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橋 饒 敏
[摘要]市州晚報副刊并非君子無用武之地,相反是可以大有作為的。只要堅守先進文化的陣地,高舉新聞文學的大旗,注重人文關懷和平民化視角,把高尚的審美情趣傳遞給讀者,把精美的地方文化推介給讀者,晚報副刊之路就能越走越寬廣。
[關鍵詞]市州晚報副刊精品打造
報界有一句行話:“新聞招客,副刊留客”。也就是說。新聞是報紙的靈魂,是報紙的本質,做好了,“一朝成名天下知”;而副刊憑借獨有的文化特征和屬性,以“水滴石穿”的長期功力,從精神層面爭取讀者、影響受眾。
現(xiàn)今,多種媒體競爭日趨“白熱化”,紙質媒體在副刊的打造上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所不同的是,各類報紙所涉獵和反映的文化在級次上有著一定的差異。大報大副刊,小報小副刊。大報在地域上更為寬廣,內容上更為豐富,形式上更為多樣;小報由于地域上相對狹窄,內容與形式都受一定的約束。
那么,作為一域之媒體的市州報如何尋求突破?《南鄂晚報》近年來對所有副刊進行全新“包裝”,貼近地方特質,以親和姿態(tài)、精品意識服務讀者,著力在地域文化的挖掘、整理、打造、包裝和文化檔次的提升上下功夫,“留住讀者”的作用得到較好體現(xiàn)。
重構副刊的內在品格
縱觀當今紙質媒體,市州晚報面臨雙重困境:一方面是省城都市報、晚報、晨報、商報的擴張,另一方面是新興媒體網(wǎng)絡的擠壓。這就迫使她們紛紛使出“渾身解數(shù)”。
2007年,《南鄂晚報》進行全方位的擴版增刊,由周五刊增至周七刊,由每天12個版增至16個版。版面擴展給副刊的發(fā)展提供了一個極大空間,我們開始重新審視定位副刊,使其與新聞各司其職、各顯神通、各具特色、珠聯(lián)璧合。在激烈競爭中贏得一方生存空間。
我們認為。副刊既不能姓“消”(消閑),也不能姓“文”(純文學),更不能姓“娛”(娛樂),副刊應為復姓“文新”(文化、新聞)?!赌隙跬韴蟆返膭幙瘧搱允匚幕疚?,同時力求新聞性。
為了給讀者提供豐富的“文化快餐”,我們細分了讀者,打好分眾牌,根據(jù)不同的人群新增了7個板塊。在原有的《美文欣賞》外,新辟了《好看小說》和《市井故事》兩個文學版面?!逗每葱≌f》邀請本地作家撰寫2000—5000字的短篇小說,注重文學性和提升品位;《市井故事》邀約各地作者將生活中的有趣經(jīng)歷形成文字,講究語言的俏皮生動,文章的精短干練。新增了地域色彩濃郁、注重圖文兩翼齊飛的《圖說咸寧》版,每期五六張照片、一兩千字。挖掘成寧本地的歷史文化、風土地理。新設的《鄂南民俗》版,以咸寧民間鄉(xiāng)土文化為主要內容,簡短意深,蘊味悠長。為都市男女提供交流平臺的《情感講述》版,講述男女的情感歷程。以現(xiàn)代青年為主角的《都市風尚》版,廣泛搜集生活中的新鮮事物。緊跟時尚潮流,為讀者感知社會提供另一條途徑。同時還有“美食”、“旅游”板塊等等。這些板塊相互配合,逐漸形成《南鄂晚報》副刊深入淺出、雅中見俗的風格。
“打造新聞性副刊”,是近三年《南鄂晚報》改版增刊過程中努力的方向。我們強調“文”,但不脫離“新”。我們引入新聞的觀念和新聞的運作方式。以重要新聞事件為由頭整合版面,內容上針對社會熱點、難點、焦點問題,體現(xiàn)新聞本質和時代精神。
我們在這幾個方面進行了努力:一是所刊載的內容要與現(xiàn)實生活直接或間接有關,避免副刊成為少數(shù)人發(fā)表作品、孤芳自賞的園地;二是在不同的副刊版面上,以新聞紀實的形式介入。讓所有副刊編輯同時成為一線記者,期期有自己有針對性地采寫的“特稿”;三是經(jīng)常圍繞生活熱點、最近發(fā)生的新聞展開話題討論,通過文學與新聞的互相滲透與和諧融合,實現(xiàn)報道形式的創(chuàng)新。加強對文化事件、文化人物、文化現(xiàn)象的解讀。
