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艷紅 關天鳳 于小燕 韓 義
摘 要:核桃主要病蟲害有7種,包括核桃白粉病、核桃褐斑病、核桃黑斑病、核桃舉肢蛾、核桃小吉丁蟲、刺蛾以及核桃天牛。分析了每一種病蟲害的成因,并提出了相應的防治方法,最主要的方法還是打藥防蟲及其修剪病樹枝。
關鍵詞:核桃樹;病蟲害;防治方法
中圖分類號:S6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5-569X(2009)06-0084-02
1 引言
核桃樹的主要病蟲害有核桃白粉病、核桃褐斑病、核桃黑斑病、核桃舉肢蛾、核桃小吉丁蟲、刺蛾、核桃天牛,分析了以上病蟲害的特征、病原、生活習性,并對每一種病蟲害提出了防治方法。
2 核桃白粉病
核桃樹葉表面產(chǎn)生白粉層,引起葉片提早脫落,甚至苗木死亡,7~8月發(fā)病,發(fā)病初期葉片退綠或造成黃斑,嚴重時葉片扭曲皺縮,幼芽萌發(fā)而不能展葉,在葉片的正面或反面出現(xiàn)圓片狀白粉層,后期在白粉中產(chǎn)生褐色或黑色粒點。
2.1病原
核桃白粉病有2種:Microsphaera akebiae Saw稱木通叉絲殼,Phyllactinia juglandis Tao et Qin 稱胡桃球針殼,均屬子囊菌門真菌。
木通叉絲殼閉囊殼球形,黑褐色,直徑 98~120(μm)。附屬絲5~16根,頂端呈4~6次叉狀分枝。閉囊殼內(nèi)生2~8個子囊,子囊卵形,大小42~49×34~35(μm),子囊孢子4~8個。子囊孢子橢圓形,單胞無色,大小17~26×9~15(μm)。
胡桃球針孢閉囊殼也呈球狀,直徑140~210(μm),表面輪生針狀附屬絲5~18根,基部膨大呈球形,內(nèi)生子囊5~45個,子囊圓筒形,大小60~105×25~40(μm),內(nèi)生2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單胞無色,大小17~48×12~29(μm)。戴芳瀾于1979年將木通屬上的叉絲殼歸屬于M.alni(Wallr.)Salm.稱榿叉絲殼。
兩種白粉菌均以閉囊殼在病落葉上越冬。翌春遇雨放射出子囊孢子,侵染發(fā)病后病斑產(chǎn)生大量分生孢子,借氣流傳播,進行多次再侵染,5~6月進入發(fā)病盛期,7月以后該病逐漸停滯下來。春旱年份或管理不善、樹勢衰弱發(fā)病重。
2.2防治方法
(1)秋末清除病落葉、病枝,集中銷毀。
(2)加強管理,合理灌水施肥,控制氮肥用量,增強樹體抗性。
(3)發(fā)芽前噴布波美1°石硫合劑,減少菌源。發(fā)病初期噴灑50%可滅丹(苯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20%三唑酮硫磺懸浮劑1000倍液、12.5%腈菌唑乳油或30%特富靈可濕必粉劑3000倍液。
3 核桃褐斑病
疾病主要危害葉片、果實和嫩梢,可造成落葉枯梢。葉片感病后,先出現(xiàn)近圓形和中間呈灰色的小褐斑,病斑上略呈同心輪紋排列的小黑點。病斑增多后呈枯花斑,果實表面病斑小而凹陷。嫩苗上呈橢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病斑。十年多次侵染,5~6月發(fā)病,7~8月為盛期。
3.1病原
