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雅娟
(武漢信息傳播職業(yè)技術學院公共課部,湖北 武漢 430223)
摘要:目的:研究高職學生在網絡情緒情感失范行為中表現(xiàn)出的人格異化特征及其相互關系。方法:用自編調查問卷和卡特爾16PF人格量表,對864名高職學生進行調查。結果:(1)有網絡情緒情感失范行為傾向的發(fā)生率為29.1%,文理科之間發(fā)生率有明顯差異;(2)有網絡情緒情感失范行為傾向的高職學生在16PF人格因子測查中,有恒性、穩(wěn)定性、懷疑性、憂慮性有明顯異化現(xiàn)象。(3)主要人格異化因子中,穩(wěn)定性和憂慮性因子存在中等程度的相關,有恒性、懷疑性和世故性對于網絡情緒情感失范行為更有預測作用和效果。結論:高職學生較易在有恒性、穩(wěn)定性、懷疑性、憂慮性上產生較明顯的網絡情緒情感失范行為,網絡人格異化與有恒性、懷疑性和世故性相關。
關鍵詞:高職學生;網絡情緒情感;人格異化
中圖分類號:G250.7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09)15019703
隨著網絡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走進了網絡世界。他們思想活躍、勇于嘗新和接受新事物。他們努力獲得親密感以及避免孤獨感,渴望愛和歸屬感。然而,大學生心理上封閉意識加強,不愿向別人傾訴,心理上仍處于“斷乳期”,思想還不成熟,仍然對別人存在懷疑,需要別人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關懷。對父母的逆反、教師的反抗、對同學的不信任,使得他們把目光轉向了網絡,通過網絡尋求自己所需的理解、支持和關懷。但是,如果在態(tài)度上超出了尋求理解和自我防御的程度就有可能出現(xiàn)人格的異化。人格異化體現(xiàn)在主體的人格獨立性特征弱化甚至消失而成為受控于主體對象的物。網絡人格異化者,可能失去對周圍現(xiàn)實環(huán)境的感受力和積極參與意識,有可能導致孤僻、冷漠、緊張、不合群、缺乏責任感和欺詐等心理,此皆不利于青少年優(yōu)秀人格的養(yǎng)成和健康成長。大學階段是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和發(fā)展的重要時期,是自我同一性發(fā)展和自我確立的重要時期,他們更加注重客體的自我,期望獲得良好的評價,社會責任感也逐步提高,然而,由于學業(yè)、就業(yè),寢室關系緊張等方面壓力,使大學生又經常有很多負性情緒,如焦慮、壓抑、憤怒等,但為了獲得良好的社會評價,他們往往壓抑自己的真實情緒或選擇互聯(lián)網進行發(fā)泄和表達。由于網絡的虛擬性、匿名性等特點,無疑又助長了他們情緒宣泄的隨意性,于是許多大學生自然地穿梭于虛擬的網絡之間,沉醉于刺激的游戲之中,但是這種壓抑心情的頻繁釋放往往會使他們不習慣于自制,最終導致對網絡的沉迷和行為的失范。對學習完全失去興趣、遲到、曠課習以為常,久而久之,導致自我認同感和社會責任感缺失、社會退縮、情感冷漠等,甚至導致道德人格的淪喪,撒謊、漫罵、盜竊、詐騙在鼠標的點擊中頻頻發(fā)生,電腦犯罪現(xiàn)象也頻頻發(fā)生。如過度使用網絡,還會導致社會、心理功能損害。
近年來,關于網絡對青少年人格發(fā)展的影響、大學生的網絡行為及網絡行為給大學生道德教育及身心發(fā)展帶來的影響,受到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和教育者的關注。其中關于網絡道德失范行為、網絡成癮、網絡交往、網戀是研究的熱點。實際上,以上網上行為既可以作為獨立的網上行為、也可以是網絡情緒情感失范行為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或結果,所以有必要把網絡情緒情感失范行為加以系統(tǒng)研究。以期對大學生健康使用網絡以指導。
