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怎樣超越萬物、擺脫物累和心累,抵達理想的自由之境?《莊子》提出了“游”的概念。文章在探尋了游字本義的基礎上,進一步挖掘游的美學意蘊,即游的行動性、實踐性;游的流動性、過程性、無終極性;游的無功利性、無目標性;游的愉悅性、自由性;游的體驗性、審美性。在游的過程中,物我兩忘、天人一體,人、天地、宇宙萬物渾然融為一體,這是一種審美的境界、入神入迷的境界,一種徹底的逍遙、無限自由的境界。
關鍵詞:《莊子》 游精神自由 美學意蘊
一、游的提出
春秋時期,在道之“將興”與“將廢”之季,孔子鐵肩擔道義,為恢復天下的秩序而遑遑奔波,為確立人內在的道德規(guī)范而疾聲呼喊,提出了一套政治的、人生的理論體系。任何一種理論的提出,應該都是出于善意的,然而,當初或許沒有意識到、或許是發(fā)展到一定階段才顯示出來的副作用,往往是出人意料的,甚至是人們無法想象的。儒家文化經(jīng)過幾代人的努力,到了孔子時期逐漸定型,后來雖然對中國文化、中國社會的發(fā)展方向起到了決定性的指導作用,然而其副作用,已為睿智人士所洞見,如老子就曾提出,“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老子·38章》)[1]P152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老子·18章》)[1]P72《莊子》曾對當時人們的生存困境以及人性的非人化予以深刻的揭露,批判的矛頭直接指向儒、墨兩家:
自虞氏招仁義以撓天下也,天下莫不奔命于仁義,是非以仁義易其性與?故嘗試論之,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則以身殉利,士則以身殉名,大夫則以身殉家,圣人則以身殉天下。故此數(shù)子者,事業(yè)不同,名聲異號,其于傷性以身為殉,一也。 (《莊子·駢拇》)[2]P323
莊子生活的時代,“天下大亂,賢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莊子·天下》)[2]P1069這是一個禮崩樂壞、王道衰微的時代。這個時期,征戰(zhàn)頻繁、王權更迭、生活無序,儒墨兩家提出的社會理想在莊子看來都是各執(zhí)一端、于世無補,甚至是惑人心、亂社會的根源。圣人提出的“仁”不過是處于陸地上的魚們,你給我吐一口唾沫,我給你吹一口濕氣的無可奈何的掙扎而已,不如“相忘于江湖”回到原生的自然本然的狀態(tài)。在這樣的情況下,莊子對社會和現(xiàn)實采取了批判態(tài)度,他拒絕了高官厚祿,把自己的追求轉向無限的自然的本真領域,由現(xiàn)實生活轉向理想境界。“若然者,乘云氣,騎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無變于己,而況利害之端乎!”(《莊子·齊物論》)[2]P96“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于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莊子·天下》)[2]P1098-1099人的精神只有擺脫世俗的束縛,以“萬物齊一”的眼光俯視大地,才能解除人類的精神“桎梏”,實現(xiàn)心靈的超越,在無限的宇宙中自由翱翔,達到“同于大通”的自由境界。
游,是抵達大道(逍遙)的一種行動、內在心靈的一種體驗、靈魂深處的一種追求?!暗佬g”(達道之術)不同于“權術”(治世之術),也不同于“學術”,權術偏重于用,學術偏重于知。達道之術是對道的體認、體驗,本質上是感性的、審美的。這種體認只有出于“自然真情”才能作到,而要出于“自然真情”,就要“忘情”、“吾喪我”(《莊子·齊物論》)[2]P45 “吾”相當于我:主體的我、本真的我;“我”相當于我的:我的私欲、雜念、使人不能逍遙的成心。忘掉人為的世俗之情。這是很難的,但也不是不可能的。真情就是“天在內”者,是人的真性情。要喚起人的真情,就要回到大自然的懷抱?!坝斡跓o窮之野”是精神上“游”,但精神之游是從大自然中體會出來的,只有在大自然中才有“天籟”,才能“神游”,才能獲得精神自由,才能體驗“天地之大美”。
二、游(斿、旒、游、遊)字的涵義