Marssonina juglandis(Lib.)Magn.稱胡桃盤二孢,屬半知菌類真菌。分生孢子盤生在角質(zhì)層下,后外露,直徑106~213(μm),分生孢子梗排列在盤內(nèi),大小3~4×2~2.5(μm),分生孢子鐮刀形,無色雙胞,大小18~28×4~6(μm),上部尖,彎如鉤狀,內(nèi)有油球。有性態(tài)為Gnomonia leptostyla 稱核桃日規(guī)殼,屬子囊菌。病菌以菌絲、分生孢子在病葉或病梢上越冬,翌年6月,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從葉片侵入,發(fā)病后病部又形成分生孢子進行多次再侵染,7~9月進入發(fā)病盛期,雨水多、高溫高濕條件有利于該病的流行。
3.2 防治方法
(1)清除病葉和結(jié)合修剪除病梢,深埋或燒抻。
(2)開花前后和6月中旬各噴一次1∶2∶200倍波爾多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
4 核桃黑斑病
核桃黑斑病主要危害幼果和葉片,也可危害嫩枝及花器,首先在葉脈處出現(xiàn)圓形及多角形的小褐斑,嚴重時相互愈合,病斑外圍有以水漬狀暈圈,中央灰褐色部分有時脫落,形成穿孔。枝梢上病斑長形,褐色,稍凹陷,嚴重時因病斑擴展保衛(wèi)枝條而使上段枯死。幼果受害時,果面發(fā)生黑色小斑點,無明顯邊緣,以后逐漸擴大成片變黑,并深入果肉,使整個果實連同核仁全部變黑腐爛脫落?;ㄐ蚴芮趾?產(chǎn)生黑褐色水漬狀病斑。病原細菌在病枝梢的病斑中或病芽里越冬,第二年春季細菌借風雨飛濺傳播到葉、果及嫩枝上為害,病菌可以侵染花序(器),因此,花粉也能傳帶病菌。昆蟲也是傳帶病菌的媒介。病菌由氣孔、皮孔、蜜腺及各種傷口侵入。在足夠的濕度條件下,溫度在4~30℃范圍內(nèi)都可侵染葉片,在5~27℃時可侵染果實,潛育期在不同部位也有差異,果實上為5~34d,葉片上為8~18d。
4.1 病原
病原為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Juglandis Pierce Dye,異名X.jugandis (Pierce)Dowson,屬于黃單桿菌,菌絲短桿狀,大小為1.3~3.0μm×0.3~0.5μm,端生一根鞭毛,在PDA培養(yǎng)基上,菌落透明初呈白色,漸呈草黃色,在牛肉浸膏培養(yǎng)基上,菌落生長旺盛,凸起,有光澤,光滑,不透明,淺檸檬黃色,有黏性。細菌能極慢地液化明膠,在葡萄糖、蔗糖及乳糖中不產(chǎn)酸也不產(chǎn)氣,生長適溫為28~32℃,致死溫度為53~55℃,生長的pH為5.2~10.5,以pH6~8為適宜。
4.2 防治方法
(1)培育和栽培抗病品種。
(2)保持樹體健壯生長,增強病力,及時清除病果、病葉等病源物。
(3)發(fā)芽前噴波美3~5度石硫合劑。5~6月噴灑1∶2∶200倍波爾多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于雌花開花前、開花后和幼果期各噴1次。
5 核桃舉肢蛾
其幼蟲危害核桃果實和種仁,受害果變黑皺縮,引起早期落果。1年發(fā)生1~2代,以老熟幼蟲在樹冠下1~3cm深土中或雜草、石塊、枯葉中結(jié)繭越冬,6~7月化蛹,產(chǎn)卵于兩果相接處或萼洼梗洼葉柄上,初孵幼蟲在果面爬行1~3h后蛀入果實危害,8月為脫果盛期。
核桃舉肢蛾防治方法:
