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承轉合”本是近體詩的章法。絕句的第一句,律詩的首聯(lián)為“起”;絕句的第二句,律詩的頷聯(lián)為“承”;絕句的第三句,律詩的頸聯(lián)為“承”;絕句的第四句,律詩的尾聯(lián)為“合”。此法運用得當,且內(nèi)容尚佳,就是一首不錯的詩,反之,既使內(nèi)容再好,若亂了章法,那詩是要大打折扣的。我們?nèi)舭汛朔ㄟ\用到議論文的寫作當中去,為學生提供一個可資借鑒的方法,使他們更便于操作,寫出規(guī)范的議論文,此法應不失為一個好辦法,下面就此法嘗試論之。
一.起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詩歌的開頭多樣,沒有固定的法式,而議論文的開頭也可多式多樣,難尋一種萬能的辦法。不過,讓學生最易操作的一種,還是開頭即亮明自己的觀點。亮觀點并不是一開頭就把觀點抖露出來(當然這也是辦法),而是怎樣導入觀點,導入觀點的方法多種多樣。茲列舉幾種,一是開門見山法。所謂開門見山,即文章一起筆就緊扣論題,提出中心論點。這種開頭干脆利落,入題快捷,給人以鮮明的印象,如蘇洵的《六國論》,開頭就寫道:“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這個開頭語言凝練,收到了一種先發(fā)制人的效果。二是開篇設問式。設問開頭即文章一開篇先緊扣論題提出一個設問,以引發(fā)讀者思考,然后提出自己的觀點,如毛澤東同志的《人的正確思想從哪里來的》的開頭:“人的正確思想從哪里來的?是從天下掉下來的嗎?不是。是自己頭腦里固有的嗎?不是。人的正確思想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來,只能從生產(chǎn)斗爭,階級斗爭和科學實踐中來?!边@樣的開頭,格外引人注意,一下子就抓住了讀者,同時也突出了后面的中心論點。三是借言立意式。言,即詩詞、名言、格言、警句、俗話等,引用這些作為開頭,一方面容易使讀者產(chǎn)生共鳴,便于進一步論述,另一方面可以快入正文或概括中心內(nèi)容,還可以以此支撐作者的觀點,現(xiàn)代史學家顧頡剛的《懷疑與學問》開頭先后寫道:“學者先要會疑”,“在可疑與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其實就是借用程頤和張載的兩句名言提出文章的中心論點。四是解題揭旨法。此法通過釋題引出論點或揭示中心,例如《說忍讓》一文是這樣開頭的:“什么叫忍讓,忍讓就是容忍與退讓,也可以理解為忍讓與謙讓。人人都應該有忍讓精神,尤其是想干一番事業(yè)的人”。實際上,怎樣開頭沒有固定的模式,一切應從論證的需要出發(fā),因文而異。
二.承
對于近體詩的承,元楊載《詩法家數(shù)》云:“頷聯(lián)或?qū)懸?、或?qū)懢?、或書事、用事、引證。此聯(lián)要接破題,要如驪龍之珠, 抱而不脫”,大體說來,承,即承上,有時和緩,有時須留有余地,總之,須承上句進一步說明題意。此法轉嫁到寫作議論文當中,當在作者亮明自己的觀點后,對觀點作闡釋說明,或宕開一筆,對觀點作延伸、拓展,如2008年湖南省高考優(yōu)秀作文《距離產(chǎn)生美》一文中作者在亮出自己的觀點后,是這樣“承”的:“距離為何產(chǎn)生美呢?大概是由于距離讓人可以宏觀地把握事物,更重要的是距離帶來了未知的神秘,引發(fā)了人們的美好幻想。”同時帶出了下文,美國人登上月亮,發(fā)回了幾幅月球“滿目瘡痍”的照片,破壞了人們對于遠觀月亮時產(chǎn)生的美好遐想?!侗税痘ā分凶髡吡脸隽俗约旱挠^點:“許多人說,距離產(chǎn)生美”后,作者這樣寫道:“某80后作家說,一切事物都要隔層玻璃才好看,成人童話家說,產(chǎn)生崇拜的前提是距離,古人形容美人美態(tài)說:美人如隔云端。距離,是何神物?有著這般神效?隔著時間或者空間的河流,為何我所看見的彼岸是姹紫嫣紅,是火樹銀花,是曼妙芳華?我想說,或許距離是那盞神燈,或是那句‘芝麻開花。距離它開啟了許多童話和美好?!鄙鲜鰞煞N方法采用的是對觀點的闡釋說明,而《遠近焦距》一文中,作者在亮明自己的觀點后,卻宕開一筆,他是這樣寫的:禪宗有句話“眼中有塵三界窄,心中無事一麻寬”。一個人眼界開闊與否決定了他的人生價值觀、世界觀。而眼界開闊又由你看事物的距離決定。作者引用禪宗的話對觀點進行引伸、拓展。此二法,孰優(yōu)孰劣,難以定論,當以文章的風格和行文的思路而定。不過,我們很多同學在作文時,卻往往忽視這一環(huán),而是在提出觀點后,就直接跳入到文章的論證,急急忙忙提事實、講道理,使得整個文章文脈欠貫通,這是寫議論文應當注意的。這兩種方法該如何使用,當以文章的觀點和下面所論證而定,一言以蔽之,既可承上,又可啟下。
三.轉
