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俊 丁祥干
我們有幸學習了《體育教學》(2008年第11期)刊登的李志勇老師的《兩個游戲帶來的思考》一文,他的精辟論述對于我們的體育教學有很強的指導作用。但就新授課中采用評比類比賽的方法來促進教學效果筆者有不同的觀點,筆者就文中所提“對于技術含量較高的教材。如山羊分腿騰越等,在新授課中……則最好采用評比類比賽”與李老師商榷,同時也敬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一、對問題的質疑
筆者以為,由于是新授課,動作技能處于泛化期,尤其是對于技術含量較高的教材,如果在這時期就采用如此正規(guī)的評比類比賽——公正的裁判員、詳細的評分細則和客觀的評分方法,我想至少有以下三點不妥:
1、安全隱患:由于大多數(shù)學生具有爭強好勝和不甘示弱的心理特點,他們一遇到比賽便個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也不管自己是否掌握了動作,尤其是需要保護與幫助的器械體操類教材如分腿騰越、雙杠等,就連自我保護意識都沒有形成,這時的學生往往只想到快速完成動作,而忽略了危險的存在,在沖動和好勝心理的驅使下,很容易發(fā)生傷害事故。
2、扭曲動作技術:在文中所舉兩例的教學內容都為排球的正面雙手墊球,且都采用的是一拋一墊的練習方法。其實在正面雙手墊球的新授課中,我們往往先進行自墊球練習,當然也會采用李老師所說的評比類比賽——比誰墊得多。不少學生為了片面地追求個數(shù),而扭曲動作技術:大多數(shù)的練習者都是直立練習,雙手始終靠在一起,擊球點往往是在小腹以上,有時會與肩相平,而且是靠手臂上下用力。這樣的錯誤動作不僅不會為學習正面雙手墊球的正確動作提供幫助,反而會使練習者動作技能的形成產(chǎn)生負遷移。
3、不利于調動積極性:在學習分腿騰越、雙杠等內容時,本來就會有部分后進生因為心理害怕而不敢練習或少練習,在這時進行評比類比賽,如果其他參賽同學完成得較好,后進生便會產(chǎn)生自卑的心理,如果其他參賽同學出現(xiàn)了失誤。甚至發(fā)生了事故,則會加重后進生的心理負擔。無論出現(xiàn)哪種情況,都不利于調動他們的練習積極性,在別人練習時,他們往往會躲在后面。
二、建議
1、淡化比賽性質:教學比賽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練習積極性,這是毋庸置疑的。但由于在比賽時,學生往往關注的是比賽結果,特別是在新授課中,為了防止出現(xiàn)意外事故,可以游戲或展示的形式出現(xiàn),從而使每個參與的學生都能輕裝上陣,較真實地發(fā)揮自己的水平,從中能發(fā)現(xiàn)自身的優(yōu)勢,找出存在的不足。
2、提高參與面:以小組為單位的比賽,固然會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榮譽感,但由于比賽的性質決定了通常都是少數(shù)素質好的學生在表演,這樣,在比賽中既不能調動那部分弱勢群體的練習積極性,又不能很客觀地反映出普遍存在的不足。我們可根據(jù)教材的特點在課的準備部分、教學中或結束部分,安排一些能讓全體同學都能參與的比賽,可以是與所學內容動作結構相似而難度較低的比賽內容。如在分腿騰越教學中,我們可組織學生進行“跳背”;在雙杠教學中安排“越杠追逐”的比賽,以調動學生的練習積極性,同時對學習動作又有一定的正遷移性。
3、宜用在復習課教學中:當然我們也不是對評比類比賽持完全否定態(tài)度,如果在學生基本掌握了動作和自我保護的方法后,也就是在復習課教學時,采用評比類比賽的效果則較好,因為此時學生的動作技能正處于由分化階段向鞏固、自動化階段過渡時期,重復的教學內容容易使學生產(chǎn)生厭倦感,同時在完成動作時還存在一些錯誤,這時教師在教學中適時、精心、公正地組織教學比賽,并及時地進行點評,既可以調動學生練習的積極性、鞏固技術,又能檢驗教學效果、改進錯誤。
總之,評比類比賽是一種好的教學手段,但要選擇恰當?shù)臅r機,注意根據(jù)教學的目的、任務、內容、施教對象等實際情況而定,只有科學合理地運用,才能讓評比類比賽在體育教學中發(fā)揮出應有的作用。
(江蘇省邗江中學225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