“游”的本字為“斿”(liú,yóu)字,屬于會意字。甲骨文從方R,(方R:旗幟,旗幟飛揚貌。),從子,用旗之子會古代旌旗末端直幅、飄帶之類的下垂飾物之意。金文大體相同。篆文改為從Aケ浜,楷書承接甲骨文和篆文分別寫作斿與游。在《說文·方R部》中解釋:“游,旌旗之流也。”段玉裁注:“旗之游如水之流, 故得稱流也”, 指的是巡行時旗子隨風飄動的狀態(tài)。隨著文字的演變與分化,“斿”不再單獨使用,只作偏旁。本義指古代綴于旗幟正幅下沿的垂飾用“旒”(liú)字來表示;“旗之游如水之流” ,加“氵”符為“游”,表示在水中浮行,《詩經(jīng)·邶風·谷風》:“就其淺兮,泳之游之。”游指在水中浮行,泳指在水中潛行,后就有游泳一詞;由旗幟的飄動不定引申為行走、游覽、遨游,這一層意思加 “辶”符用“遊”來表示。浮行為游,行走為遊,游和遊,兩字音同義通,古籍中往往通用。但凡有關水中的活動,一般只用“游”,很少用“遊”。20世紀中葉,二字合一,規(guī)范為“游”,其基本含義則是指一種流動、飄移的無拘無束、自由的位移狀態(tài)。
從內涵上看,《莊子》中的“游”的字面意思可分為三種。一是實在的形體位置的移動, 即形游, 如“南伯子綦游乎商之丘”(《莊子·人間世》)[2]P176、“子貢南游于楚, 反于晉”(《莊子·天地》)[2]P433; 另一種則是心神的狀態(tài), 即心游, 或稱神游, 如“而游心乎德之和”(《莊子·德充符》)[2]P191、“心無天游, 則六鑿相攘”(《莊子·外物》)[2]P939。還有一種情況是形游、心游合二為一的狀態(tài), 這主要體現(xiàn)在一些得道人物和寓言人物身上, 如“鴻蒙拊脾雀躍而游”(《莊子·在宥》)[2]P385, 但這種極少見,莊子主要強調的還是心游。
三、游的美學意蘊
在《莊子》中的游,雖然大多數(shù)都是指的心游,即一種心神活動,再進一步考察,游的心神活動與思、想等表示心理活動的詞還有更深層的區(qū)別、以及獨特的美學意蘊。
1、游,具有行動性、實踐性。通過前邊的梳理可以看出,這個字的誕生與演變,與旗幟的飄動、與浮行、行走有聯(lián)系。而思、想、慮等字都是從心,是表示一種心理活動,不具有任何實際的行動性、位移性、實踐性?!笆枪是莴F可系羈而游,鳥鵲之巢可攀援而闚。”(《莊子·馬蹄》)[2]P334“夫赫胥氏之時,民居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民能以此矣。” (《莊子·馬蹄》)[2]P341都是指的一般的行動,也就是身體的位置移動。《莊子·逍遙游》中的“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這肯定是在水中游,“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這肯定是在空中游。這應該是用的游的基本含義,不過與“行”、“走”還是有區(qū)別的?!靶小?、“走”僅僅是位置的移動,而游已經(jīng)有具體行動含義之外的擴充了,鼓腹而游,是沒有任何負擔、目的、和羈絆的游動;空中之游,雖說也是具體的行動,畢竟是是對水中之游的超越。這是表示動作的“行”“走”和表示心理活動思、想等詞根本就不具備的涵義。
2、游,具有流動性、過程性、無終極性。不管是旗幟的飄動,還是浮行于水、行走于陸,都具有流動性、過程性、無終極性。而游,就是突出的這個流動性、過程性,達到目標,過程結束,事物的性質就發(fā)生了變化,這種狀態(tài)就不是游了。游,作為審美的追求過程,沒有目標、沒有終點,有點接近海德格爾的“在途中”的含義。人的一生都是在途中。一出生就在路上,相對于走向本真的存在而言,所謂的起點和終點是沒有的。海德格爾說,詩“是在途中”,途中就是過程,就是指稱或命名呈現(xiàn),即生命或事物得以澄明的過程。
3、游,具有無功利性、無目標性。這是與過程性相聯(lián)系的。游追求的就是過程本身,沒有直接的功利性和明確的目標性?!肚f子·在宥》中表述了這種游的狀態(tài):“浮游,不知所求。猖狂,不知所往?!?(《莊子·在宥》)[2]P388還有,“夫赫胥氏之時,民居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 (《莊子·馬蹄》)[2]P341這些正體現(xiàn)了游的精神實質,沒有任何外在的目的,而是一種隨心所欲、自由奔放、無拘無束的游歷過程,這正好是一種審美的精神。在這個層面上與“想”的本義是相左的?!墩f文·心部》:“想,冀思也。從心?!北玖x指因希望而思。就是說,思、想都有一個思想的對象、愿望、追求。這個字后來與“慮”、“望”、“欲”更靠近?!肚f子》一書“思”字用了16次,至少有9次是與“慮”組詞或者并用。“德人者,居無思,行無慮” (《莊子·天地》)[2]P441。“不思慮,不豫謀?!?《莊子·刻意》)[2]P539把思慮當作“虛無恬淡,乃合天德”的“物累”、“人非”。“夫貴者,夜以繼日,思慮善否,其為形也亦疏矣!人之生也,與憂俱生。”(《莊子·至樂》)[2]P609現(xiàn)代漢語中的許多詞匯,如思慮、憂思、思考、想念、朝思暮想等,可以看出游與思、想詞義的內在區(qū)別。