如《美文欣賞》版針對各種話題提前策劃。從三八節(jié)的“鄂南女作家作品展”,到清明的“同懷追思”、五四時期的“少年·中國”,一直到歲末的"2008,我這一年”。月月舉辦征文活動,加強與讀者的互動。在提高稿件質量、擴大影響力的同時,發(fā)現(xiàn)并培養(yǎng)一批本土的文學新人?!逗每葱≌f》版請來近年活躍在咸寧文壇的部分青年作者,暢談鄂南文學的現(xiàn)狀、前景和小說創(chuàng)作,為活躍本地文學創(chuàng)作搭建了一個嶄新的平臺。
即使是《休閑》版,我們也把它當成新聞版來做?!缎蓍e》版每期以一個人物為中心,讓編輯走向社會各個角落,尋找有數(shù)十年收藏經(jīng)歷的愛好者,然后用新聞特寫的方式。將采訪對象的收藏故事娓娓道來,將歷史和現(xiàn)實緊密聯(lián)系,具有較強的新聞性、可讀性?!耙恢軙袩狳c”欄目,則及時向讀者傳遞最新的圖書信息,評論最新的熱門書,在強調文學性和文化底蘊的同時,強化了新聞性。
彰顯濃郁的地方特色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當然一方水土也就會生長一方文化。正是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培育了各地報紙精彩獨特而又無法克隆的副刊。
從讀者的閱讀興趣看,一個地方的文化風貌、風土人情、歷史淵源、旅游名勝、名人逸事、人物掌故等,往往是他們最喜聞樂道的,副刊在這方面大有文章可做。
咸寧毗鄰湘贛,文化呈現(xiàn)獨有的邊緣性及融合特征:總體上既保留了荊楚文化的精粹傳承,又處處流露出湘贛文化的影子。比如,語言屬贛方言區(qū),湘文化代表的花鼓戲在幾個山區(qū)縣都是主流劇種。因為早前經(jīng)濟發(fā)展滯后,大量原生態(tài)的民間習俗也得以保留,尤其是通山縣、崇陽縣、通城縣保存有悠久的民間文化傳統(tǒng),詩歌世代相習,婚喪節(jié)慶、歌謠舞蹈多姿多彩,如一個遠遠沒有用盡的資源“寶庫”。
為挖掘這塊寶藏,我們每周推出兩個特色文化版面——《鄂南民俗》和《圖說咸寧》?!抖跄厦袼住菲刚埾虒幟袼讓<覟轭檰?,采集全市民俗工作者在田間地頭收來的“土到家”的原生態(tài)作品。如民間故事、地名來歷、山歌民歌、機智歷史人物傳說等,用濃郁的方言,原汁原味地展現(xiàn)當?shù)氐拿耖g文化。同時,讓記者的足跡深入鄉(xiāng)村,尋訪各地頗負盛名的民間藝術種類和傳承人,如通山的神歌、崇陽的提琴戲、嘉魚的嗚嘟、通城的拍打舞、赤壁的腳盆鼓。這種專題每期一個接版,將大量鮮為人知的歷史呈現(xiàn)給讀者。既耐人尋味,又瑰麗生動。
《圖說咸寧》則讓讀者跟著記者和攝影師的鏡頭,圖文并茂地品味咸寧深厚的地理文化和歷史文化。如從參天古木、瑰麗溶洞、層疊梯田中,看大自然的匠心獨運;在老宅深處、古井之畔。欣賞祖輩們勞動的成果和智慧的結晶;從滄桑的古建筑群里,見證鄉(xiāng)村的發(fā)展軌跡。為提高圖片質量,南鄂晚報還組建了一支“特約攝影師”隊伍,聚集了全市幾乎所有知名的攝影家,由副刊編輯部出選題。經(jīng)常組織他們開展外出采風活動,為《圖說咸寧》提供大量優(yōu)質的圖片。精
美絕倫的圖片配上蘊味悠長的文字,將各地獨特的人文風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喚起了讀者尤其是年輕讀者對鄉(xiāng)土的熱愛。
