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廚師在烹飪大賽中用一盤炒萵苣奪得了特等獎。評委點評時說:只有這盤萵苣讓我們嘗到了萵苣的清香,其他的只有濃濃的佐料味,反而掩蓋了主料原有的香味。這可謂道出了烹飪的本質,也讓人想起學校德育。當前的學校德育充斥著太多功利,拌雜著太多佐料,因而大大地“走味”了。為此,金家漕小學在杜絕德育功利性和形式化,提高德育有效性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索。
創(chuàng)設良好德育氛圍
蘇霍姆林斯基強調說:“道德教育是從兒童有意識的生活剛剛一開始就進行的,也就是說,早在他們還理解不了共產(chǎn)主義理想是人類道德文明的頂峰這一真理之前,就開始進行了?!钡拇_,孩子并不是一張白紙,他有基本的道德觀。教育者所要做的不是去除他的所有道德體驗加以新的覆蓋,而是要激勵喚醒,引導轉化?;谶@種思考,學校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和措施,創(chuàng)設校園的德育氛圍。
“陽光少年”評比讓榜樣現(xiàn)出來。學校力圖把“陽光少年”做成一個品牌,一年評選一次。引導班主任把評比作為一件大事,讓每個孩子都參與班級陽光少年的評比,學會過民主生活。評選不過分關注結果,而更強調過程。榜樣的作用是無窮的,身邊的榜樣更是如此。在這些榜樣中挑選一些突出的孩子,把其事跡做成展板放置在學校走廊,既是肯定、激勵先進,更是給其他孩子比照的鏡子,喚醒他們的美德,引導他們的成長。
名言、漫畫讓每一面墻壁會說話。學校每年均舉行讀書節(jié)、科藝節(jié)、英語節(jié)活動?;顒又校嘀魅螏ьI孩子們在墻壁上寫上名言警句或畫上喜歡的圖案,為節(jié)日創(chuàng)設氛圍,這種氛圍健康文明、催人向上,為孩子們所喜歡。下課時,總能看到孩子們饒有興致地觀賞自己的“杰作”或其他班級的作品,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暗示和感染。
童話社讓孩子有個快樂的家園。個性化作文是學校教學特色。利用相關課題開展的契機,學校把一批對作文興趣濃厚的孩子組織起來,成立了童話社,并在校園網(wǎng)上開設相關論壇,鼓勵孩子們發(fā)貼、跟貼評論。孩子們踴躍參與,貼出得意之作,提出修改意見,互傳讀書心得,評選班級之星。這一活動少了大人的直接管理與參與,讓德育回歸生活,育人于無痕。
班牌設計讓孩子體驗什么是集體。班級文化建設不但能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與實踐興趣,更能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品德,塑造積極向上的班級精神。班牌設計是班級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F(xiàn)在學校每個班級門口墻上都有一塊小小的班牌。每學年新班級組建起來后,他們都會首先考慮如何利用廢舊材料設計班牌。在班主任的引導下,孩子們設計出來的班牌體現(xiàn)著他們的思考:一群小螞蟻背著食物,這個命名為“螞蟻中隊”的班級倡導“團結就是力量”;一朵朵盛開的向日葵則象征著健康快樂茁壯成長……當一個個鮮活的班牌出現(xiàn)在各班門口時,孩子們的心中就自然樹立起一根高大的精神支柱,激發(fā)起強烈的集體榮譽感和歸屬感。
關注孩子真實生活世界
無須諱言,現(xiàn)在的德育離現(xiàn)實生活甚遠,我們總是猜測著孩子們的世界,而沒有蹲下來去真正認真地關注他們。這樣做的后果是我們做了很多,但最終能真正喚醒學生內心情感的卻很少。
從孩子們的心理需求出發(fā)。來自孩子的心理需求是最好的德育資源,因此組織活動時,最好都能問一問:“這是孩子所喜歡的嗎?”在一次環(huán)保征文中,很多孩子流露出希望了解植物是如何生長的。平時也發(fā)現(xiàn),總有很多孩子好奇地望著學校外的農(nóng)田和菜地。為此,學校大隊部聘請校工師傅為輔導員,在校園內種植?;ㄏ蛉湛?,成立護綠小隊,讓每個孩子參與育苗,移栽,護理,收獲。這一活動圍繞向日葵生長周期設定,整個過程大概要持續(xù)一個學期。整個活動不僅讓孩子們感受到了泥土的芬芳,還衍生出很多意想不到的德育話題,比如生命、互助、愛心等等。
利用好自然的德育細節(jié)。教育過程中,說教是需要的,但一味地正面灌輸與機械訓練,過多地以他律代替自律,往往會造就孩子們的“雙重性格”。一個好的教師,不但要會做思想教育工作,更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響感染孩子,育人于無痕。為此,教師們要放下師道尊嚴,多“彎腰”?!耙獙W生做的事,教師躬親共做;要學生守的規(guī)矩,教師躬親共守?!边@些都不是專門的德育活動,但卻是最真實的德育細節(jié)與契機。往往就是這些細節(jié),最容易打動孩子們的內心:“老師都這樣做,我為什么不能呢?”
活動與孩子的生活關聯(lián)。德育與孩子的生活息息相關,不可分離,脫離孩子生活實際的活動是占據(jù)不了孩子內心的。在學校每年例行的愛心義賣活動這一天,每個孩子都從家里帶來自己的玩具和圖書,在學校的中心花壇設攤擺賣。這不僅讓孩子獲得了體驗,也為學校積攢了愛心基金,每年“六一”用于對貧困孩子的資助。在全國上下都在關心四川地震的時候,有的孩子第一時間主動向紅十字會捐出自己的零用錢。隨后學校組織開展了“災難無情人有情,讓我們共鑄愛的長城”系列活動,并組織“從災難中你看到了什么”主題隊會,對本校受災學生進行資助。學校還提出了各班每天布置一項德育作業(yè)的倡議,引導孩子們通過自己的眼睛去觀察、感悟。
從道德習慣養(yǎng)成開始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育是什么?簡單方面說,就須一句話,就是要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焙昧晳T的養(yǎng)成須從小開始,因此一年級第一學期非常關鍵。為了更好地讓新生適應學校生活,養(yǎng)成良好的言行習慣,學校特地制定了新生的行為規(guī)范階梯式訓練內容。如開學第一天:(1)熟悉校園:知道在哪里洗碗,去哪里上廁所。(2)日常生活禮儀教育:如何排隊盛菜、盛飯,如何文明上廁所,文明吃飯、洗飯勺。開學第一周:(1)強化以上兩點。(2)上學不遲到、不早退。(3)集會時不講話,認真聽講。(4)在沒有老師指導的情況下,不到草坪地去玩?!恢钡降谑埽加性敿氈笇Х桨?。
由于每一周都進行基本的道德習慣訓練,一學期下來,一年級新生的良好素質就基本從生活小事中養(yǎng)成了。另外學校還會根據(jù)上周的道德薄弱點,提出周訓練重點,如不買無證攤點食品,愛護綠地,行好隊禮等等,這樣從寫好字,走好路,說好話,行好禮開始,一天一小步,一周一大步,讓德育具有了可持續(xù)的發(fā)展力。
總之,德育不要復雜的形式與功利的誤導,不走味的德育,才是最有味的德育。
(供稿:徐琴娜)
責任編輯余志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