網絡情緒情感是現(xiàn)實情感的延伸,但又不同于現(xiàn)實的情緒情感,它是虛擬的網絡情緒情感行為,把現(xiàn)實的情感和情緒宣泄需要通過虛擬的網絡交往、游戲或其他的網上行為來實現(xiàn)。本文旨在區(qū)分有網絡情緒情感失范行為傾向和無網絡情緒情感失范行為傾向的高職學生,著重從實證的角度探討網絡情緒情感對大學生人格發(fā)展的影響,探討其人格異化及其相互關系,以期對此問題進行反思并尋找相應的矯正策略。
1對象和方法
(1)對象:隨機抽取職業(yè)院校2007級和2008級學生。
(2)方法:
①網絡情緒情感行為調查問卷:自編調查問卷,篩選區(qū)分有網絡情緒情感失范行為傾向和無網絡情緒情感失范行為傾向的高職學生。
②16PF人格量表測量:此量表是美國伊利諾州立大學人格及能力測驗研究所的卡特爾教授經30多年的研究編制的。
③實施:印發(fā)問卷1025份,收回有效問卷864份,其中大一409名,大二455名,文科生424人,理科生440人,所得數(shù)據(jù)用SPSS13.0進行統(tǒng)計分析。
2結果
(1)高職學生的網絡情緒情感失范行為傾向及其預期目的實現(xiàn)程度狀況。
以自編高職學生網絡情緒情感失范行為調查問卷為依據(jù),劃分為有網絡情緒情感失范傾向組和無網絡情緒情感失范傾向組,結果發(fā)現(xiàn),有網絡情緒情感失范傾向的高職學生有251人,有網絡情緒情感失范傾向發(fā)生率為29.1%。其中,理科生占61.4%,文科生占38.6%,;一年級占51%,二年級占49%。關于網絡情感會否得到預期目的問題,14.7%認為完全不會得到,有時還會很失望或者受到傷害,59.8%認為會得到一部分,8%認為會,但必須付出很大精力,不確定的占17.1%。(見表1)
(2)高職學生網絡情緒情感失范行為中人格異化的特點。
本研究結果表明,高職學生在網絡情緒情感失范行為中人格異化最明顯地表現(xiàn)在穩(wěn)定性、有恒性、懷疑性和憂慮性,其次是敏感性、世故性、再次是緊張性。在其余下的9個人格因子上,高職學生無顯著性差異。(見表2)
2.3高職學生網絡情緒情感失范行為與人格的比較
(1)高職學生不同網絡情緒情感失范行為中人格異化因子相關分析。
以在有無明顯網絡情緒情感失范行為學生的人格的比較中呈現(xiàn)出顯著性差異的7個人格特質因子:穩(wěn)定性C,有恒性G,懷疑性L,憂慮性O,敏感性I、世故性N和緊張性Q4為變量,以有無明顯網絡情緒情感失范行為的分組為控制變量,進行雙側顯著性相關分析,結果顯示:穩(wěn)定性與其它因子都相關,其中與懷疑性、憂慮性呈顯著負相關;緊張性僅與憂慮性呈顯著相關;憂慮性與有恒性呈顯著負相關,與懷疑性呈顯著正相關。(如表3)
(2)高職學生網絡情緒情感失范行為與人格的線性回歸分析:為了進一步分析不同網絡情緒情感失范行為與人格的關系,本調查采用逐步回歸的方法,以高職學生有無網絡情緒情感失范行為為因變量,分析16PF人格因子中突出反應的幾個主要人格異化問題:穩(wěn)定性、有恒性、懷疑性、憂慮性、敏感性、世故性、緊張性的回歸效應。分析結果為調整后R2為0.057,F值為7.428,其中顯示有恒性、懷疑性和世故性對于所分析的人格異化更有預測作用和效果,其次為敏感性,而穩(wěn)定性、憂慮性、緊張性等人格相對而言預測效果較小。(如表4)
3討論
3.1高職學生網絡情緒情感行為的健康狀況
3.1.1高職學生網絡情緒情感行為的健康狀況
本次調查表明,高職院校學生在網絡情緒情感行為上表現(xiàn)出明顯的心理健康問題。近三分之一的學生會呈現(xiàn)出網絡情緒情感失范行為傾向??赡苁且驗楦呗毥逃脚d未艾,社會普遍對職業(yè)教育存有偏見,使得絕大部分高職學生對高職教育認同感極低,他們大部分是由于高考失利不得已才選擇高職院校就讀,自卑感嚴重,抱負水平不高,學習動機不強,目標不明確,又由于大學生正處于個性勃發(fā)的青年時期,對許多事物的感受顯得偏激而固執(zhí),而且十分欠缺人際交往經驗,加之學業(yè)和就業(yè)壓力較大,由于網絡的虛擬性、便捷性、自由性和網絡的極大誘惑力,自制力不高的高職學生便通過虛擬的網絡宣泄自己的不滿,表達自己的郁悶,暫時在虛擬的網絡里尋求情感的慰藉并逃避現(xiàn)實的壓力。調查也顯示理科比文科學生表現(xiàn)出更多的行為失范傾向,理科學生出現(xiàn)網絡情緒情感失范行為相當于文科學生的1.6倍。之所以出現(xiàn)這些現(xiàn)象與理科生面臨著比文科生更重的學業(yè)壓力有關。由于專業(yè)性質的差別,理科生課程相對較難,課業(yè)負擔相對較重,加之高職學生學習基礎普遍比較差,難以應付繁重的學習,聽不懂的情況下,又不敢向老師和同學請教,害怕被恥笑,久之越發(fā)難以跟上學習進程,加之本身對所選專業(yè)不感興趣,又有學習無用論的錯誤觀念,導致最后放棄學習,本身又沒有培養(yǎng)起良好的興趣愛好,人際交往也相對閉塞,逃課、曠課后閑散無聊,于是網絡便成了他們打發(fā)時光、尋求情感慰藉的最好選擇,而網絡的便捷性和誘惑性又使他們更加依賴網絡。
