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開展歷史審美論研究,可以為馬克思主義歷史哲學的當代建構和完善提供豐富的內容,可以為國民的審美教育提供學理支撐。歷史審美是在人類漫長的實踐活動中產生和發(fā)展出來的。歷史審美的本質就是在人們創(chuàng)造的歷史(客體)中審視人類的本質力量。歷史審美可以分成感性形象審美和理性反思審美兩個層次。歷史審美論研究的主要方法有:歷史和邏輯相統(tǒng)一的方法、“實踐—精神的掌握世界”的方法、主體分析方法等。
關鍵詞:歷史;歷史審美論;歷史哲學;意義;任務
中圖分類號:B83—0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02(2009)04-0061-06
一、問題的提出
歷史審美論探討的是主體如何把“歷史”作為審美對象(客體)予以美學審視和價值評判,從而達到領悟、直觀歷史活動中的美的感受和自由超越性。主體在歷史審美活動中,不是去認識歷史客體的屬性,把握歷史客體的真理,向歷史客體靠攏,而是歷史客體向主體靠近,滿足主體的情感心理需要,以客體的形象和主體的審美直覺發(fā)生相互作用,形成朝向主體的肯定性成果。這些年來,國內對歷史哲學的研究,雖然成果不少,進展令人矚目,但對“歷史審美論”開展專題研究的卻很少,進行深層次研究的更是鳳毛麟角。筆者近來查閱了國內中文期刊主要論文數(shù)據(jù)庫,檢索發(fā)現(xiàn)研究“歷史審美論”的文章主要有:馬強的《歷史審美初論》(1996年)、陳穎的《歷史的美:一個被忽視了的對象世界》(1996年)、趙秀玲的《從歷史美的特征談歷史學科的審美教育》(1999年)、吳春香的《拓展高校歷史審美教育》(2003年)、呂效華的《論歷史審美對國民人文精神的培育》(2008年)等以及萬斌與筆者合作發(fā)表的兩篇拙作。歷史審美論研究,國內至今尚未見一本專著問世。即使在出版的眾多《歷史哲學》論著中,也未見有專門論述“歷史審美論”的章節(jié)。由此可見,過去長期以來國內學者對“歷史審美論”缺乏足夠的理論興趣和重視。未能得到系統(tǒng)的研究,至今尚未形成歷史審美論研究思路和理論框架。這種情況已嚴重制約了馬克思主義歷史哲學研究的豐富和完善。因而,深入開展歷史審美論研究是當務之急,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
第一,歷史審美論研究是馬克思主義歷史哲學當代建構和發(fā)展的迫切需要。
馬克思主義歷史哲學作為一個科學的完整的理論體系,其內容理應包含歷史本體論、歷史認識論、歷史方法論、歷史價值論、歷史審美論等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恩格斯所理解的“歷史”就是人的活動史。而要探究人的活動,就自然不僅應反映人及其活動的機制和規(guī)律(這主要由歷史本體論和歷史認識論來完成),也應確定人及其活動的目的和價值取向(這主要由歷史價值論來完成),還應直觀和領悟人及其活動中的美的感受和自由超越性(這主要由歷史審美論來完成)。三者對待“歷史”的方式是有區(qū)別的,分別是認識的方式、價值評價的方式和審美的方式。人類在歷史活動中,除了從認知模式、價值模式的角度去對歷史進行考察和審視之外,也需要從另外一種角度即審美模式的角度來對待歷史,把歷史事件、歷史人物作為一個審美對象來予以把握。歷史審美論要求人們在對待歷史時,應力求盡可能超越善惡、是非、真假這類范疇,而從一種非功利和超功利的層面來思考問題。如果說,歷史認識活動主要表現(xiàn)為以歷史理性的形式反映歷史主客體之間的認知關系,歷史價值活動主要表現(xiàn)為以歷史實踐的形式體現(xiàn)歷史主客體之間的需要關系,那么歷史審美活動則主要以歷史認識與歷史價值的統(tǒng)一為目標,并使這種統(tǒng)一體現(xiàn)在感性宜人的形式當中,由此來揭示歷史主客體之間的審美關系。因此,在這個意義上,作為研究人的活動及其發(fā)展史的馬克思主義歷史哲學,應該是歷史認識論、歷史價值論、歷史審美論的統(tǒng)一,即對人的活動史的合規(guī)律性、合目的性、合享受性的三者統(tǒng)一過程的反思。然而,長期以來,人們在解讀馬克思主義歷史哲學時,往往主要強調歷史本體論、歷史認識論、歷史方法論方面,而淡化甚至忽視歷史審美論方面的研究,以致馬克思主義歷史哲學一度被詮釋為僅僅是歷史本體及其認識與方法的理論。殊不知,馬克思、恩格斯創(chuàng)立的唯物史觀在探究歷史時,始終貫穿和滲透著歷史審美論的思想。因此,在當代凸顯歷史審美論研究,有助于確立馬克思主義歷史哲學體系上的完整性和內容上的豐富性。