4、游,具有愉悅性、自由性?!墩f文·方R部》“游,旌旗之流也。” 徐復觀說:“旌旗所垂之旒,隨風飄蕩而無所系縛。”[4]旒的飄動,是自由的、無拘無束、自然而然的本真狀態(tài)。在莊子看來,“游心于物之初”(《莊子·田子方》)[2]P712“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傲倪于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吓c造物者游”(《莊子·天下》)[2]P1098-1099這樣一種游的過程,是精神的逍遙與自由,是人生最大的快樂。不僅如此,游,還是抵達人生最高境界的過程:“孔子曰:‘請問游是。老聃曰:‘夫得是,至美至樂也,得至美而游乎至樂,謂之至人。”(《莊子·田子方》)[2]P714孔子也曾提出“游于藝”。[5]朱熹解釋為:“游者,玩物適情之謂?!盵6]漢代鄭玄解釋說:“游謂閑暇無事之游,然則游者不迫遽之意”。[7]可見,“游于藝”就是指游憩于六藝之中,而且是從容不迫、無需急功近利的游。大凡屬于 “游”的過程,則離不開活動的自由、輕松、或優(yōu)裕乃至縱逸,游的本質應該說是生命精神的自由運動。《莊子·馬蹄》中寫道:“夫赫胥氏之時,民居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民能已此矣!”(《莊子·馬蹄》)[2]P341不僅突出了游的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屬性,而且說圣人的過錯就在于用“禮樂”、“仁義”、“好知”、“爭歸于利”等破壞了游的自由精神。在《莊子·列御寇》中,用“汎若不系之舟”來描述游的無拘無束、自由自在。與此相關,游的另一層含義,就是這個行動,不是被動的、消極的,而是主動獲得的;人的精神自由,不是自然的,也不是社會賦予的,要靠主體去行動,去體認、去追尋、去創(chuàng)造。
5、游,具有體驗性、審美性?!肚f子·逍遙游》中的“北冥有魚,其名為鯤?!边@是在水中游,也就是說是拖著沉重的身體而游的;“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鼻摇芭w,其翼若垂天之云?!薄皳环鰮u而上者九萬里,”能在空中游,這是對自我的一種超越,但是這時應該還是有所待。由魚、鳥的游,進一步發(fā)展為游心,拋開自身、拋開私欲、拋開萬物,“汝游心于淡,合氣于漠,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天下治焉矣?!?《莊子·應帝王》)[2]P294成玄英解釋:“可游汝心神于恬淡之域,合汝形氣于寂寞之鄉(xiāng)”[8]。再進一步,就是忘物、忘己、忘生死、忘天地,就是莊子極度推崇的 “坐忘”的神人境界?!氨朔角遗c造物者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氣?!?《莊子·大宗師》)[2]P268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莊子·逍遙游》)[2]P28 直至“以出六極之外,游無何有之鄉(xiāng),以處壙埌之野?!?《莊子·應帝王》)[2]P293
《莊子》用“游”給人們指出了一條從現(xiàn)實生活的困頓中獲得自由和解脫的途徑。當下浮躁的心靈需要詩意,人生的詩化、詩化的人生都離不開游。
參考文獻:
[1] 朱謙之《新編諸子集成·老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11月第1版。
[2] 郭慶藩撰、王孝魚點?!缎戮幹T子集成·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7月第1版。
[3] 海德格爾《海德格爾選集》,孫周興譯,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6年1版,第467頁。
[4]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46頁。
[5] 《論語·述而》。
[6]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
[7] (漢)鄭玄《禮記·學記》。
[8] (晉)郭象注、(唐)成玄英疏,曹礎基等點校:《南華真經(jīng)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7月第一版,第172頁。
作者:
高恒忠周口師范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