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陽軒
摘 要:隨著高校教師收入水平的不斷提升,高校教師的個人所得稅成為國家稅務總局監(jiān)管的重點,給教師個人帶來了負擔。在不違反稅法的前提下,科學籌劃個人所得稅、合理節(jié)稅,是廣大高校教師普遍關注的問題。分析目前高校個人所得稅籌劃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加強納稅籌劃的工作思路,對降低稅基、減少應納稅所得額、降低稅率以及利用稅法政策差異合理節(jié)稅等具體策略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高校 個人所得稅 問題 納稅籌劃
中圖分類號:F810.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07-109-02
隨著高校教師工資套改和教師收入水平的不斷提升,國家稅務局明確提出將高等學校作為個人所得稅征管的重點。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能聽到老師對于個人所得稅的議論和關于扣稅過多的抱怨。那么,如何在不違反稅法的前提條件下,科學籌劃,合理節(jié)稅,尋求稅負最小化,提高實際可支配收入,已經(jīng)逐漸成為廣大高校教師普遍關注的問題。
一、目前高校個人所得稅存在的問題
1.對納稅籌劃認識不足。提起納稅籌劃,一般人會單純認為就是少交稅,其實這種認識是不正確的。納稅籌劃是納稅人依據(jù)現(xiàn)行稅法,在遵守現(xiàn)行稅收法規(guī)的前提下,運用納稅人的權利,在有多種納稅方案可供選擇時,納稅人可以進行策劃,選擇稅負最輕的方案,也即納稅人通過事先籌劃和安排,盡可能地取得“節(jié)稅”的稅收收益。從上述納稅籌劃定義可以看出,納稅籌劃是合理合法的,它是納稅人依法維護自身權益的一種策略。
2.對高校納稅籌劃部門的誤解。許多教職工對高校納稅籌劃工作有個誤解,認為工資獎金由財務部門發(fā)放,所以納稅籌劃應由財務部門來承擔,實際上這種認識是不全面、不完整的。納稅籌劃的主體是在單位中能夠決定收入分配總量,制訂或確認收入分配標準的部門,高校的工資和獎金發(fā)放標準由人事部門決定,相關職能部門及二級學院協(xié)助完成分配工作,財務部門只是按照既定標準完成發(fā)放任務。做為執(zhí)行部門的財務部門,由于不能決定收入分配總量及收入分配標準,所以不可能單獨完成納稅籌劃工作。
3.自然支付模式可能引起各月應稅收入不均衡,造成個人稅負的增加。高校個人所得稅涉稅項目主要包括工資、薪金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等,按其自然的支付方式大致有三種:一是按月支付(如工資),二是按階段期支付(如科研獎金、課酬、半年一次的班主任津貼、生計獎、綜治獎等),三是年終一次性支付(如年終獎金等)。稅法以月實得報酬為應稅收入,這樣,自然支付模式一般可能造成各月應稅收入的不均衡和適用稅率不一致,造成個人稅負的增加。例如,張老師本年度月薪3000元,每學期末都可取得各項補貼、獎金5500元。其應納個人所得稅計算如下:每月工資納稅75·[(3000-2000)×10%-25]元;每學期獎金計稅850{[(3000+5500-2000)×20%-375]-75}元,全年所得稅共計2600(900+1700)元。現(xiàn)如做籌劃,將其年內收入先匯總再平均到12個月中支付,則每月納稅175元,年納稅額為2100元,那么通過此項籌劃共節(jié)稅500(2600-2100)元。
4.年終一次性獎金計稅方式存在與其作為稅收優(yōu)惠初衷相背的禁區(qū)。按國稅法[2005]9號精神,年終一次性獎金單獨作為一個月工資薪金計稅,其適用稅率是當月取得的全年一次性獎金除以12個月的商數(shù)確定的。年終獎金只能減去一次速算扣除額,年終獎金的速算扣除額未同步乘以12,由此可能造成收入增加了,但稅后收入?yún)s減少了的現(xiàn)象。例如:某高校劉老師年終獎金為6000元,王老師年終獎金6001元,根據(jù)稅法計算劉老師年終獎應交個人所得稅=6000×5%=300元,稅后收入6000-300=5700元;王老師年終獎金應繳個人所得稅=6001×10%-25=575.1元,稅后收入=6001-575.1=5425.9元。王老師年終獎比劉老師高1元,但稅后收入?yún)s比劉老師少了274.1元。這一現(xiàn)象是由于政策的不合理造成的,由于少計11個月的速算扣除額導致了稅額的上升。這樣形成了年終獎金稅收政策的“無效空間”或稱“不合理空間”。
