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媛媛
摘要:朱自清的散文以獨特的美文藝術(shù)風格,為中國現(xiàn)代散文增添了瑰麗的色彩。在他一篇篇樸實無華的美文中,親情、友情、愛情娓娓道來,伴著作者人性的光輝帶給讀者最深沉的思考和啟發(fā)。
關(guān)鍵詞:朱自清散文人性美
朱自清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散文創(chuàng)作的巨匠,他的散文創(chuàng)作以其獨特的藝術(shù)風格和魅力令無數(shù)讀者為之贊嘆、欽佩。正如他的老朋友楊振聲說:“他的散文,確實給我們開出了一條平坦大道,這條道將永遠領導我的自邇以至遠,自卑以升高?!?/p>
朱自清在日記中也曾寫道:“文學作品之所以吸引人,最大因由卻在感情的濃厚?!奔毤毱纷x朱自清的散文,我們能真切地感受到他深厚情感在作品中的融入,他對人的關(guān)懷,對人性的解讀,無不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
在朱自清諸多的散發(fā)著人性光輝的美文中,我們可以窺見一顆博大的“愛”心:愛父親、愛兒女、愛妻子、愛生命、愛朋友,等等。
一、愛父親
《背影》是朱自清的名篇之一,其中就將父子之情,表述得淋漓盡致?!侗秤啊锋i定了一個特定的離別場景:冬天的月臺,冰冷的鐵道,送別的父親……而當我看到父親為了給我買橘子遠去的背影:
“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襖,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
“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
“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腿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
“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p>
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眼淚,拳拳父愛,在他的筆端汩汩流淌。
在《背影》的結(jié)尾:“在晶瑩的淚光中,又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襖,黑布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作者用這催人淚下的語言,抒發(fā)了自己對父親的濃濃思念。對于我們讀者而言,“背影”是對父子情深的最好詮釋,它將永遠定格在我們心里。
二、愛兒女
《兒女》側(cè)重于兒女情長,文中的朱自清在談到對孩子的愛時,態(tài)度是謙遜的:
“我是個徹頭徹尾自私的人,做丈夫已是勉強,做父親更是不成?!?/p>
“我結(jié)婚那一年,才十九歲。二十一歲,有了阿九;二十三歲,又有了阿萊。那時我正像一匹野馬,那能容忍這些累贅的鞍韉,轡頭,和韁繩?擺脫也知是不行的,但不自覺地時時在擺脫著。現(xiàn)在回想起來,那些日子,真苦了這兩個孩子;真是難以寬宥的種種暴行呢!”
“我曾給圣陶寫信,說孩子們的折磨,實在無法奈何;有時竟覺著還是自殺的好。這雖是氣憤的話,但這樣的心情,確也有過的。后來孩子是多起來了,折磨也折磨久了,少年的鋒棱漸漸地鈍起來了;加以增長的年歲增長了理性的裁制力,我能夠忍耐了——覺得從前真是一個‘不成材的父親,如我給另一個朋友信里所說。”
他以這樣的口吻剖析自己,在平淡樸實的語言里,讀者觸摸到了一位平凡的父親最真實的情感。他對孩子的愛,隨著年齡的增長,由不成熟到成熟再到穩(wěn)重的心路歷程,深深地打動著每一個讀者。作者對自己的深深自責,難道不正是源自對孩子們最深沉的愛意嗎?文章的結(jié)尾便是最好的明證:
“這自然也只能先按照我自己的樣子:‘神而明之,寸乎其人,光輝也罷,倒楣也罷,平凡也罷,讓他們各盡各的力去。我只希望如我所想的,從此好好地做一回父親,便自稱心滿意。——想到那‘狂人‘救救孩子的呼聲,我怎敢不悚然自勉呢?”
