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新 孫 平
摘要:文章的目的是調查動脈粥樣硬化高危人群中阿司匹林抵抗(AR)或半抵抗(ASR)的發(fā)生率及其流行病學特征。得出的結論是:動脈粥樣硬化高危人群服用ASA后部分產生AR或ASR;高血壓、高脂血癥、吸煙、性別、年齡等與AR或ASR相關;AR或ASR人群發(fā)生冠心病事件的風險高于AS人群;檢測AA、ADP誘導的血小板聚集率、血栓烷B2可作為動脈粥樣硬化高危人群發(fā)生AR或ASR的評價指標。
關鍵詞:動脈粥樣硬化;阿司匹林抵抗;流行病學;血小板聚集;血栓烷B2
中圖分類號:R5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374(2009)16-0116-02
阿司匹林(ASA)是目前國內外臨床運用最多的抗血小板聚集藥,它可作用于血小板聚集的不同環(huán)節(jié),但仍有部分患者沒有抗血栓效應而發(fā)生心腦血管血栓事件。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聚集能力存在個體差異,加大治療劑量,不僅未能達到治療及預防目的,而且不良反映增加,這種現象稱為阿司匹林抵抗(AR)。本研究旨在調查社區(qū)動脈粥樣硬化高危人群發(fā)生阿司匹林抵抗(AR)或半抵抗(ASR)的發(fā)生率,為改善社區(qū)心腦血管疾病的預防與治療現狀提供流行病學資料。
一、對象和方法
(一)對象
篩選100例健康體檢者(男62人,女38人)為實驗對照組,至少10天內未服用過影響血小板功能的藥物。高危人群相關因素:年齡,吸煙史,已確診的2型糖尿病、高血壓病、高脂血癥,需要阿司匹林預防的人群。高危人群臨床資料:在本地區(qū)篩選200例45~75歲需阿司匹林預防的受試者(男114、女86例),包括年齡、性別、糖尿?。?7例)、高血壓?。?1例)、高脂血癥(45例)、吸煙(72例)。受試者在服用阿司匹林前及服用阿司匹林100mg/d共7天后抽取靜脈血,分別用二磷酸腺苷(ADP)、花生四烯酸(AA)誘導血小板凝集試驗(PAgT),檢測血小板聚集率,及血清血栓烷B2(TXB2)水平測定。
(二)方法
對照組健康體檢者100例,參考涂昭輝等方法測定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設定正常人群的診斷標準:血清ADP為52.1±9(%),AA為60.3±5.7(%),TXB262.1±4 g/ml。 高危人群血樣采集要求受試者空腹12小時以上靜脈采血,首次就診完成第一次采血之后服用阿司匹林100mg/d共7天,服用最后一劑后24小時內完成第二次采血,測定血小板聚集率及血清血栓烷(TXB2),檢測血紅蛋白(Hb)及血小板計數(PLT)。 阿司匹林抵抗(AR):以ADP為誘聚劑使血小板最大聚集率(%)≥52.1±9,用AA為誘聚劑使血小板最大聚集率(%)≥60.3±5.7;阿司匹林半抵抗(ASR):只符合上述條件之一。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SSPS1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分別進行方差分析和多因素逐步回歸分析。
二、結果
1.高危人群用藥前的最大血小板聚集率明顯高于實驗對照組(見表1),并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用阿司匹林后血小板聚集率明顯下降,差異也具有顯著性(P<0.01)。
2.高危人群組的200例受試者9例(4.5%)出現阿司匹林抵抗;41例(20.5%)出現阿司匹林半抵抗;阿司匹林敏感占75%(見表2,與對照組比較, P<0.05)。
3.高危人群用藥前TXB2明顯高于實驗對照組(健康人群),有極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用阿司匹林后TXB2明顯下降,差異有顯著性(P< 0.01),見表3:
血清TXB2與血小板聚集率有較好的相關性(P<0.01),提示血清TXB2含量的測定可作為阿司匹林抵抗的評價方法。
三、討論
1.20世紀50年代發(fā)現服用小劑量阿斯匹林后出血時間延長,20世紀70年代,Vane等認為,阿斯匹林通過抑制前列腺素的生成(特別是血栓素A2)發(fā)揮其抑制血小板激活和聚集的作用。Goth等進一步闡明小劑量阿斯匹林通過不可逆地乙?;“瀛h(huán)氧化酶抑制血栓素A2的形成。臨床試驗證明,阿司匹林是一種有效的抗血小板聚集藥。我們的研究監(jiān)測了心血管高危人群使用阿司匹林預防用藥前后ADP和AA誘導血小板聚集及TXB2等指標,并與健康人群作對照,發(fā)現心血管高危人群ADP和AA誘導血小板聚集率及血清TXB2水平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且在服用阿司匹林后血小板聚集率和血清TXB2水平均可以得到有效滿意的降低。
2.國內外對于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的阿司匹林抵抗發(fā)生率不盡相同。由于對阿司匹林抵抗檢測的手段依賴于血小板反應性檢測、各種誘導劑誘導的血小板聚集的檢測或出血時間的檢測,并沒能夠反映阿司匹林抵抗的生化機制,因此這些研究所得出的阿司匹林抵抗的發(fā)生率可能要高于實際水平。而且由于不同研究小組的阿司匹林評價標準和方法不盡相同,因此可能得出不同的結論。
3.本研究結果顯示,社區(qū)動脈粥樣硬化高危人群(有ASA預防適應證者)服用ASA后部分產生AR或ASR,發(fā)生率分別為4.5%和20.7%,檢測AA、ADP誘導的血小板聚集率、血清血栓烷B2(TXB2)可作為動脈粥樣硬化高危人群發(fā)生AR或ASR的評價指標,為進一步改善社區(qū)心腦血管疾病的預防與治療現狀提供流行病學資料。
參考文獻
[1]Vane JR.Inhibition of prostaglandin syntheses as mechanism of action for asirin-like drugs[J].Nat New Bio,1971.
[1]涂昭輝,吳宣樹.冠心病患者的阿司匹林抵抗現象[J].廣東醫(yī)學,2003,24(2).
作者簡介:張玉新(1967-),男,河南新安人,供職于中信重型機械公司職工醫(yī)院,中級工程師,研究方向:動脈硬化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