二、高校個人所得稅納稅籌劃工作思路
1.正確認識納稅籌劃工作。納稅籌劃意即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合理降低稅收負擔和稅收風險的一種經(jīng)濟行為。納稅籌劃不是偷稅、漏稅,是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進行“事前”、“事中”、“事后”進行籌劃的過程,需要前后兼顧、在動態(tài)發(fā)展中把握納稅籌劃重點。高校職能部門要以解決問題的姿態(tài),真正讓廣大教職工得到實惠。同時,加強稅收法規(guī)和政策宣傳力度,使廣大教職工了解稅法相關知識,正確看待稅收征繳工作。
2.納稅籌劃需要高校各職能部門共同參與。高校納稅籌劃主體是在高校中能夠決定收入分配總量、制訂或確認收入分配標準的部門。作為事業(yè)單位的高校人事部門決定該年度收入分配總額以其標準,并且制定相關的收入分配方案;二級學院或相關職能部門根據(jù)教代會通過的分配方案,在二級單位或職能部門職權范圍內進行收入的再次分配;財務部門在收入分配過程中負責籌集資金、對人事部門、相關職能部門及二級學院分配金額進行核對、歸集、匯總,依法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在規(guī)定時間內發(fā)放到教職工賬戶。所以,如果高校進行個人納稅籌劃,其主要職能部門應為人事部門、相關職能部門及二級學院;財務部門可以利用其財務及稅收知識,為納稅籌劃提供政策法規(guī)及專業(yè)知識建議。
人事部門應熟悉相關政策,在考慮常規(guī)性調薪、獎酬金、全年一次性獎等諸多變動因素的基礎上,盡可能精確地提供每一教職工下一年度全年的工薪預計數(shù);相關職能部門(如教務處、科研處等)及二級學院在強化預算管理的基礎上,在新的年度到來前將可實現(xiàn)的各項獎金及補貼預計數(shù)提交財務部門;財務部門以下年度工薪預計數(shù)、各項獎金、補貼及其他來源的收入計算每一教職工的年薪,統(tǒng)籌規(guī)劃教職工年收入,實現(xiàn)年收入均衡支付,避開一次性年終獎“雷池”。計算出最佳月薪和年終獎支付額。
3.通過降低稅基、減少應納稅所得額以及降低稅率合理節(jié)稅。根據(jù)稅法規(guī)定,個人所得稅應納稅額=(應稅收入-費用扣除數(shù))×稅率。根據(jù)計算公式和稅法政策,我們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進行稅務籌劃,首先應從應稅收入也即稅基入手,通過減少名義工資降低稅基,其次是盡可能用好國家稅收優(yōu)惠政策減少應納稅所得額,然后采用均衡分攤法降低適用稅率,最后利用稅法政策差異合理節(jié)稅。同時,要盡可能地根據(jù)納稅人的具體情況選擇最佳的稅務籌劃方式,為納稅人爭取最大的稅后收入。
三、高校個人所得稅納稅籌劃策略探析
1.部分工資、獎金福利化以降低稅基。稅基是計稅的基礎,稅基的減少可以直接減少應納稅所得額。一般來說,教師的工資、獎金收入超過1600元就要繳納個人所得稅。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如果將超過個人所得稅免征額的工資、獎金收入部分用于職工福利支出,這樣將減少教師的個人支出,同時減少教師的計稅收入,從而降低其個人所得稅稅負。高校通??梢圆捎靡韵聨追N方式降低計稅工資、獎金所得,提高教師的福利待遇:(1)提供醫(yī)療、教育、生活、休閑等服務設施;(2)提供交通工具,如上下班交通車,員工外出用車由高校進行成本核算后通過減少工資薪金所得收取,取消以貨幣形式發(fā)放的交通補貼;(3)高校為教師提供就餐服務。根據(jù)稅法規(guī)定個人因公在城區(qū)、郊區(qū)工作,不能在工作單位或返回就餐的,根據(jù)實際誤餐頓數(shù),按規(guī)定的標準領取的誤餐費可以免稅(單位以誤餐補助名義發(fā)給職工的補助、津貼不在其內);(4)為教師報銷一定金額的圖書資料、學習培訓費用、探親旅途往返費用等;(5)為教師購買部分辦公用品及設施,譬如電腦、打印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