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賢良
“鳥兒在枝頭自由地鳴叫,猴子在林中盡情地瘋狂,大象在河里痛快地洗個澡,熊貓能吃飽肚子,東北虎能抱著樹干來個‘探戈,北極熊來個慵懶的獨舞,企鵝來個優(yōu)美的‘高臺跳水……讓動物在地球上自由自在地生活吧!動物和人類一樣同屬地球的居民!”隨著一聲聲富有磁性的話語,一張張精美的動物圖片在大屏幕上依次地翻轉(zhuǎn)。一位女教師一邊點擊著鼠標,一邊飽含深情地解說著。隨后,在優(yōu)美的薩克斯背景音樂中,她和學生一道做起了動物操。
這是記者在九江市實驗中學采訪時看到的一個教學情景,執(zhí)教者是生物教師游盛華?!八尸F(xiàn)給我們的是導引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生物課堂?!睂@節(jié)課或者說對游老師的生物教育,一同采訪的九江市教研室生物教研員劉琦作出了這樣的評價。
一
還是在上初中時,游盛華的生物課老師常常帶著他們走進一間掛著不透光窗簾的“電化教室”,放起了電影。她還記得有一兩次影片的內(nèi)容是“食物是怎樣被人體消化的?”“心臟為什么能跳動?”伴隨著放映機轉(zhuǎn)動的“嗒嗒”聲,銀幕上人體心臟跳動時發(fā)出的有節(jié)奏的“怦、怦”聲,在她和同學們的耳邊回響,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這聲音也在小盛華的心中播下一顆當生物教師夢想的種子。
游盛華回憶說:“也許就是有了這樣的學習體驗,我有了學習生物學的興趣。也是由于有了這個興趣,高考時我選擇了生物學專業(yè)。畢業(yè)后,帶著‘長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情感,回到中學校園,我走上了生物教育的講臺?!?/p>
初上講臺,游盛華開始琢磨自己為什么會對當年上初中時的生物課印象那么深刻,原來老師用的是“直觀教學法”。于是模仿起老師的教法,生物課上除了常用的模型、掛圖外,她還千方百計地讓學校那落滿灰塵的電影放映機轉(zhuǎn)起來,讓幻燈機、投影機亮起來。學校電影膠片資源不足,她就一趟一趟地找市電教館借;現(xiàn)成的投影片不好用,就自己繪制,什么覆蓋片、抽拉片、旋轉(zhuǎn)片都能做出來,讓同行們稱贊不已,更不用說對學生的教育效果了。學生畢業(yè)許多年以后,也像當年的她一樣還能對老師的某節(jié)生物課、某個細節(jié)津津樂道。1994年,游盛華用自制的抽拉片輔助教學上了一節(jié)《莖的輸導與貯藏》,讓學生看到:水分和無機鹽是如何沿著導管向上傳送,有機物是如何沿著篩管向下運輸?shù)摹_@節(jié)課被中國教育學會生物學教學研究會評為一等獎。學生的喜愛、專家的認可,讓年輕的游盛華很有成就感,也使她堅定了踐行“體驗生物教學”的信心。
二
教學《人體的三道防線》,一般都是采用結(jié)合掛圖和實例的講授法,游盛華卻讓學生自編自演課本劇。第一幕戲是“人體第一道防線”,演得栩栩如生。
“我是皮膚?!薄拔夷损つ??!逼つw和黏膜說。病原體和黏膜分泌物大搖大擺地走上去。皮膚問:“來者何人?”病原體和黏膜分泌物齊說:“我們是細菌姐妹,要侵入人體。來者不善啊!”皮膚和黏膜大叫:“哼,哼!休想!我們是人體的第一道防線。想侵入人體,沒門!”黏膜分泌物說:“那我們就來一決勝負吧!”皮膚挺身而上,拍著胸脯說:“我來!”病原體和黏膜分泌物齊上,病原體敗下,說:“殺吧!殺吧!我們的勢力很大,分裂最快,就算我死了,還有成千上萬的兄弟姐妹為我報仇?!北姸嗖≡w蜂擁而上。
這一幕演完后,小組代表用生物學專業(yè)語言小結(jié)“人體第一道防線”的組成和功能。接下來,學生們表演“人體的第二道防線”“人體的第三道防線”。
“體驗比理解更重要?!庇问⑷A說,“但是中學生物課堂不可能讓學生親身體驗所有的生物學知識,我以前的生物老師運用了直觀教學法,僅限于‘直觀視覺感受,而我要創(chuàng)設出能讓學生全身心參與體驗的生物課堂?!?/p>
