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論語》中“德”共出現(xiàn)40例,這40例“德”具有豐富的內(nèi)涵,從“德”的主體方面設置個人與群體、君子與小人兩組觀察維度,從“德”的具體所指方面設置秉性與行為的區(qū)別,從“德”的作用方面設置治民與化民的不同,以此來分析《論語》中“德”的含義,聯(lián)系今天的社會現(xiàn)實,可以發(fā)現(xiàn)《論語》中關于。‘德”的論述,對于我們今天進行道德教育、道德評價以及個人的修身進德都很有啟發(fā)。
[關鍵詞]論語德個人群體君子小人
[中圖分類號]B82-0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1539(2009)04-0058-03
“德”是古代倫理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儒家之“德”、道家之“德”與法家之“德”各有特色。同是儒家范圍內(nèi),不同著作的“德”也不完全一樣。即使是同一本書中,“德”的意義也很復雜?!墩撜Z》一書的“德”,據(jù)安作璋主編《論語辭典》的統(tǒng)計是40次叫,其中主體指人的38例,有2例指動物,即《憲問》:“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庇帧段⒆印罚骸俺窠虞浉瓒^孔子曰:‘風兮!鳳兮!何德之衰?”“稱其德也”的“德”主體指“驥”,“何德之衰”的“德”指“風”,當然,這兩個“德”的意義與主體指人的“德”有共同之處,那就是指“品質、素質”,只是用在動物身上了。另外,“德”還有“恩惠、恩德”義,《憲問》:“或日:‘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痹撘饬x的“德”共4例,這里討論的《論語》中“德”的意義,先把這6個特例排除掉。
一些討論《論語》中“德”的論著,往往從“德”的具體內(nèi)涵“溫、良、恭、儉、讓”或“仁、義、禮、智、信”或“孝、友、弟、恭”等方面來論述,本文試圖根據(jù)《論語》中“德”的使用語境,從“德”的主體方面設置個人與群體、君子與小人兩組觀察維度,從“德”的具體所指方面設置秉性與行為的區(qū)別,從“德”的作用方面設置治民與化民的不同,以此來分析《論語》中“德”的多種內(nèi)涵,并聯(lián)系社會現(xiàn)實,探討《論語》的“德”對于我們進行道德建設、道德評價的啟發(fā)和意義。
一、個人之德與群體之德
主體指人的“德”,有時是指個人,如《述而》:“天生德於予,桓魐其如予何?”又《泰伯》:“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又《季氏》:“‘誠不以富,亦祗以異。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於首陽之下,民到于今稱之。其斯之謂與?”以上的“德”都是指個人的品質,且都是指優(yōu)良品質。有時“德”的主體指多數(shù)人,《學而》:“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庇帧短┎罚骸翱鬃釉唬骸烹y,不其然乎?唐虞之際,於斯為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文中的“民德”和“周之德”都是指一個時代或一個社會表現(xiàn)出來的道德風尚、社會風氣。
從以上羅列可以看出,當“德”的主體指個人時,“德”的意義傾向于好的、善的方面的“品質”、“品格”、“素質”,當“德”的主體指群體的人時,其意義傾向于時代或群體的“風尚”?!墩撜Z》本身沒有論述個人品質、素質和社會風尚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依賴的關系,但早期儒家已經(jīng)注意到了個人品質和社會風尚的不同,認識到“圣賢”的個人品德對于“民德”即社會風尚的影響和引領作用。同時,孔子也認識到整個社會群體的道德風尚可以呈現(xiàn)一個總體特征,而這一總體特征不是通過個別的“圣賢”體現(xiàn)出來的,而是通過社會大眾的“民德”體現(xiàn)出來的。
這些觀念啟發(fā)我們,個人修養(yǎng)、人品素質、道德水準受社會群體的影響和制約,而優(yōu)秀的個人品德也會感化影響社會大眾。我們在進行社會道德建設方面,僅僅提倡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提高是不夠的,還應該營造整個社會的“尚德”風氣,讓具有優(yōu)良品質的個人得到社會的認可和鼓勵,成為社會大眾稱賞和效法的對象,這樣,個人品德和社會風尚就會形成互相促進的良性循環(huán)。
二、君子之德與小人之德
