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光華
摘要:德育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工作重點,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能獨立思考、品學兼優(yōu)的新一代學生,德育過程是一個發(fā)展變化的過程,是教育者用社會所要求的品德規(guī)范影響受教育者的過程。
關鍵詞:學校教育;德育
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fā)展,素質教育呼聲此起彼伏,德育教育成了學校教育的工作重點,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能獨立思考、品學兼優(yōu)的新一代學生,德育過程是一個發(fā)展變化的過程,是教育者用社會所要求的品德規(guī)范影響受教育者,啟發(fā)他們自覺接受教育,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過程,德育過程只有做到知、情、意、行的統(tǒng)一才能收到預期的德育效果。
一、關愛學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啟發(fā)和引導學生自覺地接受社會道德行為規(guī)范,改正錯誤的思想觀念,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就是教師和學生之間要真誠相待,用心交流,這樣才能做學生的良師益友,從而有助于教學工作的順利進行?,F(xiàn)代心理學認為“教師曉喻的道理和提出的要求,只有在學生心悅誠服時才能轉化為學生的道德要求,進而產生道德動機推動道德行為?!币虼?,如果學生對教師講的道理不能理解和接受,壓制和強迫不但不能取得預期的教育結果,還會產生負效應。有句名言說得好:“及時正確的贊美,勝過一百次的批評”。贊美能溫暖人的心靈,就像陽光一樣。學生只要有了一點進步,教師都應該給予合理的評價、表揚。學生得到精神上的鼓勵,覺得自己有能力,不比別人差,這時,他的精神狀態(tài)煥然一新,潛能得以驚人的表現(xiàn)。
二、充分運用偉人的典范作用,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構成良好品德的重要因素。歷史人物、民族英雄、革命導師、著名科學家等,對人類的文明發(fā)展做出過巨大貢獻,因此,通過光輝形象教育,使學生受到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熏陶,從而陶冶情操、修養(yǎng)品德,培養(yǎng)學生堅定的政治方向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學生對照典范嚴格要求自己,激勵自己養(yǎng)成積極向上、開拓進取、自信樂觀、百折不撓的良好心理素質。充分運用偉人的典范作用,注意做到以下幾點:1.開展有關偉人的故事會、演講會,通過這些活動,感受偉人的精神世界,領悟偉人的博大胸懷,樹立偉人的光輝形象。2.開展和偉人比童年、比學習、比行動活動,以便時刻注意自己各方面的表現(xiàn),及時矯正自己的不良行為。3.張貼偉人畫像,激勵學生的上進心。
三、把學生放到社會環(huán)境中,讓社會實踐培養(yǎng)學生的品德。無論是道德認識的提高、道德情感的激發(fā)、道德意志的鍛煉,還是道德行為方式的掌握和道德習慣的養(yǎng)成,都離不開各種實踐活動。學生的優(yōu)良品德不僅要在各種實踐活動中形成,也要在不斷豐富和深化的實踐活動中得到完善和提高。同時由于學生活潑好動、精力充沛、積極好學、求知欲和上進心強,而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各種實踐活動恰恰符合他們的興趣愛好,能滿足他們的多種需要。例如:利用春游、升國旗、參觀烈士陵園等,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好人好事教育等,組織演講比賽,鍛煉學生演講能力,進行10分鐘演講,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表述能力,也強化了學生的思想教育,陶冶了學生的情操。
四、教師應注意自己的示范作用。教師的言談舉止、儀態(tài)、為人處事和各方面的表現(xiàn),都是學生模仿的對象,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這就要求教師始終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旺盛的精力和豐富的情感,要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教學工作中去。另外,教師也應有廣泛的興趣愛好,樂觀開朗的性格,在朋友面前真誠友善,在老人面前孝敬有加,愛人面前忠貞不渝,兒女面前盡職盡責。通過教師的思想言行的熏陶,促進學生形成良好品德。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被譽為手持金鑰匙的人,知識和道德的完美結合,教師在開啟學生智慧、陶冶學生情操、凈化學生心靈中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五、創(chuàng)建優(yōu)秀班集體,培養(yǎng)優(yōu)秀干部是學校德育工作的前提。因為健全的班集體不只是教育的對象,而且是教育的主體,他的建立會形成一種巨大的積極力量,一方面以集體主義精神激發(fā)凝聚力、影響力,感染班級的每個學生,形成良好的班風,另一方面又作用于每個學生,促進他們的全面發(fā)展。創(chuàng)建健全的班集體,精心培養(yǎng)班干部是一個班主任的緊迫任務,必須抓好,抓出成效。班主任接新班時必須選拔有組織能力、作風正派、思維敏捷的學生擔任班干部,班主任要鼓勵他們大膽工作,充分發(fā)揮他們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同時也要給他們指導和幫助,當好他們的后盾,使他們在工作中不斷提高自己的素質和工作能力。只有這樣,德育工作才能落到實處。
六、中小學德育工作面臨的問題是教育對象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他們的思想意識、心理品質、價值標準與以往學生相比已大不相同,但德育理論與德育實踐都未能及時地對這一點科學分析、科學對待。依然采用陳舊的教材和落伍的方法,使德育工作更難產生良好的效果。因此,切實落實學校德育工作、走出學校德育工作誤區(qū)將是一項十分復雜而又具體細致的系統(tǒng)工作。除學校常規(guī)教學外,還要通過社會實踐、社會調查、軍民共建、跨學??绲貐^(qū)互助活動等渠道,讓學生進行道德體驗,用貼近生活的理論和實踐,培養(yǎng)學生適應市場經濟所需的政治觀點、道德情操、價值觀念和文明行為,培養(yǎng)學生的進取精神、創(chuàng)造精神、平等競爭思想以及適應社會需求的良好心理素質。向深層次的心理品質教育延伸,向高層次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擴展,將養(yǎng)成教育、個性心理品質教育和理論教育結合起來,讓學生的知、情、意、行同步發(fā)展,成為道德品格完善的新人。
總之,學校要發(fā)揮主渠道作用,堅持育人方向,根據(jù)學生實際來制訂計劃、開展活動。各班級、年級、學校都要積極宣傳新人新貌、好人好事;開設事跡展館,提倡文明禮貌、社會新風尚;強調思想進步。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建設德育基地,配合教學,強化德育效果,學校應建立健全學校、家庭長期聯(lián)系制度。一方面幫助家庭了解學生品德發(fā)展情況,并根據(jù)學校工作重點確立家庭教育任務,互相彌補不足;另一方面根據(jù)家庭教育是互動教育的特點,通過子女成長影響家庭的價值觀,形成學校、社會的教育合力。充分發(fā)揮各渠道優(yōu)勢,學校、家庭、社會相互配合,提高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效果,實現(xiàn)整體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