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福英??
[摘要]本文簡述了我國公立高校引進民間資本的理論基礎、研究現(xiàn)狀,并指出當前我國公立高校吸引民間資本相關研究的不足。認為對于學者和政府部門來說,重新思考高校辦學目標和價值,研究健全民間投資高等教育法制、信用環(huán)境的機制問題是徹底解決公立高校資金短缺瓶頸的根本之道。
[關鍵詞]公立高等學校;民間資本;述評
如何在現(xiàn)行法律框架下開拓我國公立高等學校經費來源,解決高等學校運行和發(fā)展過程的資金短缺問題是當前亟待解決的焦點問題之一。許多學者總結了國內外高等教育籌資的相關經驗,對我國公立高等教育經費來源的渠道以及民間資本投資公立高等學校做出了相關研究和思考,為我國公立高校的融資創(chuàng)新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F(xiàn)就各學者的研究進行簡單回顧,期望能進一步探析我國公立高校融資研究的方向,促進高校融資改革創(chuàng)新。
一、關于公立高校吸收民間資本的理論基礎
民間資本是我國特有的概念,目前還沒有統(tǒng)一的定義。根據《浙江統(tǒng)計年鑒2004》的規(guī)定,將民間資本定義為非政府擁有的資本。具體而言,民間資本就是民營企業(yè)的流動資產和家庭的金融資產;民間資本是掌握在民營企業(yè)以及股份制企業(yè)中屬于私人股份和其他形式的所有私人資本的統(tǒng)稱,主要是指私營企業(yè)和個人的資金。
諸多學者對于我國公立高校引進民間資本的理論依據進行了比較充分的探討。李立國(2005)通過對西方國家民營化研究,歸納出市場競爭理論、政府失靈理論、新公共管理理論和消費者主權理論等是支撐我國公立高校經費來源改革的主要依據。靳晶(2008)也運用公共經濟學理論、人力資本投資理論解釋我國公立高校引進民間資本的行為。相關理論主張公立高等教育民營化的主要思想如下:
1、市場競爭理論。弗里德曼認為教育不應該是政府提供的一項服務,而應該是自由市場體系中的一部分。如果政府僅僅是教育資源的提供者,令作為獨立法人的辦學者為爭取教育資源進行公開、公平的競爭,就會最有效地發(fā)揮其投資效益,提高教育質量和水平。
2、政府失靈理論。指由于政府機制存在的本質上的缺陷,而無法使資源配置效率達到最佳的效果。由于教育產品自身的性質,使政府處于資源配置主體中的主導地位;同時,由于配置原動力與決策方式的變化以及配置主體的多元化,使教育資源配置方式呈現(xiàn)出市場配置的某些特點,由此決定了教育產品的提供方式也是多樣的。在公立學校的改革中,政府與市場的選擇并非是非此即彼的選擇,而是不同組合的選擇。
3、新公共管理理論。該理論強調盡快改變政府壟斷公共物品供給的局面,并引入競爭機制,用市場的力量改造政府;強調重塑政府與社會的關系,注意研究借鑒當代工商管理領域發(fā)展起來的管理經驗、原則、方法和技術,實現(xiàn)由傳統(tǒng)的行政管理模式向新公共管理模式的轉變。美國部分主張改革公立學校教育的人認為,應改革由國家通過民主的方法對公立學校進行管理的理念,轉而由市場進行間接的管理。
4、消費者主權理論。該理論強調顧客至上或顧客導向,它通過把公民變成消費者(顧客),以市場取代政府,提供回應性服務,滿足公民(顧客)的不同需求。教育經濟學家?guī)焖购吞K格曼等主張,教育必須根據學生個人或其家長的需要進行并予以滿足。大一統(tǒng)的、僵化的公立學校體系無法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只有實施公立學校民營化,對公立學校進行變革,才能有效地滿足他們的需求。也就是說,消費者有權選擇可以滿足他們需求的各種形式的教育民營化,政府應當予以支持。