這兩個版面自推出后,很受讀者的關注,目前已擁有一大批固定讀者。攝影師和記者的足跡已遍布全市30多個村鎮(zhèn),一些讀者甚至沿著我們記者采訪的線路去探詢當?shù)氐拿耧L民俗、傳統(tǒng)文化,不少在外地工作的咸寧人則從網(wǎng)上閱讀或下載,為地方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引領一方時尚文化潮流
近年,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高速發(fā)展。文化領域也發(fā)生著巨大變化,市場化、商業(yè)化的潮流蓬勃興起,豐富多彩、五花八門的時尚文化從各個渠道沖擊著人們的眼球。
晚報副刊如何占領這塊引領地方時尚文化的陣地?我們的做法是:勇敢創(chuàng)新,大膽探索,想方設法深入生活擷取題材,用清新、獨特的角度去審視時尚、引領時尚,用充滿時代感的語言和編排手段去表現(xiàn)時尚、觀照時尚。
“情感講述”是一種“大眾文化”的代表性符號,被全國大多數(shù)晚報所采用。前幾年,《南鄂晚報》在這方面一直是空白。我們分析了咸寧的地域特征后,認為不能簡單照搬,因為咸寧城區(qū)人口不多,人們不習慣把自己的情感隱私對外人講,生怕對號入座。于是,我們采取循序漸進的方法,先將《情感》版面開設起來,設立“真情故事”、“情感話題”、“傾述”三個欄目,擴展題材外延;待該版被人所熟知后,再走上“正道”。
最初,沒有人上門講述,記者就主動到婦聯(lián)、社區(qū)甚至縣市的鄉(xiāng)鎮(zhèn)去尋找題材,只要是感人至深的愛情、親情、友情故事,都是采寫的對象;同時,編輯部每月策劃一個有關情感的話題,如“再遇舊情人,夢能否繼續(xù)?”“如何把握男女之間的暖昧關系?”“城鄉(xiāng)結合,真的很難嗎?”“女人的事業(yè)和愛情,孰輕孰重?”……邀約專家在版面上“高談闊論”,邀請市民在報紙上“各抒己見”,并力求讓話題“橫看成嶺側成峰”,是非見解各不同。慢慢地,《情感》版的影響擴大了,兩年后品牌效益凸顯出來?,F(xiàn)在,這個每周一期的版面成了許多讀者的期待,成為《南鄂晚報》的一個精品版面,前來邀約記者講述的人“排隊等候”。
當然,借鑒只是一種策略,創(chuàng)新才是根本。
《都市風尚》是《南鄂晚報》副刊近年全力打造的一個重點板塊。我們一年確立一個大方向,如2007年瞄準新職業(yè),2008年鑒賞時尚運動,今年則著手新潮服飾文化,進行大膽探索。前兩年的“尋訪鄂南新職業(yè)人”和“感受時尚運動”系列,通過記者的親身體驗,將體現(xiàn)市民生活水平提高、見證百姓生活多彩的30多種新職業(yè)人,如品酒師、婚姻咨詢師、吧廳DJ、寵物醫(yī)師、調琴師、播客和街舞、摩托騎士、瑜珈、攀巖、狩獵10多種優(yōu)雅新銳的時尚運動,每期用一個整版,圖文并茂地向讀者詳細推介。今年,我們又將鏡頭對準時髦的本地麗人,在新潮的服飾文化上下功夫。我們請來咸寧學院的藝術老師作顧問,帶著征集來的女模特,到街頭搜尋流行的美衣潮服。然后大膽“變身”;版面上則運用全新的“版式語言”,讓這些女模特的大幅彩照走上報紙,形成強大的視覺沖擊和穿透力。
連續(xù)三年,《南鄂晚報》的《都市風尚》版一年一個重點,一年一種風格,盡情解讀著咸寧流行文化和時尚潮流,贏得年輕讀者特別是大中專學生的廣泛好評。
《南鄂晚報》三年來打造精品副刊的實踐表明,市州晚報副刊并非君子無用武之地,相反是可以大有作為的。只要堅守先進文化的陣地,高舉新聞文學的大旗,注重人文關懷和平民化視角,把高尚的審美情趣傳遞給讀者,把精美的地方文化推介給讀者,晚報副刊之路就能越走越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