“君子”和“小人”在《論語》中出現(xiàn)得很多,兩詞除了指貴族和平民外,也指道德方面的區(qū)分,品德高尚的稱“君子”,品德卑劣的為“小人”,因為“德”是區(qū)分“君子”和“小人”的標準,自然會有“君子之德”和“小人之德”?!熬又隆敝敢环N高尚的、好的、讓人肯定和景仰的品質,因而能夠影響、感化別人;而“小人之德”則指普通的、世俗的、格調(diào)不高的品質。有時兩詞并舉,如《顏淵》:“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日:‘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日:‘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笨鬃影选熬又隆北瘸伞帮L”,把“小人之德”比成“草”,而且“風”能夠吹拂、壓服“草”,就強調(diào)了“君子之德”對“小人之德”的影響和感化。
在《論語》中,由于“德”往往指善的、好的、高尚的品質,所以也多指“君子之德”。如《里仁》:“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庇秩纭独锶省罚骸暗虏还拢赜朽??!痹偃纭稇梿枴罚骸胺蜃硬淮?,南宮適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這幾個“德”都是指“君子”的高尚品德,自然是指“君子之德”。
古籍中的“君子”和“小人”,本來是兩個不帶有感情色彩的中性詞,“君子”指貴族,包括帝王將相、王親國戚、百官、大夫、士,他們擺脫了體力勞動、具有一定的政治地位和穩(wěn)定的經(jīng)濟收入,而“小人”則是從事體力勞動的各類社會下層的勞動者?!墩撜Z》中的“君子之德”的具體內(nèi)容,有人總結為重義輕利、博學多思、仁愛寬厚、成人之美、修身不已等諸多方面,而“小人之德”則是自私自利、目光短淺、淺薄鄙陋、庸俗勢利等。按照傳統(tǒng)的認識,處在上流社會的人,應該有上流的品德,即“君子”應該有“君子之德”,而“小人”由于缺乏受教育的機會、政治地位低下、經(jīng)濟收入微薄,往往會具有“小人之德”。但是具有“君子之德”的“君子”對整個社會的道德風尚能夠也必然會產(chǎn)生良好影響,因為“君子之德”像“風”,能夠壓服像“草”一樣的“小人之德”,這實際上是強調(diào)了社會上流階層對整個社會道德風尚的積極的、強勢的影響作用。
聯(lián)系我們今天的現(xiàn)實,如果我們?nèi)詮摹熬印焙汀靶∪恕钡慕嵌葏^(qū)分今天的社會階層,顯然不合適。但是政治影響力、經(jīng)濟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文化水平等方面的差異確實是當今社會的現(xiàn)實存在,如果我們把政治影響力大、經(jīng)濟收入穩(wěn)定、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較高的人比附為古代的“君子”階層,還是可以的,那么他們在道德素養(yǎng)方面就應該表現(xiàn)出與自身的政治地位、經(jīng)濟收入、文化水平相符合的水平。
這樣,《論語》中既從社會地位的角度區(qū)分“君子”和“小人”,也把“德”區(qū)分為“君子之德”和“小人之德”的做法,對我們今天進行道德建設的啟發(fā)就是加強對政治影響力大、經(jīng)濟收入穩(wěn)定、受教育程
度和文化水平較高的人員的道德責任感和道德自律教育,使他們不僅僅成為個人事業(yè)上的“成功人士”,也成為道德素養(yǎng)方面的“完美人士”;不僅僅在生活水平方面“上檔次”,也能夠在道德素養(yǎng)和人格魅力方面“有品位”。
三、秉性之德與行為之德
秉性之德是指人的內(nèi)在品質、道德素養(yǎng),是人內(nèi)心的道德意識、道德準則和道德自律等,也就是常說的“德性”;行為之德則是在各種行為、行動方面反映出的品德。人的品質和行為就好比是一個硬幣的兩個面,品質最終是通過行為顯現(xiàn)出來的,而行為也自然是內(nèi)在品質的外化?!墩撜Z》的“德”,有時是指人的素質、品質,有時則是指符合道德準則的行為、活動。如《子張》:“子張日:‘執(zhí)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句中“執(zhí)德不弘”的“德”,就指內(nèi)在品質。再如《子張》:“子夏日:‘大德不蹄閑,小德出入可也。”句中的“德”是在行為、活動中反映出的道德品質,按《論語譯注》的理解,“大德”指“重大節(jié)操”,“小德”指“作風上的小節(jié)”。幾家《論語詞典》中都有一項“行為、作風、品質”,顯然,“德”也是指“行為”的,但是作為“德”的“行為”,應該是指合乎道德規(guī)范的、甚至是堪為人們學習榜樣、楷模的“行為”。