現(xiàn)有的研究表明,大多數學者基本認可上述理論對我國公立高校引進民間資本的指導作用。上述研究成果對于我國公立高校的治理結構調整、產權改革以及對公立高校在融資中的法律地位的重新認識等都具有很強的價值參考。但已有的研究極少將相關問題與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教育體制改革相聯(lián)系,忽視了體制對公立高校經費來源改革的影響。
二、近年國內學者關于公立高等學校吸納民間資本的研究成果簡述
楊曉霞(2007)對新加坡、日本、韓國和印度四國實施高等教育民營化過程中的公立高?!稗D制”改革實踐進行分析,認為公立高?!稗D制”實踐的關鍵在于制度安排,政府必須強化對公立高校“轉制”改革的管理,以更好地促進高等教育的效率和平等;要明確公立高?!稗D制”的類型,劃分營利性大學和非營利性大學;要明晰、規(guī)范“轉制”高校的產權,完善相關配套措施;要積極吸納社會資本進入“轉制”學校,以加大經費籌措的力度。
陳縈等(2007)對美國公立高校經費來源分析后得出結論,民營化必然導致公立高校資源配置結構的調整,公立高校將出現(xiàn)企業(yè)式大學的特征;如果民營化的公立高校采取正確的策略和方式調整資金結構,并不會導致質量的下降;民營化有可能正是提高公共資金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徑之一。羅丹(2007)主張,公立高等教育民營化的實質是使高校成為真正的法人以面向市場辦學,解決財政危機。我國公立高校雖然名義上是獨立法人,但各項法人權力遠沒有得到落實。朱其訓等(2004)從分析教育經費短缺與教育需求擴張間的矛盾入手,認為股份制辦學能夠緩解高等教育經費短缺與國家擴展高等教育的矛盾,提高高校經營管理的效率,進而提出了高校試行股份制辦學的理論依據和實踐依據。成長群、萬玲莉(2008)認為,地方公立高校能否實行股份制改革的判斷依據和標準應該是只要不損害教育本質和教育目的、不改變其公有性質、不使國有資產流失,就可以采用這種形式改革現(xiàn)有的地方公立高校,三者缺一不可。
繼董藩(2000)提出在條件成熟時允許發(fā)行高等教育債券、彩票,以緩解政府和社會投入不足的矛盾的觀點之后,陳曉紅、曹暉(2005)構想了一個發(fā)行教育彩票融資的運作模式。隨后,李星云(2006)、喬海曙等(2007)也就我國教育彩票的發(fā)行管理提出總體宏觀管理和具體發(fā)行管理建議。
唐忠旺等(2004)認為高等學校要特別注意在建立基金會、吸引民間和外國資本合作辦學、提高校辦產業(yè)層次和經營效益等方面,拓寬高?;I資渠道。在高校內部體制改革中,要注意建立健全基金會機構,完善基金會的規(guī)章制度,建立學校與捐款個人、團體之間互惠互利的籌款與發(fā)展機制,確?;饡谝?guī)模、效益方面上臺階,實現(xiàn)良性、可持續(xù)發(fā)展。甘國華等(2007)認為應該把發(fā)展校辦企業(yè)的精力轉移到與企業(yè)聯(lián)手辦學上,積極吸收民間資本進入教育產業(yè),緩解高等教育經費短缺的壓力。張月等(2007)主張制訂《教育投資法》,創(chuàng)造良好的法律環(huán)境,引導民間資本進入公立高校投資,在稅收上給予一定的優(yōu)惠。陳翔宇等(2007)主張將高校的準利息支出、BOT項目的運營收入、高校科技成果的轉化作為對投資者的回報。劉緒剛(2008)指出投資職業(yè)教育的收益回報不夠明晰、職業(yè)教育與資本市場對接不夠充分,職業(yè)培訓機構在國內上市還面臨著諸多壁壘;投資方對職業(yè)教育機構的運行規(guī)律、投入產出及政策知之甚少。而職業(yè)教育機構對專業(yè)投資機構的投資動機、投資需求及回報收益同樣沒有清晰的了解,由此阻礙了投資行為的順暢進行。
綜上所述,學者對公立高校吸收民間資本比較普遍推薦的渠道和模式有發(fā)行教育彩票、教育基金、民間募捐、BOT、PPP等。對于高校融資的宏觀環(huán)境比較統(tǒng)一的建議是放寬高校的融資政策,健全社會捐助機制等。這些主張更多的是開拓公立高校資金渠道的長遠思考,但就現(xiàn)有的法律框架下公立高校如何合法利用民間資本的問題仍舊沒有很好的回答。