第二,歷史審美論研究也是對國民進行審美教育、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需要。
審美教育,簡稱為美育。按蔡元培先生的說法:“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于教育,以陶冶感情為目的者也?!薄拔覈鴮W者普遍認為,美育的功能和任務是培養(yǎng)和提高人們對現(xiàn)實世界(包括自然和社會)以及文學藝術作品的美的鑒別、欣賞和創(chuàng)造能力,陶冶人們的情操,提高人們的生活趣味,使人們變得高尚、積極,在思想感情上全面健康成長。通過美育的潛移默化,可以將人類的美好德行擴充到人性的各方面。人們通常把美育劃分為自然審美、藝術審美和社會審美(歷史審美)三類。歷史審美教育的主要目的和任務是向人們展現(xiàn)歷史美,讓人們在品味、享受歷史美的同時,逐步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yǎng)崇高的審美理想,鍛煉較強的審美能力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從而培養(yǎng)一代高素質的、全面發(fā)展的、有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審美新人。一句話,利用歷史之美來陶冶人的情操,凈化人的心靈,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提高人的素質,是歷史審美教育的真諦。歷史審美教育在今日中國具有廣泛而深刻的社會基礎,在我國的整個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通過歷史審美教育,使人們樹立歷史審美理想進而強化理想道德信仰,從而引導人們塑造完整人格,引領人們進入精神家園,促進人們營造和諧社會環(huán)境。可見,歷史審美教育的目的正是引導人們對人生意義及生命藝術的切實關照,幫助人們在充滿緊迫感和壓力的現(xiàn)代生活中,處理好人與自然、人與自身、個人與他人以及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在心靈深處接受美的熏陶和滋養(yǎng),從而共同努力,倡導和實現(xiàn)自然美好、和諧發(fā)展的人類社會。而歷史審美論研究正是從事歷史審美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的基礎和前提性工作。歷史審美論研究的出發(fā)點和歸宿,應當是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始終是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觀理論的核心。歷史發(fā)展的動力來源于人的自身,歷史發(fā)展的目的是為了實現(xiàn)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這一理想價值目標。與馬克思、恩格斯所處的一百多年前不同,在知識經濟初見端倪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的今天,人的發(fā)展的一些前提性條件已經具備,人的發(fā)展在當代成了現(xiàn)實的追求和目的。在這個意義上,歷史審美論研究可以也應該承擔引導人的發(fā)展和促進歷史進步的使命,因為它不僅僅認識歷史之“實然”,還預測和設計歷史之“應然”,引領社會歷史的進步和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
二、歷史審美的產生和發(fā)展
歷史審美是在人類漫長的實踐活動中產生和發(fā)展出來的。普列漢諾夫曾指出過,以功利觀點對待事
物是先于以審美觀點對待事物的。實用功利是為滿足人的基本的生理需要,審美則是滿足高一層次的精神需要。因此,審美的根本特征之一就是以一種精神的而不是實用的態(tài)度對待對象。在歷史上,人對美的創(chuàng)造和追求是在一定的物質生活條件基本滿足之后才產生的。這一點,馬克思、恩格斯早就給我們指明了:“人們?yōu)榱四軌颉畡?chuàng)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它東西。”“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便構成為基礎,……藝術以至宗教觀念,就是從這個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因而,也必須由這個基礎來解釋?!笨梢姡瑢徝阑顒邮墙⒃谏鐣镔|生產的基礎之上的派生物。早有學者指出過,原始社會的人類生活和活動具有一個從“實用的”、經“實用工藝的”、再到“審美的”發(fā)展進程。