三、愛妻子
《給亡婦》是朱自清寫給亡妻武鐘謙的祭文。他采用的是對話的口氣,仿佛妻子就在其對面。文辭間,看不到特別哀傷的氣氛,仿若只是回顧往事,語氣也淡淡的,心情也淡淡的,但是讀來卻讓人深陷其中,沉浸在對亡妻的思念中。
“謙,日子真快,一眨眼你已經(jīng)死了三個年頭了。”
“你的短短的十二年結(jié)婚生活,有十一年耗費在孩子們身上;而你一點不厭倦,有多少力量用多少,一直到自己毀滅為止。”
“你換了金鐲子幫助我的學費,叫我以后還你;但直到你死,我沒有還你。你在我家受了許多氣,又因為我家的緣故受你家里的氣,你都忍著。這全為的是我,我知道。”
“在短短的十二年里,你操的心比人家一輩子還多;謙,你那樣身子怎么經(jīng)得住!你將我的責任一股腦兒擔負了去。壓死了你:我如何對得起你!”
“你常生病,卻總不開口,掙扎著起來;一來怕攪我,二來怕沒人做你那份兒事。”
“我們想告訴你,五個孩子都好,我們一定盡心教養(yǎng)他們,讓他們對得起死了的母親——你!謙,好好兒放心安睡吧,你?!?/p>
文中,朱自清娓娓地追憶著亡妻生前的種種往事,在不動聲色的敘述中流動著凄婉感傷的情意,是作者以切身體驗寫成的緣故吧。于讀者而言,卻正是印證了平淡之中見真情的話。
四、愛生命
《匆匆》中朱自清借著大自然景象的變幻激起感懷:
“在逃去如飛的日子里,在千門萬戶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
“八千多日子已經(jīng)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
“我赤裸裸來到這世界,轉(zhuǎn)眼也將赤裸裸地回去罷?但不能平的,為什么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啊?”
從這樸實的語言中,我們感到了日子無時無刻不在我們的身邊流逝。但是,“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蔽覀?yōu)槭裁催€要留戀過去的痕跡?
細細嚼來,作者隱含在作品里的那種不甘虛擲光陰、力求上進的精神,無時無刻不在提醒讀者思索生命的可貴與人生的價值。這一可貴思想不僅在當時,就是在現(xiàn)在,乃至將來都對我們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五、愛朋友
《(梅花)后記》是朱自清為友人無隅君的詩集《梅花》作的后記,應該算作一篇評論性的散文,但字里行間仍融進了一種對亡友至性至深的感情,令人為之動容。在《梅花》后記中,朱自清先生懷著感傷的心情追憶了與無隅君相聚的場面,以及為了幫助貧困的家庭積蓄些錢財以安葬英年早逝的無隅君,朱先生與友人到處奔波而又四處碰壁的景況,所以當開明書店答應印發(fā)亡友的作品《梅花》集時,作者悲喜交加,感慨萬端,所以作者仿佛按納不住積蓄已久的感情,開篇便點明:
“這一卷詩稿的運氣真壞!我為它碰過好幾回壁,幾乎已經(jīng)絕望?,F(xiàn)在承開明書店主人的好意,答應將它印行,讓我盡了對于亡友的責任,真是感激不盡!”
文中,作者從詩稿的命運轉(zhuǎn)到主人無隅君悲劇性的短暫人生,再到幾年后自己竭盡全力將朋友的書稿印行,但物在人亡的哀傷成了朱先生心中揮之不去的痛:
“賣是賣了,想起無隅的那薄薄的棺木,在南方的潮濕里,在數(shù)年的塵封里,還不知是什么樣子!”
這種強烈的感傷,作者在文中反復強調(diào)著,對友人深深的愧疚,演變成一股濃烈的人間至情,打動著身邊的每一個人。
“古語說,‘一死一生,乃見交情?!?/p>
這句話無疑是對朱自清先生于友人之“愛”的最好詮釋。
朱自清以自己獨特的藝術(shù)追求樹立了“白話散文的典范”,也用自己的真情為讀者構(gòu)筑了他的“愛之國”。在他樸實無華的文字里,我們被他真摯的情感,閃光的人性感動不已。在朱自清先生人格魅力的影響下,我們青年對于人生,有了更全新的認識。并將牢記:用“愛”演繹人生是一種別樣的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