三、目前研究成果的不足之處和發(fā)展趨勢
關于民間資本投資我國公立高校尚存在很多問題值得商榷。雖然多個學者以不同視角分析了我國公立高校對民間資本缺乏吸引力的原因,但全面、系統(tǒng)地分析高校融資困境的成果比較少。部分學者僅陳述了公立高等學校吸納民間資本的方式而回避了我國公立高等學校的法律地位問題,但在實踐中由于法律地位模糊嚴重阻礙了其吸納社會資金的效率。也有學者在理論上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實現(xiàn)多元化必須進行社會籌資,但對于可以操作的具體途徑及其相關的管理體制卻很少提及,以公立高等學校為視角的吸納民間資本的具體融資方案和實施路徑的研究更難尋覓。盡管實踐中不乏民營企業(yè)興辦高等教育的成功案例,但這些模式并非以財政資金作為主要經費來源的公立高校所能模仿的。因此,對于學者和政府部門來說,重新思考高校辦學目標和價值,研究健全民間投資高等教育法制、信用環(huán)境的機制問題是徹底解決公立高校資金短缺瓶頸的根本之道,但這將是涉及多個部門的長期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而對于面臨資金匱乏、亟待“輸血”的我國公立高校而言,更為迫切的是研究出一個符合當前法規(guī)要求、切實
可操作的融資方案,這將是今后學者與實務界共同的課題。
[參考文獻]
[1]李立國.西方國家公立學校民營化研究[J].中國民辦教育研究,2005(Z1):181-188.
[2]靳晶.我國公立高校融資渠道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2008.
[3]楊曉霞.亞洲四國公立高?!稗D制”實踐述評[J].高教探索,2007(6):64-67、96.
[4]陳縈,史秋衡.美國公立高校經費來源結構變化分析[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9(3):73-77.
[5]羅丹.法人化與民營化——公立高等教育改革的策略研究[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6):14-19.
[6]朱其訓,朱春花,繆榕楠.高校試行股份制辦學的若干思考[J].江蘇高教,2004(2):52-54.
[7]成長群,萬玲莉.地方公立高校能否實行股份制改革的標準和依據[J].湖北社會科學,2008(5):161-163.
[8]陳曉紅,曹暉.我國發(fā)行教育彩票融資的運作模式及相關問題[J].現(xiàn)代大學教育,2005(1):53-55.
[9]李星云.我國發(fā)行教育彩票之可行性研究與管理建議?[J].南京財經大學學報[J].2006(4):53-56.
[10]喬海曙,陳志強.多渠道實現(xiàn)高校融資規(guī)模效益研究[J].上海金融學院學報,2007(6):61-67.
[11]唐忠旺,何桂華,劉興旺.對我國高等教育投資體制改革若干問題的思考[J].當代教育論壇,2004(8):109-110.
[12]張月,狄福軍.民間資本投資我國公立高校的問題研究[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07(3):69-72.
[13]陳翔宇,張明豪.促進民間資本投資高等教育領域[J].經營與管理,2007(3):39-40.
[14]劉緒剛.簡析民間資本投資職業(yè)教育的現(xiàn)狀及問題[J].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2008(15):8-9.
[作者簡介]
廖福英(1972-)女,壯族,籍貫:廣西賓陽,學位:碩士研究生,研究專業(yè)和方向:金融學專業(yè),中小銀行與中小企業(yè)融資,職稱:高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