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娟
摘 要:同義連用是古代漢語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特殊的語言現(xiàn)象,早已引起人們的注意,為古代訓詁學家、古文學家所矚目。對于同義連用現(xiàn)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清代及以前和20世紀80年代以后這兩個時期。從語言學角度對其進行研究,起始于20世紀80年代,發(fā)展至今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研究領域不斷拓展,研究材料日益豐富,研究隊伍也不斷壯大。
關鍵詞:漢語;同義連用;研究綜述
中圖分類號:H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751(2009)04—0244—03
同義連用是古代漢語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特殊的語言現(xiàn)象,在先秦彝銘和典籍中就有使用,周秦兩漢文獻中已經(jīng)大量存在。同義連用現(xiàn)象早已引起人們的注意,為古代訓詁學家、古文學家所矚目。新時期以來,對于同義連用現(xiàn)象的研究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研究領域不斷拓展,研究材料日益豐富,研究隊伍也不斷壯大。對于同義連用現(xiàn)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時期。
一、清代及以前——語文學時期的同義連用研究
西漢毛亨給《詩經(jīng)?揚之水》中“慨其嘆矣,遇人之艱難矣”一句作傳時就說過:“艱,亦難也?!睍x代杜預給《左傳?成公十三年》“芟夷我農(nóng)功,虔劉我邊陲”作注時也指出:“虔劉,皆殺也?!钡搅颂拼?孔穎達在《五經(jīng)正義》中進一步提到了這個問題:“劉,殺,《釋詁》文;《方言》云:‘虔,殺也。重言殺者,亦圓文耳。”他對《詩經(jīng)?豳風?七月》序中“致王業(yè)之艱難也”一句解釋說:“艱,亦難也,但古人之語字重耳。”又《尚書?無逸》:“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笨追f達正義曰:“遑亦暇也,重言之者,古人自有復語,猶云艱難也?!薄蹲髠?桓公六年》:“謂其畜之碩大蕃滋也。”孔穎達正義曰:“碩大、蕃滋,皆復語也?!痹谶@里,孔穎達所說之“復語”、“連言”、“字重”、“重言”指的都是同義連用。朱誠認為,“孔穎達謂‘虔劉為‘重言,蓋最早為同義連用命名者”①。顏師古在給《漢書》作注時,也注意到了其中的同義連用現(xiàn)象。
到了清代,訓詁學家、古文學家的著述中對同義連用有了更多的涉及和論述。顧炎武《日知錄》卷二十四列“重言”一條,說:“古經(jīng)亦有重言之者。”王念孫在《讀書雜志?漢書》中指出:“凡連語之字,皆上下同義,不可分訓,說者望文生義,往往穿鑿而失其本指?!彼诜治隽诉h姚、何遽、夷易、庶幾等同義連用的用例之后說:“凡若此者,皆取同義之字。而強為區(qū)別,求之愈深,失之愈遠,所謂大道以多歧亡羊者也?!?/p>
王引之在其《經(jīng)義述聞》中則稱這種現(xiàn)象為“平列二字上下同義”或“連言”,認為:“古人訓詁,不避重復,往往有平列二字上下同義者。解者分為二義,反失其指?!彼凇督?jīng)傳釋詞》卷七“若”字條中,從反面舉出誤解《周易》中“我馬玄黃”的例子,說:“連言之則曰‘若此或‘此若?!彼粌H指出了同義連用的結構特點是上下同義的并列關系,同時指出其在語序上是可以顛倒的,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同素異序”。
俞樾在《古書疑義舉例》“語詞復用例”和“兩字一義而誤解例”中分別指出了古代典籍中助語詞復用和實詞型同義復用的現(xiàn)象,說:“古書中兩字一義者,往往有之?!彼赋隽送x連用現(xiàn)象存在的普遍性。
以上是古代訓詁學家對同義連用現(xiàn)象的代表性看法。
這個時期的研究,雖然注意到了同義連用現(xiàn)象,提出了一些很有價值的看法,如語詞復用、兩字一義、不可分訓等,并作了一些闡釋,但這種研究多是無意識的、非自覺的研究。從其出發(fā)點來說,多是出于注解經(jīng)傳的實用目的;從其研究方法和研究過程來看,大多也只是舉例性的研究,比較零散,不成系統(tǒng),還不能算作嚴格意義上的語言學研究。但他們都肯定了同義連用現(xiàn)象的客觀存在,強調了兩詞不可分訓,指出了同義連用在修辭上的作用。同時,他們利用同義連用這一規(guī)律研究古代文獻,解決了不少實際問題。這對詞義的正確訓詁,對古籍字詞的正確理解,對訓詁學和語言學的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20世紀80年代初至今——語言學時期的同義連用研究