3.1.2高職學生網絡情緒情感對現(xiàn)實情緒情感滿足的狀況
本次調查顯示,有網絡情緒情感失范傾向的高職學生中,在網絡情緒情感能否達到預期目的的回答中,雖然有近60%的學生表示,會滿足一部分,但也有14.7%的表示完全不會得到,有時還會很失望或者受到傷害,8%的學生表示會得到,但必須付出很大的經歷。這一結果表明,網絡為大學生情緒宣泄和情感表達提供了一定的途徑,但并沒有完全滿足他們的需要,大部分只得到一部分滿足,近百分之十五的學生不僅沒有通過網絡更好地宣泄自己的情緒,而且有時還會很失望甚至受到傷害。說明,在網上,有些大學生看似火辣的感情和深沉的思想,其實虛無飄渺不可信。網絡交往畢竟是一種虛擬的交往,虛擬交往雖然可以幫助人們一時解脫現(xiàn)實的煩惱,找到一時的情感寄托,卻不能真正滿足活生生現(xiàn)實的人的情感需要,不能真正解脫顯示社會人們心靈的孤獨,反而會使一些人由于過分沉溺于網絡而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產生更大的疏離感。人是社會的人,人不能總生活在虛擬世界中,他總要回到真實的世界中滿足日常生活需要,人的情緒情感只有在現(xiàn)實社會中才能真正得到宣泄和滿足。所以大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應增強人際交往,而不是逃避現(xiàn)實,把自己的情緒情感寄托于虛擬的網絡,這樣才有利于自身的健康成長。
3.2高職學生網絡情緒情感行為中人格異化的特點
卡特爾十六種人格因素測驗結果顯示,有網絡情緒情感失范行為傾向的高職學生和無網絡情緒情感失范行為傾向的高職學生在多項人格特質上有顯著差異,說明有網上情緒情感失范行為的高職學生存在人格異化現(xiàn)象。其中人格異化最明顯地表現(xiàn)在穩(wěn)定性、有恒性、懷疑性和憂慮性,說明高職學生在網絡情緒情感失范行為中最易在以上四個人格因素上產生變異。如果在現(xiàn)實人格上表現(xiàn)出穩(wěn)定性的低分特征,如情緒容易激動,易產生煩惱,易受環(huán)境支配而心神動搖不定等等,而在虛擬的網絡上他們可能會呈現(xiàn)出穩(wěn)定性的高分特征,如情緒穩(wěn)定而成熟,能面對現(xiàn)實,能以沉著的態(tài)度應付各種問題。如果在現(xiàn)實人格上表現(xiàn)出有恒性的高分特征,如有恒負責,做事盡職,細心周到,有始有終,善惡分明,而在網絡上則表現(xiàn)出有恒性的低分特征,如茍且敷衍,缺乏奉公守法的精神,自私自利,缺乏責任感甚至有時會不擇手段地達到某一目的。在現(xiàn)實人格上表現(xiàn)出懷疑性的高分特征,如多疑、剛愎自用、固執(zhí)己見,而在虛擬的具有匿名性的網絡上則能表現(xiàn)出懷疑性的低分特征,表現(xiàn)得相對隨和、信任、和放松,善于體貼人。反過來,現(xiàn)實人格具有懷疑性的低分特征的人,在網絡上也可能表現(xiàn)出懷疑性的高分特征。具有憂慮性人格異化的大學生,現(xiàn)實生活中,本來是憂郁抑郁、煩惱自擾,易于內疚,通常覺得世道艱辛,人生不如意,甚至沮喪悲觀,經常患得患失,自覺不如人,缺乏和人接近的勇氣,但一到了網絡世界,卻變得安詳沉著,信心滿滿,有安全感,游刃有余。雖然個人的人格特征無好壞之分,但類似這樣的網絡人格與現(xiàn)實人格的巨大反差,對正處于自我同一性建立和發(fā)展中的大學生來說,使自我不能達到和諧統(tǒng)一的發(fā)展,不能客觀評價自我和發(fā)展自我,無疑會加重他們的煩惱,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因而高職院校的心理工作者應該十分注重在穩(wěn)定性、有恒性、懷疑性和憂慮性上出現(xiàn)的異化。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這種異化不是從來就有的,也不是一經產生就永遠存在下去的。在大學這個特定歷史發(fā)展階段的較易出現(xiàn)這種特定現(xiàn)象。異化是人的主體性覺醒之后,對于客觀、外在事物對于人的主體性的支配與控制的自我認知,只是這種認知是一種錯位的認知而已。這就提示我們除了積極關心這類學生外,我們更應建立發(fā)展的觀點去處理問題,從而減少其心理問題的發(fā)生。
