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凌娟
摘要: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是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是實施素質(zhì)教育的有效途徑。從課堂教學來分析如何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注重教學過程的設計、教學關系的改變以及教學手段的豐富,能使施教者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英語教學;主體意識;主體地位
《初中英語新課程標準》指出:“初中英語課程的設計與實施要有利于學生優(yōu)化英語學習方式,使他們通過觀察、體驗、探究等積極主動的方式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學習潛能,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要有利于學生運用多種媒體和信息資源,拓寬學習渠道,形成既有個性的學習方法和風格?!睋Q言之,新課標對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作為施教者,就應當按照新課標的要求研究如何實施素質(zhì)教育、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讓學生充當學習的主角,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實踐活動,服務于學生的“學”之中,充分挖掘學生學習中內(nèi)在的品質(zhì)和潛力,調(diào)動一切積極因素,要學生“學會”變學生“會學”。教師在引導學生如何學的同時,應當導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那么,如何按新課標的要求培養(yǎng)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意識呢?筆者認為應注意以下幾點:
1.制定設計以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為目的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鏈
教學目標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制定教學目標時要把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動機和自主學習能力作為重要的教學目標。既要抓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訓練,又要抓各種能力的發(fā)展。在發(fā)展能力上尤其要重視發(fā)展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重視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教師在教學目標的制定過程中要把學生學習的能動性、自主性、獨特性、創(chuàng)造性、整體性有機的結合起來。針對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能力基礎,找準教學的切入口,設計好教學鏈,把握好課堂教學結構,指導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教學鏈是實施教學目標的途徑,是一堂課的框架結構。教學鏈的設計因材而異。教學鏈設計的當否直接影響到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教師要精心認真地設計教學過程。在每個教學鏈中注意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的培養(yǎng),積極引導學生創(chuàng)設情景,進行語言實踐活動。在整個教學鏈的設計中要有的放矢地貫穿教學目標,處處體現(xiàn)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筆者將自己常用的教學鏈介紹如下:
在如上教學鏈的實施過程中要注意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的培養(yǎng)。如,在總結歸納、形成新知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并不是教師講、學生聽,而是由學生總結歸納,教師適時引導,讓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
2.建立和諧、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
和諧、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是開展教與學雙向交流的重要因素,是體現(xiàn)學生自主學習的標志之一。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建立和諧、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能使學生學習的緊張心理得到放松、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tài),并能使學生活躍思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在組織教學時要有明確的角色轉換意識。 通過表情、舉止、言語等讓學生產(chǎn)生親近感,使其“親其師而信其道”。改變老師講、學生聽的單一模式,平等地進行雙向交流。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要用協(xié)商、認同的口吻來組織課堂教學,調(diào)動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動因素,使其平等、主動地參與教學實踐活動。如,要求學生回答問題時可用“Would you please answer my questions?”代替“Answer my questions? ”或“Please answer my questions”。又如,引入課題時用“Shall we learn Unit Six today?”或“Let'slearn Unit Six today, Shall we?”代替“Today we will learn Unit Six.”再如,要求學生進行討論或小組活動時用“Would you like to have a discussion/dialogue in your group?”代替“Please have a discussion in your group.”總之,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感到是一種請求和協(xié)商,而不是一種強求和命令。表現(xiàn)出一種和諧和平等的師生關系。讓學生感到自己不是在外界強迫下被動地學習的,而是在教師的合作下自主地進行學習的。從而體現(xiàn)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人翁意識,突出其主體地位。
3.激勵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教學中應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是在教師的激勵和引導下,通過實踐活動逐步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因此教師是教學活動中的一級調(diào)控主體。教師不僅要調(diào)控自己的施教活動,還要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活動。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二級調(diào)控主體。學生在教師的激勵和引導下進行學習的自我調(diào)控。他們調(diào)控自己的情趣、注意力和學習目標。學生是否能夠自主學習有賴于教師給他們提供的自主學習的條件和時間,有賴于教師激勵的語言、贊美的口吻、熱情的表揚和委婉的糾錯。因此教師在教學的實踐活動中應盡可能多地組織、激勵和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學習活動的時間和機會。幫助學生調(diào)控自己的興趣、情感、意志。這樣,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才能發(fā)揮主體作用,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才能得以體現(xiàn)。同時,學生才能在自主學習中享受成功的喜悅,才能增強自主學習的自信心,才能發(fā)展自主學習的能力。
4.使用多種教學形式,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培養(yǎng)
現(xiàn)代社會信息的渠道需要多元化,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也需要多元化。教師應力求使用多種教學形式,營造豐富多彩的教學氛圍,把學生作為服務對象,落實學生是學習主體的指導思想。教學形式和方法要力求適合所施教對象的年齡特征。初中生的特點是活潑、好動,有意注意時間相對較短,同時,其形象思維比較活躍,他們不滿意呆板的教學模式。如果老師在課堂上只是機械地“填鴨式”教學,學生只會被動地接受知識。培養(yǎng)不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長期以往,學生便會對英語感到索然無味,從而喪失學習的興趣。因此,在初中教學中應多采納圖片、幻燈、錄音機、表演、錄像等教學形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聽、說、讀、寫不同的角度開展語言知識和技能的訓練,使教學工作圍繞學生能力的發(fā)展而運作。多設置有關情境,提出相應要解決的問題,使學生在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提高。注重指導學生的學習的方法,培養(yǎng)其自學能力。使教學方法和形式更切合初中生的特征。
綜上所述,只有在教學中充分考慮學生的特征,才能真正地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只有通過教師自身不斷的探索和追求,才能真正地貫穿學生是主體的教學思想,才能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才能在教學中做到事半功倍,才能在真正意義上培養(yǎng)出具有綜合能力的現(xiàn)代化人材。
參考文獻:
[1]《英語新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5年版,第115頁.
[2]顧明遠 ,孟繁華.《國際教育新理念》, 海南出版社 2001年10月第1版,第 27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