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鳳蓮
摘要:因年代久遠的關系,學生深感文言文的學習之難,且有的認為文言是老八股,與時代潮流相悖,與生活關系不大,學而無用。筆者認為學學文言文的說的技巧是有好處的:熟讀成誦是唯一有效地學好文言文的辦法,情境交融是激發(fā)興趣,克服死記硬背,確切理解文意的途徑。
關鍵詞:文言文 熟讀成誦 情景交融
學習文言文,能夠加深對現(xiàn)代漢語的理解,提高現(xiàn)代漢語修養(yǎng)。文言與現(xiàn)代漢語有傳承關系,如果我們熟悉文言文,可以吸收其優(yōu)點,如文言文的特點是簡練,因而顯得干凈、充實、緊湊;文言文詞匯豐富,運用起來靈活,用起來確切;從修辭角度看,煉字工夫深,如“春風又綠江南岸”,“僧敲月下門”,“紅杏枝頭春意鬧”等,熟悉文言,了解詞語的出身和性格,使用時就不會出錯。如病句“這不能視如敝帚,隨手扔掉”,如果知道曹丕《典論·論文》有“家有弊帚,享之千金”的話,還有成語“敝帚自珍”,你就會懂得“敝帚”是表示自己看重,這句中應改為“敝屣”;文言文還有一個特點是委婉,說話根據場合、對象巧說,當直說顯得粗野莽撞的時候,用巧說顯得得體,如課文中的《鄒忌諷齊王納諫》、《觸龍說趙太后》、《季氏將伐顓臾》、《燭之武退秦師》等等,學學文言文的這種說的技巧是有好處的。
一、熟讀成誦是唯一有效的學好文言文的辦法
我們知道王勃六歲會詩文,駱賓王傳稱其七歲能賦詩,李百草傳稱其七歲能文,近代梁啟超六歲畢業(yè)五經,八歲學為文,九歲能日綴千言,現(xiàn)代茅盾能將整本《紅樓夢》背下,還有一位大師能背《史記》,當代韓寒說“中學語文課我一節(jié)沒聽過,可我就是比那些每節(jié)課都聽的人出色”,殊不知正是他小時候在父母嚴格管制下背熟了四書五經以及其他經典古詩文,才有了良好的語文基礎。有人以為熟讀、背誦太吃力,想找捷徑,即靠多分析結構,講清規(guī)律,來求豁然貫通,這有用但??窟@個不行。記住一個字的意思是點,記住一個句式是線,讀一課書記住了這課書的生字、句式,這叫平面的懂,只達到平面的懂,那么同樣的字,在別課里,意義用法如果有了變化,就看不懂了;而把文章背熟了,才能達到立體的懂,才能掌握這個字在不同的上下文中的具體解釋,才能融會貫通。
我們教師應當重視讀的教學法。把時間讓給學生,采用各種方式引導學生讀。不要擔心學生不理解,我們要相信他們將來讀的多了,會理解的。即使有些不能理解,甚至讀了大學都不能理解也無妨礙。我們的語文教師,誰敢說能理解所有的文言文呢?其實有不少學中文的本科大學生,畢業(yè)后當了中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會發(fā)現(xiàn)不少文言文理解不深,或者理解錯了,甚至不能理解。何況是中學生呢?而今的中國,可能只有少數專家學者才敢說,能讀懂每一篇古文。何必要求中學生過高呢?古代不就有陶淵明“讀書不求甚解”,諸葛亮的“觀其大略”,這些都是學習文言文的好經驗、好方法,為什么不可以借鑒呢?
二、情境交融是激發(fā)興趣,克服死記硬背,確切理解文意的途徑。
情境交融要通過揣摩進入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演員演戲,死記硬背演不好,進入角色感情,如情入境,讀出感情。其一,教師可根據文句指導朗讀,如《蘭亭集序》第一節(jié):“永和九年”至“修禊事也”一節(jié)敘述平穩(wěn),讀時語氣可以舒緩些;至“群賢畢至,少長咸集”,短截警拔,節(jié)奏放明快些;而后“此地有”以下,又變?yōu)槭嬲孤瘢唤又欢巍笆侨找病比痔犷D,然后一氣流轉而下。讀時要有節(jié)奏感、音樂感,保持從容蕭散的儀態(tài)。其二,教師有感情的范讀或聽音像資料優(yōu)美的朗讀,能把學生引入情境之中,感染學生。其三,還可讓學生反復讀:讀三四遍,在聲音大小、快慢、抑揚頓挫中確切體會詞句意義前后聯(lián)系,過兩三天拿出來再讀兩三遍,重復三四次,相當熟再放下。其四,可讓學生對話表演:如第一冊中《燭之武退秦師》、《觸龍說趙太后》、《季氏將伐顓臾》、《寡人之于國》、《鄒忌諷齊王納諫》等文都有大段對話,人物性格身份不同,說話口氣就不同,如燭之武對君王的口氣是老年人固有的埋怨口氣,孔子對季氏說話是師長對學生的批評口氣,觸龍說話像老年人之間促膝談心。學生能揣摩語氣進入角色有感情地朗讀,一定會收到很好的效果。其五,理解地記,教材的練習設計非常注重對這一點的指導,可參閱。
文言文是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最豐厚的載體,學生學習文言文,事實上也就是對中華文化最直接的傳承。它可以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鍛煉創(chuàng)造性的思辨和表達能力。因此文言文教學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它既重要而又意義深遠,愿能與同行們繼續(xù)努力,研究出更多更好能符合新形勢教材的教學方法,使中國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得以繼承和發(fā)展,讓中國的古典文學藝術光輝永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