20世紀初期一直到“文革”結束,對同義連用的研究基本上處于一種停滯狀態(tài),除劉師培外②,鮮有研究者出現(xiàn),我們姑且稱之為同義連用研究的沉寂期。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學者們對同義連用現(xiàn)象有了更多的關注和研究,取得了不菲的成績。這一時期可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20世紀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
已故著名語言學家郭在貽堪稱理論研究和實踐方面的承前啟后者。他認為:“(同義字復用)有二字復用者,亦有三字復用者。二字復用者最多見,此所謂同義復詞,是古漢語中一種普遍而特別重要的修辭現(xiàn)象。”③
張世祿最早對同義連用產(chǎn)生的原因進行探討。他認為“同義為訓”與“同義并行復合詞”的產(chǎn)生密切相關,訓詁上訓釋詞和被訓釋詞之間的同義關系是構成許多同義并行復合詞或同義聯(lián)合結構產(chǎn)生的原因之一④。黎輝亮討論了同義連文的組成、種類以及它們的訓釋和作用,指出同義連文在單用時意義各有差異,但當它們并列在一起成為一個并列結構之后,無論是表達的意義還是語法作用都相當于一個詞或詞組,只能作為一個整體來理解,不可分開⑤。徐流探討了雙音節(jié)同義復詞的來源、判定、語義構合及其作用影響⑥。朱誠對同義連用的成因、構成特點、功用等進行了探索,提出了對待同義連用現(xiàn)象的態(tài)度:“不必在究竟是詞還是詞組以及其他什么的問題上糾纏不休,而把它視為一種特殊的同義組合,并把注意力主要放在現(xiàn)代尚未成詞或者現(xiàn)代成詞以后意義與古有別的同義連用上?!雹哌@對我們研究同義連用極具啟發(fā)性和指導性。今天看來,這也是一條很符合當前實際的研究思路。此外,陳偉武對古漢語指代詞同義連文的成因和性質進行了探討⑧。呂云生從“量”和“質”兩個方面考察了同義復合詞語素間的意義關系⑨,把研究朝著細化的方面推進了一大步。龔西征從五個方面論述了同義連文對訓釋詞義、破讀假借、標點古書、??惫偶蜐h語詞匯史研究方面的利用價值⑩。吳鴻逵第一次明確地從詞類和音節(jié)兩個方面對同義復詞進行了分類(11)。王海棻認為同義連用現(xiàn)象在語義上猶如疊床架屋,因此稱之為“語言的疊架現(xiàn)象”,認為同義疊架是單音詞雙音化的方式之一(12)。 綜觀這一時期的研究,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同義連用的研究已經(jīng)進入了新的階段,研究成果雖然還不是很多,但研究領域廣泛,人們開始對同義連用這一特殊的語言現(xiàn)象進行理論上的探討,對其來源、成因、作用、類型、特點、研究價值、研究意義等進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存在的不足是:第一,研究還很薄弱,研究隊伍很小,與同義連用在語言中的客觀大量存在不成比例。第二,研究尚不夠深入,認識不統(tǒng)一,單從名稱的使用就可看出,“同義復詞”、“同義并行復合詞”、“同義連用”、“同義復合詞”、“同義連文”等不同說法,反映了對這一現(xiàn)象的不同認識和分歧。第三,這一時期的研究均是將同義連用這一現(xiàn)象置于整個古代漢語的大背景中進行的,研究粗疏化,尚沒有斷代意識。第四,研究語料單一,多集中于上古,很少涉及中古以下。
第二階段:20世紀90年代中期至今
這一階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
1.理論探討。這方面的研究以丁喜霞為代表,其博士論文《中古常用并列雙音詞的成詞和演變研究》以中古時期成詞的常用并列雙音詞為主要研究對象,探討了常用雙音詞的成詞途徑、演變機制和規(guī)律(13),是目前在同義并列雙音詞的理論探討方面最為得力之作。郭春環(huán)認為,“同義連用現(xiàn)象的最后歸屬——同義復合詞”,“同義復合詞在意義上的獨立性和最小性都是很難抹煞的,因而我們從它在具體運用中的詞義的角度把它歸結為詞”(14)。包克菲、王浩然等人對同義連用的性質也進行了一些探討。