原始人類的審美活動還沒有形成獨立的形態(tài),而是寓于人對自然的功利關系和功利活動之中。這種審美關系和審美活動的萌芽狀態(tài),往往局限于他們生存活動的狹隘地域和對象。據(jù)研究發(fā)現(xiàn),原始人類的審美活動大多是生產勞動和部落戰(zhàn)爭服務的。如狩獵的民族愛表現(xiàn)動物或捕獵的場面,而過渡到農業(yè)社會的民族多表現(xiàn)植物、水文、天象。最初人類的審美活動的形式,主要表現(xiàn)在對原始圖騰的制作和原始歌舞上。對圖騰的崇拜是出于實用功利的目的,是把人與圖騰的關系看作人與“現(xiàn)實”的真實的關系。而原始歌舞,已表現(xiàn)出不同于實用功利目的的特點。稍后人類的審美活動逐漸發(fā)展出“有意味的形式”。如通過對中國的仰韶、馬家窯文化的研究證明,當時的人的審美活動已開始發(fā)生從再現(xiàn)向表現(xiàn)、由寫實向符號、由內容向形式的轉化。這也說明當時的人已有了最初的審美意識。但原始人類還沒有從生存的實用功利上掙脫出來,審美關系和審美活動還附著于功利關系和功利活動之中,但人在活動中從自然那里獲得的實用功利,既表明了人的活動的社會可行性(善),又表明了人的活動從大自然的真實性、本然性、活力性、有益性、出類性等美的屬性中獲得了美的愉悅和享受。在人的活動發(fā)展過程中,審美因素的比例是逐步在增大的,這也反映了人與自然之間善、美關系由低級向高級發(fā)展的客觀趨勢。
在奴隸社會時期,人類的審美活動與原始人類的審美活動那種對原始和平生活的再現(xiàn)和表現(xiàn)相比,已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轉變。無論是隸屬于統(tǒng)治階級還是被統(tǒng)治階級,審美活動都大多與天命觀、神人觀發(fā)生了緊密的聯(lián)系。進入奴隸社會,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剩余產品、社會財富的增加,有較多的人可以脫離直接生產過程,專門掌管公共事務,從事宗教、教育、藝術等活動,但繁重的體力勞動仍由大部分人承擔。分工已成為社會現(xiàn)象,統(tǒng)治階級壟斷了精神發(fā)展的權利,其余的人則被排斥在發(fā)展之外。這個時期人類審美創(chuàng)造的主要形式在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qū)雖有很大不同,但表現(xiàn)的內容大致相同。一方面,表現(xiàn)了人類對自然、宇宙、人的命運的無以言表的猜度和畏懼心理,以及社會中剛剛開始的富有人的生活氣息的純真的活動;另一方面,也表現(xiàn)了當時的統(tǒng)治階級已開始借助宗教實現(xiàn)對人民的精神統(tǒng)治??傊?,奴隸社會的新的生產力推動了人與自然的關系朝著善、美的方向有了較大的發(fā)展,但還不足以擺脫上古時期形成并加固了的原始宗教信仰的羈系。再加上奴隸主階級為了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把人類社會的階級關系搬上了天界,創(chuàng)造出不同于原始宗教的種種宗教,于是整個社會生活被籠罩在濃重的神的烏云之中,祈禱、祭祀、巫術等宗教儀式泛濫。這一切,都給予歷史審美活動以極大的影響。
進入封建時代,人類逐漸從對外在事物的依附,從天、鬼、神等神秘、恐懼的氛圍中掙脫出來。進人人對人的社會關系中。封建社會的人的審美觀,大多與宗族道德觀念、等級榮譽觀念緊密相聯(lián)。這個時期,人類的審美活動的主要內容表現(xiàn)了最初的國家和民族形成時期人們的忠君愛國觀念、等級長幼的道德倫理觀念、征戰(zhàn)游俠的榮譽觀念,勞動人民對剝削壓迫的反抗和對美好生活的憧憬。戲劇、小說、詩歌等形式已成為人們審美活動和審美觀念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繪畫和建筑也是整個封建時代表現(xiàn)人們的審美活動和審美觀念的主要形式。當時審美活動已顯示出人的活動的獨立自主性和精神的內在意義,風格上也逐漸轉向秀美與和悅,富有人間生活的氣息??