溫暖,從雨水里得到濕潤,而唯有那一切生命賴以生存的土壤卻要自己去尋找。它們面對著的現實該是多么嚴峻。
問:畫線句子中的“它們”指什么?
解析:結合上下文,很明顯,“它們”指代上文的“種子”。
2.對于使用了比喻、象征等手法的詞語的理解。
解答時,需弄清手法上的特點,如是比喻象征,要找到其本體或喻體,進而借助前后文來界定該詞含義。
例:秦王吞并六國統(tǒng)一海內,其勢如日中天,便夢想他的帝國千秋萬代永不衰竭。他尋求長生不老藥,既希望自身生命永存不朽,也希望他的帝國永存不朽??梢酝葡?徐福帶去的三千秦地男女意味著什么。從另一種意義上講,徐福確實是找長生不老藥去了,他沒有騙秦始皇;皇帝的帝國一定要滅亡,那就把他的威風帶到海外去吧。秦亡了,他的赫赫軍威一半埋在地下,陪伴他們偉大的皇帝,另一半被徐福帶到異國。
問:畫線句的“長生不老藥”指什么?
解析:結合上下文,“長生不老藥”明顯運用了比喻的手法,本指讓人長生不死的藥,這里指“讓秦王朝的赫赫軍威永存不朽的方法”,“人—赫赫軍威,長生不死—永垂不朽,藥—方法”。
二、對句子的理解
1.對句子本身含義的理解。
(1)對結構較為復雜,內涵較為豐富的句子含意的理解。
解答時,在分析句子,抓主干的同時也要抓修飾、限制成分,明確需要解釋的重點詞語,然后聯(lián)系上下文找到相應內容,采用對應性原則一一落實。
例:解釋下列兩句話在文中的含意。(2008年四川卷)
①但一片溫柔的春意,卻把整個什剎海的靈魂浸透了。
②當星光落在水面時,你已可依稀聽到詩神環(huán)佩。
解析:通過分析可知①中“溫柔的春意”“靈魂浸透了”都是文學化的表達,把它們轉化為平實敘述即可,故①句含意為“春天來了,什剎海的水充滿了春意”。②句中“當星光落在水面時”是“什剎海美麗”的含蓄表達,“依稀聽到詩神環(huán)佩”是“使詩人有了靈感”的抽象的、文學化的表達。故②句指“夜晚的什剎海很美,能觸發(fā)詩人的創(chuàng)作靈感”。
(2)對使用特殊修辭格的句子含意的理解。
解答時不僅要將有文學色彩的句子轉化成直接的陳述,而且要注意把握本義、雙關義、比喻義及象征意義等,找本體和借體,重點在相似點上。
例:③因為有了時間的距離,古詩里的字句,才化成水底的珊瑚,美麗而持久。所以,《詩經》里的蒹葭、白露的痕跡依稀可辨:……古詩如酒,存放得久了,便經歷了一場美妙的發(fā)酵。我們要感謝釀酒師,同時更應對時間產生由衷的敬意。(選自《在夢中擱淺》)
問:第三段中說:“古詩如酒,存放得久了,便經歷了一場美妙的發(fā)酵?!备鶕牧x,解釋這句話的含義。
解析:通過分析可知,該句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格,本體“古詩”對應“酒”,那么“酒的存放得久”“酒的經歷了美妙的發(fā)酵”對應古詩的什么特點呢?,只要解決這個問題,該句含義就迎刃而解了。通過前后文的分析可知“存放得久——經歷過漫長的時間,美妙的發(fā)酵——魅力得到升華”。所以,答案應為:古詩經過時間的淘洗,本身的魅力得到深化和升值。
2.談談作者說這句話的原因、理由。
解答時,主要是聯(lián)系上下文,從大量與此句有關的闡釋句中找對應性語句,概括提煉,以文解文。
例:關于泰山的來歷,《述異記》中有這樣一段記載:“昔,盤古之死也,頭為四岳,目為日月,脂膏為江海,毛發(fā)為草木。秦漢聞俗說:盤古頭為東岳,腹為中岳,左臂為南岳,右臂為北岳,足為西岳……”也就是說,泰山乃是盤古氏頭部化成,因而也就成為五岳之首。
自泰始皇于公元前219年登上泰山封禪以后,到了清朝的乾隆皇帝,先后有72位君王登臨泰山,祈求山神賜福,以保江山永固。漢武帝劉徹還留下一連串感嘆:“高矣,極矣,大矣,特矣,壯矣,赫矣,駭矣,惑矣?!睔v代的文人墨客對于泰山更是充滿了景仰。李白的“憑崖攬八極,目盡長空閑”,杜甫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都是極言泰山之雄偉高大。
在我的心中,泰山早已成為一個巍峨博大的文化符號,更是一個亙古而來的震撼。
(選自2007年浙江卷)
問:作者為什么說“在我的心中,泰山早已成為一個巍峨博大的文化符號”?請從文中找出“早已成為”的依據。
解析:聯(lián)系上下文(對于本題來說,是在上文),結合“更是”等關鍵詞、關鍵句,通過概括提煉,可得出“①《述異記》中早有關于泰山來歷的記載。②歷代君王登臨泰山封禪。③歷代文人墨客對泰山充滿景仰。(②答先后有“72位君王登臨泰山祈福也可”)”三點答案。
以上只是筆者在教學過程中摸索的一點教學經驗,希望對老師與學生能有所啟發(fā),如有不當之處,敬請方家指正。
(責編 李 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