2.專書研究。專書同義連用的研究在該時期呈現(xiàn)出一種繁榮興盛的局面。羅正堅是較早進行專書專類同義連用研究的學者,他探討了三個字以上同義連用的類型及其產(chǎn)生的原因(15)。王其和從共時的角度,對《史記》中同義連用的性質、類型、特點、產(chǎn)生原因、作用和意義等幾個方面進行了研究(16)。王建莉探討了《爾雅》中同義復合詞的詞義和語素義的關系,總結了單音同義詞向同義復合詞轉化的一些規(guī)律(17)。江傲霜從《左傳》中構成同義復詞的兩個語言單位的語義入手,對同義復詞的特點進行分析(18)。其他如魏達純、夏南強、楊雅麗、時永樂、孫小超、甘斐哲、李小平、解芳、毛遠明、戚俊麗、宋積良等人對《顏氏家訓》、《史記》、《漢書》、《墨子》、《論衡》、《左傳》、《世說新語》、《宋書》、《國語》等專書的同義連用現(xiàn)象進行了研究。
3.專類研究。這主要有詞性分類和音節(jié)分類兩種。詞性分類方面,武振玉以魏晉六朝時期的漢譯佛經(jīng)為例,對同義連用總括范圍副詞做了詳盡分析,并將其與東漢譯經(jīng)和同時期的中土文獻進行對比,闡明了魏晉六朝時期同義連用總括范圍副詞的特點(19)。張志達不僅從形式、時代方面考察了“皆”類詞的同義連用(20),而且從形式、詞序方面對假設義類詞同義連用詞語進行了分析(21)。朱文豪對《說苑》中兩類心理動詞同義連用現(xiàn)象進行了考察(22)。在專類同義連用研究中,董志翹的《漢譯佛典中的“形容詞同義復疊修飾”》(23)一文尤其值得注意。該文以漢譯佛經(jīng)中出現(xiàn)的在名詞前疊用的、對名詞起修飾作用的兩個或三個同義的單音形容詞這種特殊的表達方式入手,探討了這種表達方式的主要特點及形成原因,為我們研究同義連用現(xiàn)象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
音節(jié)分類方面,徐流認為從先秦文獻開始就出現(xiàn)的同義并列復用多音節(jié),其詞義的組合與結構都比雙音節(jié)同義并列復用復雜得多,其識別與訓解也最容易出問題,這種現(xiàn)象是受雙音節(jié)同義復用的影響而產(chǎn)生的,有其心理基礎和語言條件。他認為,多音節(jié)同義并列復用對于今人正確訓釋古籍詞義已是一個不小的障礙,因此其研究的實踐意義更為突出,也更具價值(24)。夏雨晴對《太平經(jīng)》中的三音節(jié)同義并列復用現(xiàn)象進行了介紹和說明,對其特點及產(chǎn)生的原因進行了分析,第一次提出了這種現(xiàn)象與所處的時代背景的關系,認為“多音節(jié)同義并列復用現(xiàn)象在漢魏時期出現(xiàn)頻繁也與其所處時代背景有關,當時采用鋪陳寫作手法羅列文字的辭賦盛行,人們行文難免受之影響”(25)。
4.斷代研究。李小梅第一次對同義連用現(xiàn)象進行斷代研究(26)。相銀歌第一次全面地對先秦同義連用現(xiàn)象進行斷代研究(27)。他以先秦有代表性的10部重要典籍《尚書》、《詩經(jīng)》、《孫子兵法》等為研究對象,從歷時和共時兩個方面對先秦同義連用的狀貌作了描述,分析了先秦同義連用的特點,并對先秦同義連用出現(xiàn)的原因和條件進行了探討。他認為,先秦同義連用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有其產(chǎn)生的物質、文化、思維和心理基礎,其產(chǎn)生也是漢語詞匯復音化趨勢和古人訓解詞義方式推動的結果。還有學者從類型、成因、特點、作用、研究價值等方面對同義連用進行較深入和較全面的研究,這標志著對同義連用的研究已經(jīng)進入了新的階段,同時也為我們進一步研究同義連用提供了可供參考借鑒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同義連用的研究也由此進入了一個繁榮階段。這說明,作為一種特殊而普遍存在的詞匯現(xiàn)象,同義連用已經(jīng)引起了人們的重視,人們已經(jīng)認識到了其在漢語發(fā)展史上的巨大價值。這一階段的研究表現(xiàn)出以下特點:第一,研究開始細化,專書同義連用現(xiàn)象的研究明顯增多,同時也開始有意識地進行專類同義連用現(xiàn)象的研究。第二,對同義連用現(xiàn)象的理論探討也開始深化,開始對其構成模式、形成機制、產(chǎn)生原因等進行探討。第三,研究范圍不再局限于上古文獻,開始涉足中古文獻;不再局限于中土文獻,開始涉足佛經(jīng)、佛典等。第四,有了斷代的研究成果出現(xiàn)。這一階段的研究還存在一些不足:第一,重視上古同義連用研究,對中古和近代同義連用尤其是近代同義連用現(xiàn)象關注不夠。第二,重視專書專類同義連用現(xiàn)象的研究,對斷代同義連用現(xiàn)象的共性關注不夠。第三,重視共時研究,忽視同義連用的歷時演變研究。
