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燁
【摘 要】 課程改革以來,《歷史和社會》教材中的“閱讀卡”短小精悍,融知識性、科學性、趣味性和教育性于一體,內容豐富、涉及面廣,是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好教材。在教學過程中把“閱讀卡”內在的教育教學功能充分發(fā)揮出來,以提高教學質量,發(fā)展和提高學生各方面能力和綜合素質。
【關鍵詞】 閱讀卡 功能 能力
一、“閱讀卡”面臨的現(xiàn)狀
教材中的“閱讀卡”內容豐富、涉及面廣,是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好教材。這些“閱讀卡”短小精悍,融知識性、科學性、趣味性和教育性于一體;它們既與教材內容相互聯(lián)系,相互補充,又豐富了教學內容,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其中有重要知識的介紹(如八年級上冊《北京人使用火》閱讀材料,使學生了解到火的使用,促進了人類體質的發(fā)展和大腦的進化,大大提高了人類適應自然環(huán)境的能力),有課本知識的理解和深化(如八年級上冊《理發(fā)師的兒子》閱讀材料,便于學生更好理解古代印度種姓制度的內涵),有教材內容的延伸和拓展(如八年級上冊《猶太人的來歷》閱讀材料,便于理解當今巴勒斯坦國和以色列國家的矛盾),也有一些科技成就的介紹(如八年級下冊《工業(yè)革命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閱讀材料,使學生了解蒸汽機在工業(yè)革命中的應用),在教學中教師如果能深刻挖掘“閱讀卡”的內涵與外延,整體認識其所蘊涵的教育因素,那它將在德育、鞏固知識、培養(yǎng)能力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等方面發(fā)揮其獨特的作用。
但在實際教學中發(fā)現(xiàn),許多教師對“閱讀卡”的認識和實踐上還存在許多偏見與誤區(qū)。相關教師認為“閱讀卡”內容不屬于考試要求的內容,根本沒必要在課堂上引導學生研究、探討和交流,讓學生瀏覽一下就完事了。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原因在于相關教師缺乏現(xiàn)代課程理念?,F(xiàn)代課程理念的核心是以發(fā)展學生為本,全面提高學生的能力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會學習、會思考、能創(chuàng)新的新型人才。歷史與社會課堂教育不僅要教給學生相關基礎知識,更要讓學生學會學習,形成終身學習的愿望、習慣和能力。教師如果能結合學生所學的知識,以“閱讀卡”為素材,幫助學生學會學習,那么“閱讀卡”的功能就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也因為相關教師缺乏教改意識。教師由于自身素質及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固守著“復習—引導—講授—鞏固—作業(yè)”這種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模式,缺乏創(chuàng)新精神。
二、“閱讀卡”的教學模式
實際上“閱讀卡”是教師改革教學模式的一個舞臺,除了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之外,教師可利用“閱讀卡”這個平臺嘗試一些新的教學模式,如探究式教學模式、活動討論式教學模式、演講報告等,通過不同的教學模式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1.探究式教學模式
在課時允許的條件下,利用適當課時,全班同學在教師指導下,進行課內集中閱讀,然后提出問題,最后由師生進行討論,得出結論。
如講述八年級下冊《美國星條旗的故事》閱讀材料,教師提出問題:美國為什么會成為50個州的大國?它通過哪些途徑成為當今世界政治、經濟、軍事強國?然后由師生討論,得出結論。在閱讀的基礎上,如果再配合放映有關錄像效果會更佳。
2.活動討論式教學模式
即學生在課堂中自己獨立進行閱讀,并歸納閱讀體會,然后教師給予講評。
如講述八年級下冊《盟旗制》閱讀材料中了解清朝統(tǒng)治者對少數(shù)民族的管理體制,讓學生理解“明修長城清修廟”的含義,認真體會明清統(tǒng)治者在民族關系處理方式的不同,這部分內容在學生閱讀歸納基礎上,教師再講評,更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有關知識。
《歷史與社會》教材大部分閱讀材料都可采用這種方式,通過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不僅會培養(yǎng)學生自我分析的習慣,還會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3.演講報告
即教師指定某一基礎較好的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事先對某一閱讀材料精心準備,然后教師讓學生在全班做演講報告。如講述八年級下冊《八國聯(lián)軍和辛丑條約》閱讀材料就可以采用這種方式,通過學生對《辛丑條約》具體內容的分析得出清政府已經完全成為洋人的朝廷,清政府已經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tǒng)治中國的工具。這不僅使學優(yōu)生對教材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對全班學生的學習也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三、“閱讀卡”的教學功效
1.正確認識“閱讀卡”的指導思想,樹立以發(fā)展學生為本的教學觀念
教師要認真研究“閱讀卡”,充分認識其在歷史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特點。“閱讀卡”是圍繞教材的教育宗旨、突出教學要點而切入教材中的,應該說每一篇“閱讀卡”都是緊扣相關教材知識而設計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學生所學教學內容和技能,圍繞“閱讀卡”,引導學生挖掘其涵蓋的內容和教育教學功能,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智力素質和能力素質,獲得高質量的教學效果。