游盛華的體驗生物課堂,不僅有課本劇表演、自編動物操的表演,還有學生自編歌詞的歌唱、菜市場式的葉的形態(tài)觀察、記者招待會式的知識回顧,等等。在調(diào)查校園植物種類時,她要求學生“先規(guī)劃最佳的調(diào)查線路吧”;在教學《保護生物的多樣性》時,有一項措施是建立動物園,她說:“我們來給動物設計個新家吧!”類似的,還有“是存狼抑或是存羊”的牧民辯論會、制訂某動物保護法律的社會聽證會……這樣的課堂能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同身受,拉近了學生和學習對象的距離,甚至把自己擺在學習對象一起,“體驗”學習對象的生活、生理活動,切身感悟生命的美麗、脆弱與頑強。生物學習被賦予了情感,學生能把自己擺進情境中進行思考、探究,正確看待人類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地位和生命的價值。這比教師單純用語言傳授知識的教學效果真實多了,意義也深遠多了。
三
總有一些家長、學生甚至同行和學校領導有這樣的誤解:學生學習時,只要教師講透知識點,然后學生死記硬背,教師定期檢查,看看學生記住了多少,生物學科就算是教好了、學好了。有教師對游盛華說:“那樣教學,學生的考試成績也不比你這樣花心思教差到哪兒去。”游盛華卻認為,倘若長期如此,學生也就會被這種思維模式所左右,認為初中生物學科的學習就是不斷挑戰(zhàn)自己的記憶能力,被動地接受教師灌進去的有限的生物學知識。作為一名有責任的教師,游盛華認為,不能讓學生成為記憶的機器,不能僅僅盯著眼前的分數(shù),要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打好基礎。
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僅靠老師的傳授是做不到的,靠單純的記憶更是做不到的。同樣,她還是采取“體驗”之策,讓學生去親歷科學家的思維之路。
學習《生物進化的歷程》,游盛華安排的是“對始祖鳥化石的猜想”活動,引導學生運用“生物體的結(jié)構(gòu)與功能是相適應的”“生物總是以各種方式適應環(huán)境的”生物學思想,對始祖鳥的前世和來生作出推測。學生發(fā)現(xiàn)始祖鳥既有爬行動物的特征,又有鳥類動物的特征。由此也生發(fā)許多問題:“這個證據(jù)能說明什么?”“僅憑這個證據(jù)就能證明鳥類是從爬行類進化來的嗎?為什么不能證明爬行類是從鳥類進化來的呢?”“我們還需要什么證據(jù)來支撐我們的觀點?”圍繞這些問題,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爭得不亦樂乎。在活動過程中,有觀察、有比較、有分析、有判斷,學生漸漸學會辯證地、發(fā)散性地、批判性地思考問題。這就是古生物學家們研究生物進化的思維方法,是科學的思維方式。
在游盛華的課堂上,這樣的思維訓練貫穿于生物知識的學習過程,也總是與體驗和探究結(jié)伴而行。
四
在當今信息高度發(fā)達的時代,教師已沒有知識占有的絕對優(yōu)勢。現(xiàn)在的學生不會滿足于老師在教學上的照本宣科,幾本教科書不能滿足他們強烈的求知欲。學生與教師的世界也是不一樣的,他們有著孩子的視角,與教師有著不一樣的知識背景與思考角度。教學時要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不能以教師的感受來代替學生的想法。我們要相信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已有一定的知識積累和生活經(jīng)驗,對于一般的知識,學生獨立或通過合作是能夠獲得的。教師該做的就是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體驗探索的時空。游盛華的這個感悟,源于她在全國初中生物課程改革經(jīng)驗交流會上的參賽課例《認識生物》。