行為反映一個人的品德,品質通過行為表現(xiàn)出來。長期以來,我們的社會形成了通過“好事”來判定“好人”的習慣。一般說來,“好人”會做“好事”,但是在中小學道德教育以及各類牽涉道德的評價體系中,往往是通過“典型”的“好事”來衡量人的品德,這有合理的因素,也有不合理的成分。不合理的成分就是給那些善于弄虛作假、善于表演、“作秀”的人以可乘之機,一些人本來道德素質一般,但善于抓住表現(xiàn)的機會,會干“面子活”,就能得到“標兵”、“優(yōu)秀”、“模范”等,而那些真正品德高尚、默默奉獻的人反而得不到應有的肯定和鼓勵。
因此,《論語》中把“德”區(qū)分為“秉性之德”和“行為之德”兩個方面,對于我們今天進行道德評價具有積極的啟發(fā)意義。那就是,評判一個人道德素養(yǎng)的高低,不能僅僅根據(jù)幾件“典型”事跡,更應該根據(jù)一個人平時的待人接物、為人處世以及在日常工作、家庭生活、鄰里之間等方面的表現(xiàn)。因為這些“小事情”往往表現(xiàn)出“大精神”。也就是說,在進行道德評價、評選優(yōu)秀、選拔干部等工作中,不能僅僅依據(jù)突出的、典型的“事件”,更應該看重個人的“秉性”,而“秉性”往往體現(xiàn)在平時的小事上。因此,衡量一個人的道德品格,最好是把平時表現(xiàn)和典型事跡結合起來,尤其應該注意平時的、反映一個人本質“秉性”的日常細節(jié),而不僅僅是幾件“感人”事跡。
四、化民之德與教民之德
這是從“德”的作用方面來討論的,儒家是主張“德治”的,但“德治”的具體內(nèi)容以及實施方案又有哪些?我們通過研讀《論語》發(fā)現(xiàn),孔子主張的“德治”的具體實施方案,至少有“德化”和“德教”兩個方面,即他一方面強調(diào)當政者要有高尚的品德,能夠引導、感化、影響民眾,這是“德化”;另一方面又強調(diào)對民眾進行“德”方面的教育,這就是“德教”。如《為政》:“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边@就是說,當政者在“為政”活動中,應該以“高尚的品德感化人”,這樣才能“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又如《季氏》:“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逼渲小胺蛉缡牵蔬h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一句,就反映了“修文德”可以“來…‘遠人”的思想,這仍是強調(diào)“德”的“化民”作用。
《論語》中有些章節(jié)也反映了孔子主張對民眾進行“德教”的思想。如《為政》:“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道之以德”的“道”通“導”,“引導”的意思,其中的“德”,與上句“道之以政”的“政”相對為文,又與下文“齊之以禮”的“禮”相對,應該同“政”、“刑”、“禮”一樣,指具體地提供給民眾的、讓民眾接受并執(zhí)行的施政措施,即“德”方面的教育、引導,即“德教”。
在強調(diào)“以德治國”的今天,孔子的“德治”思想具有深遠的現(xiàn)實意義。要把“道德建設”作為“為政”的重要內(nèi)容,執(zhí)政者本人要具有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和道德責任感,能夠以身作則,為人楷模。其行為不僅要遵循傳統(tǒng)道德的“仁愛”、“孝順”、“友善”、“誠信”等美德,更應該遵守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等現(xiàn)代道德規(guī)范。同時在具體的施政過程中,體現(xiàn)出對社會、對民眾的道德教育和引導。但是目前一些基層領導習慣于“作秀”、做官樣文章、表面文章,回避矛盾,不干實事;有的為了功利性的目的,弄虛作假、謊報政績,這都違背了傳統(tǒng)的“誠信”美德。也有些領導在工作上還算盡職盡責,但對父母不孝、對家人冷酷,這也是違背傳統(tǒng)的“孝道”和家庭倫理道德的;也有些領導片面追求政績、形象工程等,所作所為既有悖于傳統(tǒng)道德、又違背社會公德,顯露出領導者個人道德意識淡薄,道德品位低下,同時也敗壞了社會風氣。
總之,《論語》中的“德”有多種內(nèi)涵,對我們今天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進行道德教育、道德評價、道德管理以及個人的修身進德都很有啟發(fā)。
(作者:張詒三曲阜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山東曲阜273165)
參考文獻
[1]安作璋,論語辭典[K],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334
[2]楊伯竣,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