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桂芬
[摘 要] 文章主要從中國文化課的設置、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改革等方面進行了探討,試圖探求一種更加有效的文化教學模式,以促進語言教學,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與文化素養(yǎng)。
[關鍵詞] 對外漢語教學 文化教學 方法 改革
一、引 言
語言與文化不可分割,要想真正學好一門語言,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必須學習和掌握該語言所承載的文化。在第二語言教學中自覺地涉及文化教學,是從20世紀60、70年代開始的,而對外漢語教學自覺地吸納文化教學,則是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的,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文化教學的重要性、必要性、教學原則及性質等問題,在我國的對外漢語教學界已達成普遍共識。近些年關于中國文化教學方面的研究成果頗豐,但主要集中于語言課中的文化因素教學的研究,對專門的文化知識教學的研究還相對較弱。
對外漢語文化教學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語言課中的文化因素教學,另一方面是專門的文化知識教學。前者一般采用分散式教學方式,學生學到的文化知識是零碎的、不成體系的。到了中高級階段,隨著學生漢語水平的提高,他們必然對這種零散的文化獲得方式產(chǎn)生不滿足感,這時就應該適時地給他們開設專門的文化知識課,集中、系統(tǒng)地向他們傳授中國文化知識。學生可以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了解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這無疑是一種既節(jié)省時間又頗為有效的方式,是學習者今后在漢文化環(huán)境中開展交際并正確對待文化差異的一個重要知識積累。當學習者具備更多的中國文化知識素養(yǎng)時,就會更理解中國人的文化背景、思維方式、交際內容和交際手段,也就能夠更準確地理解和使用漢語,從而進一步提高其跨文化交際能力?;钴S在我國文藝舞臺上的外籍演藝明星大山和史可達就是鮮明的例子,如果不具備較為深厚的中國文化素養(yǎng),他們不會獲得這樣的成功。大連外國語學院漢學院多年來一直在中級低班開設中國文化課,教學周期為一個學期,并在教學大綱中明確規(guī)定,文化課的教學目的是使學生多方面了解中華民族文化的特色,擴大知識面,同時促進其對漢語語言知識的掌握和運用,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然而,大連外國語學院漢學院的文化教學效果很不理想,課程設置流于形式,沒有真正達到文化教學的目的。
有鑒于此,2008年1月,我們申報了校級教改立項課題《外國留學生中國文化教學方法改革研究》并獲準通過。2008年7月,我們在開設中國文化課的所有中級低班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以全面了解和掌握學生在中國文化方面的學習狀況和需求。
二、問卷調查及分析
本次調查共收回有效問卷83份,以下是對調查問卷的相關統(tǒng)計與分析。
第一個問題是“你對中國文化感興趣嗎?”對此,有47人表示感興趣或非常感興趣,31人認為一般,5人不感興趣。
第二個問題是“你希望通過哪種途徑了解中國文化?”對此,有33人希望通過文化課或文化專題課了解中國文化,還有很多人希望通過跟中國人聊天、旅游,參加相關文化活動等方式了解中國文化。這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對中國文化的需求和學習熱情。
第三個問題是“你希望了解哪方面的中國文化知識?”在各種答案中,排在第一位的是民俗文化,其次是歷史及名勝古跡等。
第四個問題是“你認為中國文化課難嗎?”對此,有43人覺得難或非常難,37人覺得還可以,只有3人覺得不難。
第五個問題是接續(xù)上一問題的,即“如果難,主要原因是什么?”對此,共有64人認為生詞難、內容深是文化課難的主要原因。這說明文化課的難度超出了學生的語言水平。
第六個問題是“你認為應該在以下哪個層次的班級開設文化課?”對此,有60人認為文化課應在中級高班或高級班開設。
第七個問題是“你喜歡目前文化課的授課方式嗎?”對此,只有20人表示喜歡。
通過對調查問卷的統(tǒng)計與分析,可以清楚地發(fā)現(xiàn),大連外國語學院漢學院的文化課設置及教學尚存在很多問題。首先,受其漢語言水平的限制,學生對中國文化課內容的理解與接受存在一定的障礙,我們必須考慮學生漢語水平,選擇合適層次的班級開設中國文化課。其次,文化課應該以選修課而不是必修課的形式開設。經(jīng)統(tǒng)計,有將近一半的學生對中國文化不感興趣或不太感興趣,如果以必修課的形式開展文化教學,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再次,中國文化包羅萬象,浩如煙海,應從中選擇適當?shù)奈幕R切入點,滿足學生的需求。最后,大連外國語學院漢學院的文化課一直采用單一的傳統(tǒng)教學方式,已無法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熱情。
三、文化課程調整與改革
在對調查問卷進行統(tǒng)計與分析的基礎上,從2008年9月開始,在大連外國語學院及漢學院領導的大力支持下,我們對大連外國語學院漢學院的文化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進行了調整和改革。
1. 調整文化課程的設置
