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彥飛 王梅平
[摘要]“形勢與政策”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培養(yǎng)合格高職太學生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從分析高職院?!靶蝿菖c政策”課教學存在的問題入手,從提高認識、建立良好運行機制、加強課程建設等方面,就上好“形勢與政策”課進行了總結和探析。
[關鍵詞]形勢與政策;運行機制;課程建設
現(xiàn)實生活中,沒有人可以離開形勢和政策環(huán)境,也沒有任何行業(yè)可以離開一定的形勢與政策,形勢與政策教育是高職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每一個高職學生的必修課程之一。上好“形勢與政策”課,提高其教育教學效果,是實現(xiàn)高職教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
一、“形勢與政策”的課程定位
“形勢與政策”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課程定位主要體現(xiàn)于三個方面:第一,“形勢與政策”課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為指導,是一門實踐中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第二,“形勢與政策”課側重于提高學生的政策修養(yǎng)、思維素養(yǎng)和審時度勢的能力,因而是一門獨特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課;第三,“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內容涉及國內外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多個方面,是一門多學科綜合性的應用課。
“形勢與政策”課的任務在于幫助學生全面正確地認識黨和國家面臨的形勢與任務,擁護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增強實現(xiàn)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xiàn)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宏偉目標的信心和社會責任感。其教學目的是:通過形勢與政策教育,使學生了解形勢,幫助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正確認識和分析形勢,使學生懂得什么是政策,如何自覺執(zhí)行和落實政策,使學生學會認識新情況、發(fā)現(xiàn)新矛盾、解決新問題。
二、高職院校“形勢與政策”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形勢與政策”課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我國高職院校辦學歷史普遍較短,“形勢與政策”課教學不同程度存在隨意化和非課程化傾向。主要表現(xiàn)在:形勢與政策教育沒有真正納入課程范疇,缺乏系統(tǒng)、科學的教學計劃和課時安排:課程開設、內容選擇與講授隨意性大;教學檢查監(jiān)督不力,考核流于形式。究其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主觀認識不足,二是客觀存在一定難度。
(一)主觀認識不足
主觀認識不足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就學校而言,一些高職院校對“形勢與政策”課開設的必要性認識不夠,認為隨著電視、廣播新聞媒體的空前普及和開放,使許多學生了解到不少時事政策,似乎用不著再進行專門教育,沒必要開設“形勢與政策”課。二是就教師而言,認為“形勢與政策”課具有廣泛性、靈活性、時效性的特點,沒有規(guī)范的教學大綱,沒有完整的理論體系,沒有固定的教材,因而并不把它當作一門完整意義上的課程和專業(yè)方向來看。三是就學生而言,受高職教育特點影響,高職生往往具有更強的實用性、功利性思想,相當多的高職生認為,在有限的大學生活中,只要盡可能地掌握更多的實用性知識和技能,能夠在社會立足就足矣,他們熱衷于全國性的等級考試和職業(yè)技能考試,認為“形勢與政策”課可有可無。
(二)客觀存在一定難度
首先,形勢與政策課時效性強,教學內容隨國內國際形勢的變化,沒有固定講授內容,沒有固定教材,備課難度大,時間長。其次,教學面廣,學生數(shù)最多,輻射全校各個年級,教師、教室和多媒體教學資源等需求量大。第三,高職院?!靶蝿菖c政策”課教師缺乏,科研相對落后和薄弱。這些都增加了本門課程的教學難度和管理難度。
三、加強“形勢與政策”課程建設,提高教育教學效果
為更好發(fā)揮“形勢與政策”課在高職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我們依據(jù)“形勢與政策”課程特點,結合高職教學實際,加強課程建設,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形勢與政策”課教學體系。
(一)準確把握“形勢與政策”課程特點
“形勢與政策”課雖然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一門重要課程,但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方法上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主要表現(xiàn)在:
1、鮮明的政治性。即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滲透到對現(xiàn)實形勢的分析和具體政策的闡述中,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政治意識,增強其政治責任感,使學生樹立堅定的政治立場,具備敏銳的政治洞察力。
2、內容的廣泛性及靈活變動性?!靶蝿菖c政策”教學內容十分廣泛,涉及古今中外政治、經(jīng)濟、政治、科技、軍事、外交等各個領域;同時國際國內形勢不斷發(fā)展變化,“形勢與政策”課的內容始終是動態(tài)和變動的。
3、生動的現(xiàn)實性?!靶蝿菖c政策”課教學內容所涉及的一些的社會“焦點”、“熱點”問題本身就是現(xiàn)實的,同是也是大學生最為關注的。對于這些問題,任課教師不僅不能逃避,還應作為教學的重點難點來處理,冷靜思考、慎重對待,把問題講清講透。
4、很強的時效性。這是“形勢與政策”課的突出特點。一次重大會議的召開,一個重大事件的發(fā)生,一項重要文件的頒布等,都會給人們帶來不同的心理反映。“形勢與政策”課要不失時機的對學生加以因勢利導。
(二)建立良好的運行機制,為教學提供有力保障
“形勢與政策”課既然是一門必修課程,就,必須按課程的基本要求去組織、管理,在師資組成、教學時數(shù)、教學場所、考核方式、課表安排等方面都要予以明確,并使之規(guī)范化和制度化。規(guī)范化和制度化的立意之一在于確立“形勢與政策”課的地位和作用,從機制上保證課程的有效開設;立意之二在于及時、準確地把握“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活動推進的實際狀況,同時促進“形勢與政策”課教學達到應有的教學效果。
(三)合理構建教學內容體系,制定動態(tài)教學計劃
1、合理構建教學內容體系
教學內容的選擇是關系教學效果好壞的核心。在實踐中我們形成了系統(tǒng)的“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內容體系:一是相對穩(wěn)定的政策理論部分,包括學習掌握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關于形勢分析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及中國的國情等。它還包括國際形勢、國內形勢、行業(yè)形勢中相對穩(wěn)定、具有一定必然性和規(guī)律性的內容。二是靈活多變的形勢部分。現(xiàn)實的形勢,特別是國際形勢是易變的,有時甚至是使人眼花繚亂、不可預料的。
2、制定動態(tài)教學計劃
制定教學計劃是完成教學任務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和手段,因而也是常規(guī)教學管理的基本內容和要求,“形勢與政策”課作為一門課程,無疑也需要規(guī)范的教學計劃。不同之處在于,形勢政策內容的時效性、可變性強,要求“形勢與政策”課在開課的教學計劃要具有更大的彈性,留有更大的余地。我院的“形勢與政策”課教
學雖然跨躍4個學期,但我們堅持按照中宣部、教育部下發(fā)的教學要點,結合學校、學生實際,一個學期一個學期的制定教學計劃,時間上一般第一學期安排在國慶節(jié)之后,第二學期安排在全國“兩會”召開之后。
(四)落實專題講授和“三講”“五用”教學模式
所謂“三講”,即無論是課堂教學,還是形勢報告會,對任何一個選題都要講明三個問題:一它是怎么來的?講清這個問題的來龍去脈,或者說對這個問題進行歷史透視。二它現(xiàn)在怎么樣?講明這個問題的現(xiàn)狀,包括對該問題的不同看法或觀點。三它將往哪里去?指出這個問題的發(fā)展趨勢,特別是我們應該做什么。由此使學生對該問題有一個全面而清晰的認識。所謂“五用”,即要堅持用歷史說話,用細節(jié)說話,用真實說話,用理性說話,用良心說話。用歷史說話講得清楚,用細節(jié)說話講得生動,用真實說話講的貼切,用理性說話講得準確,用良心說話講得到位。
(五)發(fā)揮考核的激勵機制作用
考核是檢驗教學效果最直接的方法,也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有效途徑。我們認為形勢與政策課考核的重點在于“聽(進去)、記(得住)、用(得上)”,因而采取了“考勤+筆記+小論文或體會”的考核方式,每學期由任課教師給出成績(百分制)并存檔,到第四學期由該學期任課教師匯總平均成績,并按學校規(guī)定折合為等級制:如果其中有兩個學期成績?yōu)椴患案瘢瑒t不再計算平均成績,該門課程為不合格。
(六)選擇適合的教學資料
我院與全國其他普通高職院校一樣,在上世紀末由中專學校升格而來,科研相對薄弱,缺少專門從事“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及科研的教師。在這種情況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兼任“形勢與政策”課教學,不可避免地存在形勢與政策內容研究不深,資料掌握不到位,影響專題講授效果的問題。為彌補這一不足,我們采取了多種措施。
一方面,組織相關課程教師開展集體備課,聯(lián)合作戰(zhàn),協(xié)同攻關。精選教學內容,開展教學~-[,-j-,力求把“熱點”、“焦點”問題講出深度,講出水平,以達到最佳教學效果。另一方面,積極訂購《時事報告·大學生版》和時事DVD,彌補形勢與政策研究的不足。時事資料凝聚了眾多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關注社會熱點、難點,內容豐富,分析透徹,資料數(shù)字領先,現(xiàn)實性、針對性強,既有對某一專題問題的詳細闡述,又有對某一階段基本形勢的綜述,是“形勢與政策”課很好的補充教材,在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實踐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