(1)冬春細致耕翻樹盤,消滅越冬蟲蛹。8月上旬摘除樹上被害蟲果并集中處理。
(2)成蟲羽化出土前可用50%辛硫磷乳劑200~300倍液樹下土壤噴灑,然后淺鋤或蓋上一層薄土。
(3)成蟲產(chǎn)卵期每10~15天向樹上噴灑一次速滅殺丁2000倍液。
6 核桃小吉丁蟲
核桃小吉丁蟲(又名串皮蟲)是危害核桃的重要害蟲。以幼蟲在枝干的皮層內(nèi)縲旋狀取食,被害處枝腫大,表皮變?yōu)楹诤稚?直接破壞輸導組織,導致大枝脫水干枯,嚴重時全株枯死。
核桃小丁吉蟲的防治方法:
(1)加強栽培管理,增強樹勢的抗蟲力,采后至落葉前結(jié)合修剪剪除受害枝條,集中燒掉。
(2)成蟲發(fā)生期噴灑25%西維因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80%敵敵畏乳劑8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劑4000倍液。
7 刺蛾
刺蛾(俗稱洋辣子、刺八角)常見的有黃刺蛾、福刺蛾、綠刺蛾和扁刺蛾。以初齡幼蟲取食葉面下表皮和葉肉,僅留表皮呈網(wǎng)狀透明斑,我國南方每年發(fā)生1~2代,6月初出現(xiàn)成蟲于葉背產(chǎn)卵,7月中旬至8月上旬孵化成幼蟲開始危害葉片。8月下旬老熟幼蟲結(jié)繭越冬。
刺蛾的防治方法:
(1)秋季結(jié)合修剪鏟出蟲繭并深埋,成蟲出現(xiàn)期(6月上中旬)每天用黑光燈誘殺成蟲。摘除群集危害的蟲葉并立即埋掉或?qū)⒂紫x踩死。
(2)幼蟲危害嚴重時,在幼蟲發(fā)生期噴灑25%亞胺硫磷乳油6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劑5000倍液。
8 核桃天牛
核桃天牛學名云斑白條天牛,又叫鐵固牛、鐵炮蟲。主要危害枝干,為害嚴重的地區(qū)受害株率達95%。受害樹有的主枝死亡,有的主干因受害而整株死亡。
受害癥狀是被害部位皮層稍開裂,從蟲孔排出大量糞屑。危害后皮層開裂,木質(zhì)部中的蟲道比木蠹蛾少。成蟲羽化孔多在上部,呈一大圓孔。云斑天牛發(fā)生世代數(shù)因地而異,越冬蟲態(tài)也有不同。一般2年發(fā)生1代,跨3個年度。以成蟲或幼蟲在樹干內(nèi)越冬,4月下旬開始活動,5月份為成蟲羽化盛期,6月中下旬為產(chǎn)卵盛期。幼蟲淡黃色,無足。成蟲黑褐色或赤褐色,有假死和趨光習性。
核桃天牛防治方法:
(1)在冬季或產(chǎn)卵期前,用核桃保果靈I 號涂刷樹干。
(2)在有蟲眼的地方用鐵絲將蟲眼內(nèi)木屑清除干凈,再用注射器將核桃保果靈I 號原藥注入蟲孔,用泥土封死孔口,殺蟲效果良好。
(3)利用成蟲趨光和假死習性,晚上用燈光引誘到樹下捕殺,白天經(jīng)常觀察樹葉、嫩枝,發(fā)現(xiàn)有小嫩枝被咬破且呈新鮮狀時,在附近即可捕捉到成蟲。成蟲產(chǎn)卵后,經(jīng)常檢查,發(fā)現(xiàn)有產(chǎn)卵破口刻槽,用錘敲擊,可消滅蟲卵和初孵幼蟲。當幼蟲蛀入樹干后,可以蟲糞為標志,用細鐵絲將尖端制成小鉤,從蟲孔插入,鉤殺幼蟲。
參考文獻:
[1] 徐彧,馬朝陽,陳建華,等. 成縣核桃主要病蟲害及其防治措施 [J].經(jīng)濟林研究,2007,25(4).
[2] 洪志輝. 山核桃花果期病蟲害防治技術[J]. 安徽林業(yè),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