中級低班的絕大多數(shù)學生只學過一年漢語,漢語水平相對較低,在中級低班開設文化課,授課難度顯然超出了學生的語言水平。因此,我們決定取消中級低班的文化必修課,面向中級高班和高級班開設專題講座形式的文化選修課,系統(tǒng)地傳授中國文化知識,使學生對中國文化有一個較為完整的認識,教學周期為一學年。在這種新的文化課程設置中,因為教學對象已具備較高的漢語水平,而且對中國文化非常感興趣,教學效果自然會有所提高。
2. 精選文化教學內容,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意識
在一門課程中對中國文化進行面面俱到的介紹是不可行的,因此我們對原有的文化課教學內容做了調整,以真正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滿足學生需要。
民俗文化是影響跨文化交際的重要因素?!抖Y記·曲禮上》說,“入境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特定的民俗文化營造出特殊的生活氛圍,它是一個民族和地區(qū)文化傳統(tǒng)、價值觀念及生活方式的集中體現(xiàn),流行于人們日常生活行為、慣制、觀念、器物中,要真正了解和掌握一個民族的語言,是不能脫離其民俗文化背景的。因此,文化教學的內容應以民俗文化為主線,同時重點介紹中華民族幾千年積淀下來的精粹,如名勝古跡、四大發(fā)明、神話傳說、京劇等,另外兼及中國哲學思想、滲透在中國人生活中各個方面的觀念文化等??傊?,要選取有價值的文化點及其蘊涵的文化意義和價值觀念作為授課內容,使學生真正了解和掌握中國文化的精華和根基,提高文化素養(yǎng),順利進行跨文化交際。
3. 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提高文化教學的效果
之前,大連外國語學院漢學院在文化課中采用了以教師、課本為中心的傳統(tǒng)教學手段,教學效果非常不好,沒有真正激發(fā)學生對文化課的興趣,學生對文化知識的理解度和吸收率很低。因而,必須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以提高文化教學的效果。
(1)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果
興趣是人的一種個性心理特征,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動力,是在一定情感體驗影響下產(chǎn)生的一種積極探究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意識傾向。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主要體現(xiàn)在教材、講義、教師的講述中,沒有在符號中的文化與現(xiàn)實中的文化之間建立起真正的聯(lián)系,容易使文化學習變成單純記憶書本上的知識。多媒體教學手段在文化教學方面則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其技術的成熟與完善為中國文化教學手段的豐富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在文化教學中引入多媒體教學手段后,教學內容轉換成可視的文字、完美的圖像和聲音,展現(xiàn)了真實的文化語境,給課堂增添了一份活力和靈氣。這種教學方法具有極強的表現(xiàn)力,彌補了文字、口頭表達形象性不足的缺陷,充分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文化的濃厚興趣,同時又能夠有效地調節(jié)課堂氣氛,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中國文化的特點,實現(xiàn)了教學效果的最優(yōu)化,因此很受學生的歡迎。
我們使用的多媒體課件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現(xiàn)有的多媒體教學軟件,如北京語言大學電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文化百題》教學光盤,《中國名勝古跡》及《婚俗大觀》等光盤,這些光盤內容豐富,使學習者能夠接觸真實文化語境,了解社會文化現(xiàn)象,提高跨文化交際意識;另一種是教師自己制作的多媒體課件,他們把廣泛收集到的各種多媒體素材進行篩選和重組,制作成畫面精美、內容豐富的教學課件,以滿足文化教學要求。
(2)采用體驗式教學法,進行文化實踐活動
根據(jù)情境認知理論,為使學生能在真實情境中學習,達到思想共鳴,使他們自然而然地接受主題教育,建構知識,我們在文化教學中采用了體驗式教學法。這是一種基于現(xiàn)代教育思想和教學理論的教學方式,來源于體驗式學習理論,體現(xiàn)了建構主義教學思想。體驗式學習理論由美國組織行為學教授大衛(wèi)·庫伯(David Kolb)于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這種“以學生為中心”、“以活動性教學為特征”的教學理論,強調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參與教學。教師的作用不再只是單向地傳遞知識,而是為學習者提供豐富的實踐情境,幫助和指導他們建構自己的經(jīng)驗,激勵他們主動參與、主動實踐、主動思考、主動探索。教學內容也更富有知識性、趣味性。總之,這種教學方法突出體現(xiàn)了人本主義色彩。在文化教學過程中,可以結合體驗式教學法進行教學。如講茶文化時,我們帶學生到茶館,一邊品茗一邊講解;講中國瓷器時,帶學生去陶瓷廠或陶瓷專賣店,一邊參觀一邊授課。這樣就使學生身臨其境地去感受教師講解的文化知識,用更直接的方式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使文化知識更自然地融入學生的知識體系,提高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知程度。
(3)引入案例教學,進行多元文化互動
