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福慶
摘要:如何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學生獲得數學知識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這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怎樣培養(yǎng)低年級學生在數學教學中的語言表達能力要從以下幾點做起:一要與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相結合,二要與本學科特點相結合,三要與突出概念相結合。
關鍵詞:知識與技能;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tài)度是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的總目標,這四個方向的目標是一個密切聯(lián)系的有機整體?!币粋€高質量的數學課堂活動,如何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學生獲得數學知識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這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那么,根據低年級學生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概括抽象思維發(fā)展的特點,怎樣培養(yǎng)低年級學生在數學教學中的語言表達能力,筆者談一點粗淺的認識。
一、低年級學生的語言表達訓練要與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相結合
低年級學生由于多感于具體形象思維,因此,在低年級數學新知識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多動手做一做,動腦想一想,動口說一說,充分利用學生的多種感官加深對知識的認識與理解。語言表達是與思維相輔相成的,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可以促進思維的發(fā)展,而思維的發(fā)展又能促使語言的表達。如學習“20以內進位加法”時采用“湊十法”,利用數位筒和小棒。例如“8+3”,第一,活動階段,要學生邊擺邊敘述過程:個位筒中有8根小棒,要加上3根,因為8+2是10,所以,在3根小棒中拿出2根和8根捆成一捆放進十位筒中,余下的一根放進個位筒中,1個10和1個1合并起來就是11。第二,外部語言階段,學生觀察操作完的數位筒,說一說操作過程。第三,內部語言階段,學生默想操作過程再說一說,進一步理解8與3合并是11,這樣由感知到理解記憶,同時也為抽象思維奠定了基礎。因此在教學中,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導向”作用。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教學內容,創(chuàng)造情境,引導學生思維,用言簡意賅的語言表達出來。
二、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要與本學科特點相結合
數學與其他學科不同,數學的語言是嚴密的,有其特定的含義,這就要求學生把對知識的理解、分析用準確的語言表達出來。教師在課堂活動中應有意識地把學生的生活語言遷移到教學語言中。低年級學生思維幼稚,說話時常用生活語言,想怎么說就怎么說,沒有條理,因此,教師要耐心地、及時地糾正和補充學生錯誤的、不完整的、不全面的語言。如在建立“和”的概念過程中,在黑板上先出示:左邊有1朵小花,右邊有2朵小花,問學生:左邊有幾朵,右邊有幾朵?這時教師用手勢把左邊的小花和右邊的小花合在一起,要他們回答:我們要把這兩部分小花怎么樣?學生會說:把兩部分小花合在一起。此時,教師誘導說:“我們把1朵小花和2朵小花‘合并起來是3。”要重點強調:不是“合在一起”,而是“合并”。讓學生反復說,反復練習,這就成了數學語言,也就與“和”的概念聯(lián)系起來,進而引導讓學生自己說:3是由兩部分合并起來的,左邊的1朵小花與右邊的2朵小花,或者右邊的2朵小花與左邊的1朵小花。這樣教學不僅抓住了數的實質,建立了“和”的概念,還為以后的運算和應用題教學做了鋪墊。
三、數學中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要與突出概念相結合
對數學概念的理解與運用,要始終貫穿在整個數學教學活動中,一定要使概念成為學生分析、理解數量關系出發(fā)點的依據,這些都是通過學生自己的說理來完成的,理通則法明。教學中,教師應多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從不同角度說理,多問幾個為什么,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如學生在學習除法意義時,例:二年級有30名學生要分成3行,平均每行有多少名學生?“平均分”是理解題意的關鍵,首先要讓學生理解每個數量表示的含義和各個數量的關系,可以從不同角度設問:30名學生是幾行的,3行的總數是多少,3行有多少名學生?……教師不斷提問,學生積極思考回答,通過語言表達不僅使學生對有關概念加深了理解,而且熟練地掌握了基本數量關系,形成了較清晰的解題思路,語言的概括化帶動了認知的概括化。
總之,加強學生語言表達的訓練是形成邏輯思維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