傊?,整個封建時代人類的審美活動,由于基本不脫離實踐,因而是我們考察審美活動的基本屬性與人的活動關系的典型時期。當然,這個時期的審美活動受宗教影響很大。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占統(tǒng)治地位的時代,人類的審美活動與封建時代相比具有了新的特點。這些新特點主要表現(xiàn)在:反對封建專制,追求個性解放,由對外在事物的關注轉向注重個人生活、個人感受等。在這個時代,占統(tǒng)治地位的資本主義生產適應了人們日益增長的多種需要,擴大了人們的視野和交往。從歷史進步的視角來看,由于資本主義時代較之過去在人身自由和自由勞動時間上顯著增加,因此使得人類的審美活動日益成為人的內在精神需求的一部分,人性也日益顯出可由藝術掌握和表現(xiàn)的那一面,審美活動和人性之間呈現(xiàn)出互為表里的融合狀態(tài),審美活動的形式也空前繁榮。但是,由于資本主義時代仍然是私有制社會,由于勞動的異化和人的本質的異化,人對于美的事物的創(chuàng)造與鑒賞同人的實際處境總是處于某種緊張關系之中。在審美活動為產業(yè)所滲透的地方,藝術的生產就服從于利潤的創(chuàng)造,以量的無限性代替了審美創(chuàng)造的獨特性,以內容的空虛、無恥、下流去迎合人性的弱點代替了審美活動對美好人性的塑造和表現(xiàn)。因此,資本主義時代的人類審美活動仍是具有根本缺陷的。只有到共產主義社會,人類的審美活動才能不再以人性的衰微和人的本質的異化為代價,而使人對美的事物的塑造過程,真正成為人對于人自身的美好本質的發(fā)現(xiàn)和塑造過程。
未來共產主義社會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最高階段,也是最高層次的歷史審美理想形態(tài)。與此相聯(lián)系,現(xiàn)實的共產主義運動實際上也是一個美的創(chuàng)造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美的規(guī)律和美的原則將擴張到社會生產生活和活動的各個領域。在共產主義社會里,人們在共同占有和共同控制生產資料的基礎上聯(lián)合起來,生產勞動由社會合理地加以調配,勞動生產率大大提高,每個人的勞動時間大大縮短,勞動成為自主的活動。人們獲得了充分的自由時間,每個人都將能在藝術、科學等方面得到充分的發(fā)展。由于社會生產力的極大發(fā)展,勞動已不再是生存的必要條件,而成為發(fā)展的重要手段,因而人們的任何活動都具有了審美性質,都是對健康、美好人性的肯定,都是對人的本質力量的確證。由于人們也不再屈從于強制的分工,而是根據(jù)自己的身心的特點、愛好和社會的需要自覺地調整自己的活動,因而人們的審美個性也極其豐富,認識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也大大提高。在這個社會里,藝術家與非藝術家的區(qū)別消失了,也沒有單純的音樂家、畫家、雕刻家,藝術活動成了一個人多種活動中的一
項。當然,在共產主義社會里,還會有新與舊、正確與錯誤、自由與必然的矛盾,但與私有制下人們處處受到盲目的客觀必然性支配不同,人們已牢固地掌握了自己的命運,可隨時調整自己的活動,以達到認識和掌握客觀規(guī)律、改造世界的目的。這就意味著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體現(xiàn)著人與自然、社會、自身的和諧。雖然共產主義社會的審美理想的徹底實現(xiàn)還很遙遠,但它所意味著的社會審美化這一傾向已經在中國社會主義社會的人的審美活動中初露端倪。這個時期人們的審美活動的一般特點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并重,心靈美與環(huán)境美并重,其性質和內容仍服從于社會生產的必然規(guī)律,人們的審美的內在意義仍不能脫離對社會和自然的改造。這都說明了,歷史審美意識和能力的形成是一個過程,是以往全部歷史的產物。
三、歷史審美的本質