文化教學不是只教學生記憶一些文化事實,而是要培養(yǎng)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學生面對完全不同于自己母語文化的異質文化時,僅憑教師講解,理解起來難度較大,因此我們嘗試引入案例教學法,將提高語言技能與文化學習融合起來。
案例教學法是指根據(jù)學習目的,針對教學內容,選擇恰當?shù)陌咐M織學生對案例進行分析和討論的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策略。例如在學習中餐用餐禮儀時,教師可先讓學生觀看一段中國人用餐的錄像,由學生提出問題,教師據(jù)此列出一些相應的問題,誘導學生找出中外文化差異;然后,組織學生分組討論、發(fā)言;最后由教師歸納出中國餐桌禮儀及其折射的民族特性,借此加深學生對中國飲食文化的認識。在這種教學法中,學生會積極主動地獲取這些文化信息并將其內化,以用于跨文化交際實踐。
案例教學法創(chuàng)建了一種開放式教學環(huán)境,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采取教師講解和學生研討相結合的形式,其中教師只是一個引導者,學生才是課堂的中心。教師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并對其他同學的觀點發(fā)表意見,從而實現(xiàn)多元文化互動。針對目的語國家文化現(xiàn)象的討論必然會激發(fā)學生用目的語交流的熱情,他們的語言能力、語用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在實際交流中得以提高,學生的文化知識也逐漸內化。
(4)實施任務型教學法,促進語言與文化習得
任務型教學法就是讓學生充分運用自己所學的語言知識、語言技巧去完成某項任務。隨著任務型教學理論的發(fā)展和不斷完善,任務型教學法已廣泛應用于對外漢語教學的口語、聽力、閱讀等方面。
在文化教學中也可采用任務型教學法,讓學生運用已有的語言與文化知識完成相關任務,真正理解所認知的目的語文化,提高跨文化意識。其中,教師是任務的設計者和組織者,負責任務目標的制訂、學生分組及對學生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評估和總結。教師可根據(jù)教授的文化內容設計不同的任務。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位成員都積極收集資料,在課堂外通過網(wǎng)絡、電視、報刊雜志,或直接與中國人交流,獲取有關的知識,精選后進行整理,有條件的話可以制作成幻燈片、錄像或課件,最后在課堂上演示匯報,再由教師進行總結。任務型教學法鼓勵學生在探求、討論中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學會自主學習。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語言技能、認知能力及跨文化交際能力都得到了提高,這勢必極大地促進學生文化的習得。當然,為確保任務型教學法在文化教學中的有效實施,這一教學法對教師的組織能力、責任心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總之,在對外漢語文化教學實踐中,我們主要運用了多媒體教學手段,并使其與傳統(tǒng)教學法、體驗教學法、案例教學法、任務教學法相輔相成,頗受學生歡迎。
四、結 語
我們從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三方面對大連外國語學院漢學院文化課進行了改革,經(jīng)過兩個學期的教學實踐,效果突出。這也體現(xiàn)在以下的調查問卷中。本學期共有25人選修中國文化課,出勤率達到100%。我們共發(fā)放問卷25份,收回有效試卷25份。其中,100%的學生對中國文化非常感興趣,85%的學生認為收獲很大,而對目前授課方式的滿意率則高達100%。此外,學生還建議我們繼續(xù)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增加實踐教學和學生參與機會,以加深他們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吸收,提高漢語水平與跨文化交際能力,完善知識結構。學生的需求與我們的改革目標是一致的,學生的鼓勵也給了我們繼續(xù)改革的動力。
今后,我們將進一步深化對外漢語文化教學改革,探求更加有效的文化教學模式,體現(xiàn)語言與文化相結合的特點,使學生了解中國文化中最本質的特點,提高他們對目的語國家文化敏銳的感悟力以及正確處理文化差異的能力,從而培養(yǎng)出既精通漢語,又具備較強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文化素養(yǎng)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大連外國語學院漢學院.教學計劃與教學大綱,1998.5.
[2] 張占一.試議交際文化和知識文化[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0(3).
[3] 韓鑒堂.談對外知識文化教學[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1993(1).
[4] 張瑩.對外漢語中的文化教學模式比較和策略分析[J].合肥工業(yè)大學學報,2004(10).
[5] 李冬梅.對外漢語教學與中國文化傳播[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2007,8(3).
[6] 程書秋.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研究述評[J].繼續(xù)教育研究,2008(3).
[7] 常峻.民俗文化與對外漢語教學[J].上海大學學報,2002(1).
(作者單位:大連外國語學院漢學院)
責任編輯 陳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