對于“轉”,楊載在《詩法家數(shù)》中是這樣闡述的:“頸聯(lián)或?qū)懸?、寫景、書事、用事、引證,與前聯(lián)之意相應相避,要變化如疾雷破山,觀者驚愕。”他告訴人們:轉,不一定是轉折,而是要推進一層,別開生面,給人以“柳暗花明”之感,詩家功夫的高低,盡顯在這“轉”的功夫上。具體運用到議論文寫作上,就是議論文的論證部分,這是議論文的核心部分,這部分寫得充實,就會收到“豬肚”的效果。寫得欠佳,文章內(nèi)容就會單薄,使得整個文章徒有一具架子。常見的議論文的論證有這樣幾種方法,一是并列式,其基本特征是圍繞中心論點,平行地列出若干分論點(或論據(jù))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來闡明中心論點。這種結構形式一般是橫向鋪展,思路撒得開,輻射面廣,容納材料的空間大,結構對稱工美,如2006年湖南卷作文“談意氣”有一篇文章是這樣分解論點的:“人有意氣,才能有豁達的胸襟”,“人有意氣,才能千古留名”,“人有意氣,才能意志不衰”三個分論點,從三個不同的角度闡釋了意氣的內(nèi)涵。運用此法,需注意分論點要是一個明確的句子,不必另起一段,幾個分論點的各自角度或?qū)哟螒煌?不要重復,要按照由淺入深的范圍和由小到大的順序。為了使分論點有說服力,必須要用事實來論證,否則內(nèi)容就會空洞。二是展衍式,此法的形式也是橫向展開,思路開闊,也可以廣泛的容納材料,但它避免了并列式分解論點的難題,可以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聯(lián)想。馳騁的空間更大,寫作時,我們可以按照這樣的順序展開聯(lián)想:自然界→社會,工作→生活→學習,家庭→社會,國內(nèi)→國外,小孩→成人,老師→學生,個人→集體→社會……如2008年湖南省高考滿分作文,《彼岸,燈火闌珊》,作者就按照這樣順序展開聯(lián)想,進行論證:美國人→中國人→動物→宗教→藝術,對“美啊,是距離成就了你”這個觀點進行論證,議論縱橫馳騁,而又玲瓏剔透。此法運用時,聯(lián)想需合理,不能出現(xiàn)互相涵蓋的現(xiàn)象。三是正反式(或?qū)Ρ仁?,這種方法其基本特征是圍繞中心論點,從正反兩個角度用事例或事理作比較分析,證明論點的正確,立論的牢靠。對比式的結構主要用對比論證方法。這種方法,既可以是縱向的,也可以是橫向的,運用時需注意恰當選擇比較對象,選擇好比較的角度,既要旗幟鮮明,又要判斷恰當。如2007年高考江蘇卷命題作文《懷想天空》,有一篇優(yōu)秀作文,作者運用了兩組對比,一是拿過去的天空與現(xiàn)在的天空對比,二是拿現(xiàn)在晦暗的天空下的倦怠與昔日純凈天空下的爽快對比,寄托了作者對美妙天空的期盼。立意高遠,對比鮮明,讓人不能不接受作者的觀點。四是層進式,層進式結構的文章,各個層次之間,呈現(xiàn)出漸次深入,步步推進的關系,各層之間應該有嚴密的內(nèi)在邏輯關系。它反映的思維方式是縱向的,論證時需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小到大,由點到面遞次展開,對觀點和話題作縱深開掘,運用時,思維需深刻而嚴密,議論深入而透徹,切忌蜻蜓點水,點到即止。如毛澤東的思想評論《反對自由主義》就是按照這樣的思路展開的:擺現(xiàn)象→論危害→挖根源→揭實質(zhì)→揭辦法,整篇文章寫得絲絲入扣,滴水不漏,頗有說服力。當然層進式結構不止這一種,還有整篇文章都采用層進式結構的,但若在“轉”這部分能用得上的,此法是一種好方法之一。
議論文的論證方法遠不止以上三種,這里不作一一介紹,但以上三種方法,是學生較易掌握的三種,也比較容易運用到議論文寫作當中,學生不妨一試。
四.合
合,即結尾,結尾在全詩的地位也很重要,姜夔《白石道人詩說》甚至認為:“一篇全在尾句”,好的結尾不但將全詩整體形象畫上一個完滿的句號,而且使讀者如嚼橄欖清香盈頰,經(jīng)久不衰;如聞鐘聲,清香繞梁,余味猶存。古人對結尾為“豹”尾之說,也是基本這種道理,議論文的結尾既要簡潔,又要有力,還需韻味悠長。如2008年湖南高考優(yōu)秀作文《遠近焦距》作者的結尾這樣寫道:“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走在自己生命路上,有時很難看清自己是否走了彎路。不妨跳出來,調(diào)準焦距,才能照出最好生活?!边@樣的結尾既雅致蘊藉,又呼應了開頭。另一篇優(yōu)秀作文《人生的出與入》結尾這樣寫的:“入是奮斗,是沖鋒的號角;出是理智,是客觀的評價。一張一合、一松一馳之間,人們才能近向自己所期許的地方。愿大家在‘入之余也要時刻不忘‘出的重要。”結尾發(fā)出號召,令人振奮。結尾的方法不一而足,不能定于一尊,一切要據(jù)上文的內(nèi)容和文章的風格而定,不要刻意去雕琢,一切順其自然,水到渠成方是最妙。
古人云:“文無定法”,說明寫文章沒有固定的模式,但行文絕對有章法。以上所述,不過是本人一孔之見,希望拙見有助于莘莘學子對議論文的寫作。
張國華,教師,現(xiàn)居湖南株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