同義連用這種特殊的語言現(xiàn)象從上古開始即廣泛存在于漢語言當中,弄清同義連用在不同歷史時期的面貌,認識其在漢語雙音化過程中的作用,對于漢語史的研究有著不可低估的意義。筆者認為,對同義連用的研究,今后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第一,繼續(xù)加強對不同時期的專書研究,尤其是對中古、近代專書研究。第二,深化專類研究,弄清楚每一類同義連用現(xiàn)象的發(fā)展過程和演變。這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首先,對傳承至現(xiàn)代漢語中的同義連用,要弄清其成詞時間、意義演變等;其次,對在某個時期出現(xiàn)甚至廣泛使用后來又消失的同義連用,要弄清其消失時間、原因等。第三,加強斷代研究,弄清同時期同義連用的共性以及不同時期的異同點。第四,加強理論研究和理論體系建設。
注釋
①朱誠:《同義連用淺論》,《古漢語研究》1990年第4期。
②劉師培在《古書疑義舉例補》中列有“兩字并列為表象之詞而后人望文生訓之例”,指出了《詩經(jīng)》、《大戴禮記》、《荀子》等典籍中被后人誤解的“兩字并列為表象之詞”的用例。此外,劉氏還在《左盦集》卷八的“古語復詞考”和《左盦外集》卷十三的“文例釋要”兩條中對同義連用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發(fā)展、作用等方面做了較為詳細的說明。
③郭在貽:《訓詁學》,中華書局,2005年,第13頁。
④張世祿:《“同義為訓”與“同義并行復合詞”的產(chǎn)生》,《揚州師范學院學報》1981年第3期。
⑤黎輝亮:《談古代漢語的同義連文》,《海南大學學報》1984年第1期。
⑥徐流:《論同義復詞》,《古漢語研究》1990年第4期。
⑦朱誠:《同義連用淺論》,《古漢語研究》1990年第4期。
⑧陳偉武:《古漢語指代詞同義連文說略》,《中山大學學報》1989年第3期。
⑨呂云生:《同義復合詞的語素分析》,《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7年第5期。
⑩龔西征:《略論同義連文在古漢語研究中的利用價值》,《湖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0年第2期。
(11)吳鴻逵:《論同義復詞的類型及其作用》,《徐州師范學院學報》1991年第1期。
(12)王海棻:《六朝以后漢語疊架現(xiàn)象舉例》,《中國語文》1991年第5期。
(13)丁喜霞:《中古常用并列雙音詞的成詞和演變研究》,浙江大學博士論文,2004年。
(14)郭春環(huán):《〈爾雅〉與同義復合詞研究》,《古漢語研究》2000年第4期。
(15)羅正堅:《〈史記〉中的同義詞語連用》,《安徽大學學報》1994年第1期。
(16)王其和:《〈史記〉同義連用研究》,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2年。
(17)王建莉:《〈爾雅〉在同義復合詞研究中的利用價值》,《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2004年第2期。
(18)江傲霜:《〈左傳〉同義復詞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6年第1期。
(19)武振玉:《魏晉六朝漢譯佛經(jīng)中的同義連用總括范圍副詞初論》,《吉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4期。
(20)張志達:《“皆”類詞同義連用舉隅》,《古漢語研究》1992年第4期。
(21)張志達:《假設義類詞同義連用舉隅》,《古漢語研究》1993年第2期。
(22)朱文豪:《〈說苑〉心理動詞同義連用現(xiàn)象考察》,《雞西大學學報》2008年第3期。
(23)董志翹:《漢譯佛典中的“形容詞同義復疊修飾”》,《語文研究》2007年第4期。
(24)徐流:《論多音節(jié)同義并列復用》,《古漢語研究》1996年第3期。
(25)夏雨晴:《〈太平經(jīng)〉中的三音節(jié)同義并列復用現(xiàn)象研究》,《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第9期。
(26)李小梅:《上古漢語中的同義詞語連用》,《學術論壇》1994年第6期。
(27)相銀歌:《先秦同義連用現(xiàn)象研究》,四川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責任編輯:綠 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