2.充分發(fā)揮“閱讀卡”鞏固知識和發(fā)展能力的教育功能
在教學中可以利用“閱讀卡”來理解教材的重點,突破教材難點,達到增強雙基、鞏固知識的目的。如講述八年級下冊《北洋政府》閱讀材料,課本在材料旁邊出示了北洋軍閥統(tǒng)治下的饑民慘狀圖,通過讀圖讓學生分析辛亥革命后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并未改變,政治上四分五裂,軍閥混戰(zhàn),革命成果被袁世凱所竊取,故辛亥革命沒有成功,但辛亥革命也有其積極作用,它推翻了統(tǒng)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閱讀卡”中有豐富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教學中要實現(xiàn)從單純傳授知識到注重發(fā)展學生能力的素質教育,把能力的培養(yǎng)有效地融入到“閱讀卡”的教學之中,有計劃地精心設計教學方案和教學步驟,使學生學會分析、學會學習。
如講述八年級上冊《推恩令》閱讀材料,漢武帝為什么要實行推恩令,推恩令的內容是什么,它的后果怎樣,解決了什么問題,教師在講述內容的過程中要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發(fā)展,讓學生理解這一措施削弱了諸侯王的勢力,加強了中央集權制度,維護了皇帝的權威,成功解決了漢初分封的負面影響。對于這些與教學內容緊密聯(lián)系的“閱讀卡”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采取穿插在教材中進行詳細的講解,這樣能夠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
3.發(fā)揮“閱讀卡”的生活性,緊密聯(lián)系實際,提高學生各種能力
近幾年來,初中歷史教學取得一些成功的教育經驗,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其中之一就是歷史教學在聯(lián)系生活、聯(lián)系社會等方面做得還不夠。造成學生知識面窄,知識學得死,影響了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降低了學生了解社會的興趣。
如講述八年級下冊《荷蘭殖民者投降》閱讀材料,教師可在課堂上講述臺灣歷史沿革,講述元朝設立澎湖巡檢司管轄臺灣及澎湖列島,講述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故事,講述臺灣府在1885年設立行省,講述1895年簽訂的《馬關條約》內容等,用史實教育學生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順便了解當前國家對臺政策,兩岸目前和平交流的主流民意,實現(xiàn)大三通(兩岸海運直航、空運直航、直接通郵),臺灣旅游現(xiàn)正在全國升溫,同時要提高對“臺獨”意識的警惕等。
《歷史與社會》的教材講述不僅要讓學生明白知識從哪里來,更要讓學生知道學了這些知識可以有什么用。對于這些與當前社會時政、生活緊密聯(lián)系的“閱讀卡”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前仔細閱讀,培養(yǎng)學生關注生活、關注社會、學以致用的科學思想觀,并培養(yǎng)學生的歸納、概括、創(chuàng)新等各方面的能力。
4.充分發(fā)揮和挖掘“閱讀卡”的德育功能
當前中學生中不少人屬“追星族”成員,他們可以把影星、歌星的名字說出一大串,但對于歷史人物,他們卻說不出幾個名字,對他們的方方面面更是一無所知。造成這種現(xiàn)狀的原因之一是:電視、電影、雜志中頻頻露臉的都是這些影星、歌星,而極少向學生介紹歷史人物。所以學生沒有機會了解歷史人物(除了歷史課堂教學,部分歷史劇影片的觀看外),歷史人物的形象在學生心目中樹立不起來。
如講述八年級下冊《廢寢忘食的牛頓》閱讀材料,介紹其勤奮學習,刻苦鉆研,他一生對人民和對社會做出的偉大貢獻,受到人們的愛戴和稱頌。在教學中,對于有些學生在學習中存在著怕吃苦、不勤奮,又想取得好成績的這種不切實際的想法,教師要有目的地介紹牛頓、法拉第、伽利略、哥白尼等科學家的相關事例,把這些科學家的生平事跡與教學實際結合起來,對這些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意志等方面的教育,從而使學生理解了“天才不過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這句話的深刻含義,充分挖掘和提升“閱讀卡”材料的德育功能。在歷史與社會“閱讀卡”材料中也有許多可供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素材。如八年級上冊《火藥》閱讀材料,七年級下冊《袁隆平教授》閱讀材料等,充分展示了我國在古代與現(xiàn)代科學技術上的偉大成就,以此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會責任感,使學生樹立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學習、勇攀世界高峰的遠大理想。學生從科學家身上學到的熱愛科學、實事求是、勤奮好學、刻苦鉆研的精神,正在成為學生學習的動力,并有力地促進了學生身心健康的發(fā)展。對這些與德育有關的“閱讀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課前或課后讓學生通過不同的途徑搜集相關的資料,利用課余時間進行交流、舉辦專題講座等形式進行學習,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并在此過程中提高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等。
總之,教師如能在教學過程中充分挖掘“閱讀卡”的內容,充分發(fā)揮“閱讀卡”的教育教學功能,定會在培養(yǎng)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素質教育中發(fā)揮積極作用。
(責編 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