3.3高職學生網絡行為與人格的關系
(1)不同網絡情緒情感行為的高職學生人格的比較表明:不同的網絡情緒情感行為與其人格因素密切相關。在主要的人格異化因子之間,憂慮性和穩(wěn)定性呈現(xiàn)較高的負相關,說明現(xiàn)實人格表現(xiàn)為憂慮性高分特征的大學生,網上人格則呈現(xiàn)穩(wěn)定性的低分特征,即越是憂慮抑郁、煩惱自擾,情緒越激動,越容易產生煩惱,越不能面對現(xiàn)實。這些大學生如果在現(xiàn)實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壓力,就會逃避到虛擬的網絡尋求暫時的庇護。
(2)高職學生網絡情緒情感行為與人格的線性回歸分析顯示:有恒性、懷疑性和世故性對于網絡情緒情感失范行為更有預測作用和效果。說明缺乏遠大目標和理想,缺乏責任感,多疑心、不信任別人、剛愎、固執(zhí)己見、世故性低的高職學生更可能選擇網絡發(fā)泄情緒和表達情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工作者也應該加強對他們的理想信念教育,幫助他們做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引導他們加強現(xiàn)實的人際溝通,在道德領域加強責任感的教育。
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它為大學生提供了大量、豐富、迅捷的信息,為情緒情感表達提供了一個途徑,促進了人際交往的多元化,然而網絡并不能完全滿足大學生的情緒情感需求,過度沉迷于虛擬的網絡世界還會造成人格的異化。高職院校教育工作者應該引導大學生健康有效使用網絡,同時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和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的指導,幫助大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以促進大學生人格和諧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馮智冰.高校學生網絡人格的異化與對策探討[J].福建商業(yè)高等??茖W校學報,2007,(10).
[2]王健.互聯(lián)網對青少年的人格異化與干預策略[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
[3]續(xù)冰.網絡對青少年人格發(fā)展的影響[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7).
[4]王賢卿.論大學生網絡行為失范的心理困境與道德教育[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6,(8).
[5]嚴玲,王夢黎.高職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與應付方式的相關研究[J].第八屆武漢電子商務國際會議,2009.
[6]代顯華.大學生網戀及其問題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8(3).
[7]王海洋,王貴賢.虛擬交往的反思[J].理論與現(xiàn)代化,2007.
[8]王曉霞.“虛擬社會”的人際交往及其調適合[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