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審美論,從實質上來說就是一種審美人類學,因為它是從人類在勞動中自我生成來看待美和審美問題的。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凡是談到美和審美問題的地方,都是在談勞動和人在勞動中自我生成。因此,諸如“勞動創(chuàng)造了美”,“人也按照美的規(guī)律來塑造物體”,“宗教、家庭、國家、法、道德、科學、藝術等等,都不過是生產的一些特殊的形態(tài),并且受生產的普遍規(guī)律的支配”,“只是由于屬人的本質的客觀地展開的豐富性,主體的、屬人的感性的豐富性,即感受音樂的耳朵、感受形式美的眼睛,簡言之,那些能感受人的快樂和確證自己是屬人的本質力量的感覺,才或者發(fā)展起來,或者產生出來”等觀點,都是對審美的本質包括歷史審美的本質的理論詮釋。在馬克思看來,審美的本質在于“人在他所創(chuàng)造的世界中直觀自身”,是審視人的本質力量之美。歷史審美的本質就是在人們創(chuàng)造的歷史(客體)中審視人類的本質力量。
美的創(chuàng)造和追求,本質上就是人類自身生活和歷史的創(chuàng)造與追求。歷史活動主體同審美活動的主體始終是相結合的。與其說,審美活動是歷史活動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毋寧說歷史活動本質上應是人類不斷創(chuàng)造和追求美好人生、美好生活、美好社會境界的審美創(chuàng)造活動。如果說原始初民即是萌芽狀態(tài)的審美活動的主體,體現(xiàn)了審美與歷史的樸素的統(tǒng)一,那么,人類歷史掀開了文明之頁以后,由于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的分工,審美主體與歷史主體則呈現(xiàn)出復雜卻又帶有規(guī)律性的關系。當我們談論奴隸主階級、封建地主階級、資產階級作為審美活動主體和歷史活動主體的時候,當然不應忘記奴隸階級、農民階級和工業(yè)無產階級始終是人類首要的歷史活動即物質生產活動的主體。他們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始終支撐著沉重而復雜的人類文明社會結構的存在和運轉。他們始終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在被奴役的條件下,他們仍然用勞動創(chuàng)造了美,積累了豐富的審美創(chuàng)造的經驗,顯示出巨大的審美創(chuàng)造力。他們的審美創(chuàng)造,有許多是按照奴役者的需要、趣味和意志進行和完成的,可以說是一種不自由的“自由創(chuàng)造”,但這些創(chuàng)造物仍然構成了人類審美創(chuàng)造的彌足珍貴的遺產。只是,被奴役者在被奴役的條件下,受到物質生活條件匱乏、文化教養(yǎng)不足、奴役者思想意識的鉗制和浸染等消極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審美創(chuàng)造的熱情、才華與能力的發(fā)展、發(fā)揮受到了嚴重的限制,因而難以實現(xiàn)作為審美活動的主體與歷史活動主體的充分結合。只有到了社會主義社會,人們繼承和發(fā)揚了古今中外人類審美活動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美的創(chuàng)造與追求才進入了私有制社會條件下不可能有的新時期。雖然社會主義社會還遠不是一個真正自由的社會,但畢竟為人類的自由發(fā)展作了自覺的嘗試,從而也為審美活動與歷史活動的充分結合開創(chuàng)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歷史審美是人類的內在需要,是基本的人性之一。人在自我映照中產生的審美愉悅的根據(jù)乃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實現(xiàn)。歷史審美是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文化氛圍的真實存在進行合目的性、合規(guī)律性的發(fā)現(xiàn)和美的評判。審美對象都是確曾發(fā)生過的真實存在,審美也只能嚴格遵循固有時空秩序和發(fā)生過程去探尋和升華。歷史真實同樣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可信性和豐富性,因而歷史審美從文化底蘊來說是直接切入了歷史精神的內涵。同時,歷史審美也立足于把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過程作為一個自足(但不是封閉和孤立)的整體來予以把握。