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松
曾任《瞭望東方周刊》常務副總編輯的韓松撰文,剖析了新聞專業(yè)學生的素質(zhì)缺口,很有針對性。他認為:
采編人員不需要成為哲學家、科學家、政治家、企業(yè)家、未來學家和公關專家。但采編工作的確需要從業(yè)者具備以上的部分素質(zhì)和氣質(zhì)。對此。高校有責任對學生進行相關方面的培養(yǎng)。
現(xiàn)代新聞要求打破行業(yè)界限,這樣才能最大限度提升新聞事實的價值或者含金量。這是時代和受眾的共同要求。在《瞭望東方周刊》,我們比較強調(diào)采編人員以下幾個方面的能力提升:
第一,哲學家和科學家氣質(zhì)的養(yǎng)成。新聞稿中要回答的五個w和一個H,說到底是有關這個世界的根本問題。新聞這個職業(yè),歸根到底。是求真善美,即還原世界的真相。探索宇宙和人生的規(guī)律,解釋其意義,從而推動社會和自然的共同進化。在《瞭望東方周刊》,我們用新華社副總編輯周樹春的一句話教育編輯記者:做新聞工作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顆火熱的心和冷靜的頭腦。編輯記者要多學一些哲學、邏輯學、數(shù)學以及經(jīng)濟學。因為這些才是新聞工作者競爭力的關鍵所在。而不是遣詞造句。
第二,政治家意識的培育。采編人員如果不懂政治家辦報。就會很快被淘汰出局??上?。很多新聞系沒有告訴學生。做媒體的第一守則是責任。因此,這項工作只好由用人單位來做。《瞭望東方周刊》組織編輯記者學習中國國情下的宣傳規(guī)律和政治規(guī)律,熟悉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并要求他們逐漸形成對中國國情的真知灼見,成為一位中國問題專家,懂得什么是國家利益;我們還要求編輯記者,在一些問題上,要像軍人一樣有組織紀律性。要無條件服從;政治幼稚的另一種表現(xiàn)是保守和不思進取,我們在編輯記者中提倡創(chuàng)新精神。
第三,企業(yè)家意識的提升。今天,那種只知埋頭編稿寫稿的編輯記者,那種不懂市場、不問廣告和發(fā)行的編輯記者,已經(jīng)落伍了。新聞具有商品屬性,要切實從讀者角度考慮一些問題。同樣,也要從市場角度強調(diào)安全第一的思想。過分理想主義的書生式辦報熱情和文人式管理模式,可能正來自于不恰當?shù)男侣劷逃?。也必須在新聞實踐中得到糾正。
第四。要做未來學家。缺乏判斷趨勢的能力,缺乏創(chuàng)新力和想象力,就很難應對激烈的新聞競爭。一個好編輯記者,絕不是墨守成規(guī)的人。他應該是生活中的異數(shù),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尚未發(fā)生的東西,能夠迅速從A點跳到B點及C點。那種只知道“新聞是新近發(fā)生的事實的報道”。卻不能預知未來將發(fā)生什么的編輯記者,是不合格的。
第五,要做公關專家。讀了四年大學。還不懂得與人打交道,這不能不說是教育的失敗。能夠在頭腦風暴會上條理清楚地表達意見,能夠嫻熟地與不同工種、不同部門打交道,能夠與各種人建立良好關系,能夠與目標讀者保持密切接觸。還要清楚如何接待上訪者、對付無理取鬧者和說情者,這是對采編人員公關能力的基本要求。
不可忽視的三種素質(zhì)
毫無疑問,新聞系畢業(yè)生應該成為真正的新聞學專家:新聞行當里的十八般武藝。要樣樣拎得起,不能是花架子。此外。高校的新聞教育絕不該忽視學生以下三種素質(zhì)的培養(yǎng)。
首先是身體素質(zhì)?,F(xiàn)在一些大學只想讓畢業(yè)生趕快找到工作,忽視了其在校時的體育鍛煉,學生體質(zhì)較差,連一些普通疾病都不知如何預防。很難適應連軸轉(zhuǎn)的激烈新聞競爭。事實上,編輯記者的體質(zhì)問題,直接關系到媒體的核心競爭力。在《瞭望東方周刊》,我們每周都組織編輯記者參加體育活動,另外,準備為職工定期安排體檢。作為育人單位,高校對此是否也責無旁貸呢?其次是心理素質(zhì)。大學生心理素質(zhì)差是普遍現(xiàn)象,有的工作不久便承受不了壓力,要去看心理醫(yī)生,有的甚至患上精神方面的疾病。當今的新聞工作者,需要有一顆特殊的心臟,它是事業(yè)心、責任心、愛心、良心、決心……它還是超級抗壓之心,八面玲瓏之心,以及細膩如女人之心。《瞭望東方周刊》時刻教導編輯記者要在工作中學會與人相處。學會正確對待得失,要拿得起、放得下,擁有開闊胸襟。高校對此也應該重視起來。
再次是外語能力和國際視野。有媒體立志要辦中國的《時代》,但是,如果編輯記者連《時代》原版都看不懂,怎么辦呢?在全球化時代,國際新聞和中國新聞、對內(nèi)報道和對外報道,已不再嚴格區(qū)分。編輯需要在第一時間知曉世界上發(fā)生了什么,海外媒體對中國怎么報道。許多重大新聞產(chǎn)生了國際影響,每個記者都要想一想:“一旦需要,我能不能馬上提著電腦奔赴海嘯或戰(zhàn)爭現(xiàn)場?”外語不能在此時成為一道屏障。外語能力以及全球化的思維能力和全球化的新聞觀,這是目前學校新聞教育的欠缺。
“我喜歡《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所說:‘負擔越沉。我們的生活也就越貼近大地,越趨近真切和實在。相反,完全沒有負擔,人變得比大氣還輕,會高高地飛起,離別大地即離別真實的生活。大學畢業(yè)原來就是從天空飛往大地的陣痛啊……”這是一位大學生在實習總結(jié)中說的一段話。就讓用人單位與育人單位攜起手來。共同縮短這個陣痛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