這是學生升入初中正式學習生物學的第一課,要求學生能區(qū)分生物與非生物,能認識生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學生對“什么物體是生物”“什么物體是非生物”已有直覺上的區(qū)分,但對“生物的共同特征”缺乏準確、理性的認識。教科書上圖文并茂,條理清晰,教師結(jié)合圖文和實例講解就可以讓學生記住生物的特征有哪幾點,但是這樣的教學還是把學生當做了裝知識的容器,忽略了他們的學習主體地位。而且教科書受空間的限制,不可能把生物的生命現(xiàn)象都動態(tài)地表現(xiàn)出來。因此,游盛華決定只為學生搭好“腳手架”,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shù)截取、組合了一段反映生物界各種典型生命現(xiàn)象的視頻資料。在資料的選擇上,她有意識地超出教科書對生物特征的表述。在觀看視頻后,學生小組討論和交流。游盛華將各組學生歸納的生物特征縱列板書在黑板上。這時,她驚喜地發(fā)現(xiàn)學生已從視頻中看出“生物具有變異現(xiàn)象” “生物能適應環(huán)境并能影響環(huán)境”這些此處教科書中并未表達的內(nèi)容。在教師精心搭建的“腳手架”里,學生體驗到像科學家所經(jīng)歷的那種知識和能力的構(gòu)建過程,結(jié)果比預設還要精彩。
五
這節(jié)課至今還讓游盛華記憶猶新,課中有一個片段是——
“生物應該具備哪些共同特征呢?科學家們采取觀察法用錄像機記錄下許多生命現(xiàn)象,我們一起來看看。”
視頻播放,旁白:獵豹看見羚羊了,它撲了過去,而羚羊則拼命地逃跑。左撲,左閃,右抓,右跳……角馬媽媽在生小角馬了,海龜媽媽趴在海灘上干什么呢?這只狗媽媽生的狗寶寶皮毛顏色怎么不一樣啊?這不是一片枯葉嗎?怎么飛起來了?(原來是枯葉蝶)……
在觀看視頻后,各小組學生歸納,交流并展示生物特征:生物會動,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能繁殖下一代,會發(fā)生變異,會想辦法保護自己,對環(huán)境有影響。
交流中,學生還一致認為“生物是有思想和情感的”。這讓游盛華聯(lián)想到學生在小學語文中學到的一篇課文《最后一頭戰(zhàn)象》,課文描寫了村民對戰(zhàn)象的友好、戰(zhàn)象對村民的深厚感情和對逝去戰(zhàn)友的深切懷念,感受到人與動物之間以及動物與動物之間的深情厚誼。學生說:“人、大象,還有播放的視頻中正在求偶的斑馬,不都是生物嗎?”“小草、竹子,它們也是有情感的,我們不能隨意踐踏、采摘!”游老師面對學生真實的思想表露激動不已,也讓她覺得必須細心呵護和引導。她有意選擇“巖石” “汽車” “機器人”等非生物代表,“人” “草” “大象” “細菌”等生物代表橫列板書在黑板上。黑板上這時呈現(xiàn)的就是一幅表格了,師生共同比較、歸納出作為生物才具備、作為生物應具備的共同特征。因受學生認知的限制,師生在“生物是否應該是有思想和情感”的問題上還辯論了好一陣。學生們對“生物的共同特征”的掌握不再是教科書上教的那幾點了,而是學生自己經(jīng)過像科學家那樣觀察、比較、歸納而得出的真實體驗。
這樣的課堂生成是有生命力的,這樣的課堂是充滿智慧與挑戰(zhàn)的,師生充分地展示了自己的學識才智、情感世界和人文思想。游盛華說:“其實,初中生物學的教育也是情感教育。學生喜歡上生物課,才能喜歡這萬千世界中多姿多彩的生命,建立起對自然、對生命恰當?shù)膽B(tài)度和情感,擺正人類在自然中的地位,由心底產(chǎn)生對生靈萬物的尊重之情,形成選擇健康生活方式的責任之心。學生們不再把學習生物學知識看成是一種負擔、一種壓力,而是在體驗一種成長的經(jīng)歷,一種探索的樂趣?!?/p>
“生物課原來可以這樣上!”不少聽過游盛華授課的老師都發(fā)出這樣的感嘆。游盛華卻說:“課就應該這樣上。”采訪結(jié)束時,聽著她這堅定而自信的話語,記者驀然想起她所在的九江實驗中學的一個辦學理念:“智慧的教師成就智慧的教育。”是的,游盛華正是智慧地行走在她的科學探究式的體驗生物教育之路上。
□責任編輯廖肇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