這種把握的目的不是要把歷史對象看成是一種表面上、形式上、感覺上或視覺上“好看”和“優(yōu)秀”的東西,不是要從歷史對象身上找出某種“美觀”和“正面”的因素來予以肯定和贊美,而是要努力從歷史本身挖掘和尋找出一種值得回味和發(fā)人深省的東西,以便加以批判性的思考。因此,歷史審美決不意味著在面對歷史時,非要千方百計把歷史說成是“美”的、“好”的,似乎歷史審美就意味著“美化歷史”、“歌頌歷史”,甚至“吹捧歷史”、“抬高歷史”、“崇拜歷史”,或者更有甚者還要“神化歷史”,似乎不把歷史說得盡善盡美,就不足以充分肯定歷史的神圣價值和永恒意義。在歷史審美中,主體心靈的出發(fā)點是“善”的情感,這是毫無疑問的,但在宣揚歷史的“善人”、“善事”、“好人”、“好事”的同時,決不能忘卻或忽視那些歷史上的“惡人”、“惡事”、“壞人”、“壞事”。歷史的發(fā)展常常要付出沉重的代價,其前提永遠以“惡”作為開路先鋒,以至于黑格爾甚至說“惡”是歷史發(fā)展的杠桿。我們不能回避和無視歷史上的罪惡、苦難和悲劇等現(xiàn)象。正是它們構成了歷史本質的一部分。歷史審美應當致力于這個獨特的思路和向度,通過對歷史苦難、歷史悲劇和歷史罪惡的審美觀照,而使人們懂得歷史的沉重性、曲折性和艱難性。因此,對歷史悲劇的深刻反思,對人類苦難的同情憂思,對人生歷程和價值意義的思索,構成了古今中外思想家們反復思考的永恒審美主題。
四、歷史審美的層次
歷史審美可以分成感性形象審美和理性反思審美兩個層次。
感性形象審美是歷史審美的初級形態(tài),它的特點是把歷史世界的現(xiàn)象和場景作為一個藝術形象來對待,人們在鑒賞、玩味、體驗歷史的過程中獲得新鮮的美感。如,“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塞外風光,“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雄偉氣勢,“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的浩渺無際氣象,岳陽樓與“八百里洞庭風光”相映增輝體現(xiàn)出的“天人合一”意境,等等。又如,歷史上出現(xiàn)的蜿蜒起伏、氣勢恢弘的萬里長城,長安洛陽東西二京,北京南京、南北都城的城市建筑群,等等。幾乎所有的主體在面對歷史遺址、文物和歷史人物形象時都會泛生出一種審美的感情,在閱讀歷史文字記載時還能在腦海中幻化出若干歷史的場景,特別是有的還對某些歷史事件和人物給以“歷史的悲劇”、“歷史的喜劇”等的審美評價。但是,盡管如此,仍不足以說明他們從整體上來說已進入歷史審美的理性反思。因為他們中雖有人或能于對歷史遺存的觀照中獲得審美的體驗,或能于對歷史文字的閱讀中受到形象化的信息刺激,并借助想
象,在腦海中再造出若干歷史場景,但這都是一種感性活動,還不是審美評價。如欲達到后一步,便還得對這些活動進行理性反思,即將感覺上升到理性,通過概念等手段,達到對歷史美的本質的把握。
在歷史審美的過程中,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歷史的感性形象審美層次上,還應該上升到歷史的理性反思審美層次。理性反思審美表現(xiàn)為對人類歷史的理性把握和反求構筑。理性反思審美達到的目標是晚心悅意和悅神說志。如,人們在讀史學史過程中,面對“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愛國詩人屈原、“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年青將領霍去病、“凍死不拆屋,餓死不虜掠”的抗金將領岳飛、“身先士卒,臨敵忘身”的戚繼光、“茍利國家生死以”的林則徐、為捍衛(wèi)真理而被處火刑的布魯諾、發(fā)出“簽字有什么用,地球仍在轉動”鏗鏘語句的伽利略等栩栩如生的歷史人物形象,由衷地為他們的高風亮節(jié)、偉大人格和悲壯崇高的美所感動和激勵,他們贏得了后人的愛戴和崇敬。而且,他們帶領我們超越了時空,進入了廣闊的歷史空間,感受到歷史脈搏的跳動,讓我們在領略歷史美的同時,被深深地卷入歷史大變革之中??梢姡硇苑此紝徝朗菍v史的體驗和參與,從而使自己的情感得到了升華。
五、歷史審美論研究的主要方法
歷史審美論研究,要對歷史審美的發(fā)生發(fā)展、本質、層次形態(tài)、運行機制和規(guī)律等問題進行哲學層面的分析和概括,則注意研究方法和手段就顯得十分重要。筆者認為,馬克思、恩格斯的歷史審美論思想始終滲透在唯物史觀之中,這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基本思路,必須以馬克思主義哲學尤其是唯物史觀作為指導思想和根本方法。根據(jù)歷史審美論問題本身的特殊性,除了運用通常的一些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如文獻分析法、歷史分析法、發(fā)生學方法、矛盾分析方法、比較研究方法、結構功能分析法和跨學科研究方法等之外,還要采用以下幾種研究方法。
1歷史和邏輯相統(tǒng)一的方法。歷史從哪里開始,思想進程也應當從哪里開始。對歷史審美發(fā)生發(fā)展的考察,必須要揭示其賴以生成的邏輯前提和條件,揭示其演化和嬗變的內在邏輯。而對歷史審美的邏輯分析,目的就是為了從總體上把握歷史審美的生成和發(fā)展。馬克思、恩格斯是運用歷史和邏輯相統(tǒng)一的方法,分析認識社會歷史的典范。一方面,馬克思采用了生產力、生產關系等一般概念,并通過這些范疇之間的邏輯聯(lián)系來揭示社會歷史的本質和運動規(guī)律;另一方面,他又不滿足于運用幾個抽象的邏輯的表達,因為僅僅這樣,是不可能看到“主體的人的現(xiàn)實的歷史”,看不到歷史是人的價值創(chuàng)造和實現(xiàn)、人的審美發(fā)生和體驗的過程。因此,馬克思始終強調不能把借助于一般概念所揭示的歷史運動規(guī)律與人的自我實現(xiàn)活動(包括人的認識活動、價值活動和審美活動)割裂開來。只有這樣,才是真正把握住了歷史和邏輯的相統(tǒng)一。
2“實踐—精神的掌握世界”的方法。人類掌握世界有兩種基本方式,即實踐的掌握、觀念的掌握。實踐的掌握,是主體把自己當作一種自覺的物質力量運動起來,按照自己所認定和追求的目的和價值,預設相應的方案,操作物質工具,對對象進行實際的分解和組合,改變它的自在形態(tài)和運動方式,使之成為具有有利于人的生命存在、發(fā)展和完善的客體形式。觀念的掌握,是主體從自身的目的和價值出發(fā)調動并運用自己的激隋、意志、智慧,通過對客體信息的接受、加工和處理,把客體的實在形式或舊有的非實在的觀念形態(tài)轉換成新的非實在的觀念形態(tài)。馬克思提出了幾種對世界不同的觀念掌握方式:科學理論的方式、藝術的方式、宗教的方式和實踐—精神的方式。這里講的“實踐—精神的掌握”方法就是這樣一種特殊的觀念的掌握方式。它提醒人們:歷史審美論研究必須準確地理解人類的生活實踐,即對歷史審美的內涵、發(fā)生發(fā)展、本質、層次形態(tài)、運行機制和規(guī)律等問題都要“從實踐方面去理解”,或者說要把歷史審美“作為實踐來理解”。
3主體分析方法。歷史審美聯(lián)系著人的主體性存在,這決定了我們在歷史審美論研究時,必須遵循馬克思所予以肯定的方法:“從主體方面去理解”歷史審美。所謂主體就是指從事審美活動的現(xiàn)實的、具體的、社會的人,主體性則意味著人在歷史審美活動中的自覺能動性、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而“歷史審美”這一概念恰恰反映出人的歷史主體地位。我們在任何情況下談論歷史審美,不管意識到與否,實際上都是,并且應該是以人自己的尺度去衡度歷史。人是一切審美包括歷史審美的主體,是一切審美包括歷史審美的根據(jù)、標準和歸宿,是審美包括歷史審美的實現(xiàn)者和享有者。然而,人作為歷史主體,自身是一個復雜的蘊含著個體與類、主體性與客體性、實然與應然等內在矛盾于一身的統(tǒng)—體。因此,歷史審美論的研究,應當從歷史主體即人本身的剖析出發(fā),來探尋歷史審美由之發(fā)生發(fā)展的人學基礎和依據(jù)。
參考文獻:
[1]萬斌,王學川,論歷史審美活動[J],浙江社會科學,2007,(4),論歷史審美的本質和特征[J],浙江學刊2007,(4)
[2]蔡元培蔡元培美學文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74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33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4
[5]李星良,人的歷史發(fā)展與人的審美活動的關系[J],湖北大學學報2000,(3)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5,-460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0-121
責任編輯王之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