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士建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迫切需要教師隊伍的加速優(yōu)化,而學校教學管理若能進行同步甚至超前改革,更著眼于高效,著力于課堂,必能充分發(fā)揮其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和推進新課改的導向作用、建設作用、攻堅作用和服務作用。近幾年來,我校實施有效教學管理,主要體現(xiàn)在下列六大行動。
一、大反思大提升行動
傳統(tǒng)教學有很多優(yōu)勢不容否認,也正因此,改革傳統(tǒng)課堂、改變教學行為并非易事。我們倡導在新課改理念下,對照標準和要求,全面細致地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效果:為什么自己煞費苦心、滔滔不絕,而學生無動于衷、昏昏欲睡?為什么有的內容教了多遍,而學生仍學不會、做錯了?為什么教師時間、精力投入多,而學生進步緩慢,兩極分化現(xiàn)象嚴重?如此種種。在反思中我們發(fā)現(xiàn)了不少問題,而且大多源自教者。為解答這些問題,我們多形式地組織學習新課改理論和現(xiàn)代教育理論,并聯(lián)系實際展開討論,形成了若干共識:我們的課堂必須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地動起來;我們的課堂必須是思維訓練的課堂,思想碰撞的課堂,激情洋溢的課堂;我們的課堂既是知識傳授和積累的課堂,更是掌握方法、培養(yǎng)能力、養(yǎng)成良好習慣的課堂……
大反思引發(fā)的大討論,必然激活深層思考,激發(fā)求解欲望,也必然促使教師們更新教育觀念,提升教育思想,改善教學行為,追求教學效果的最大化。
二、制度整合再造行動
制度雖說是一種外在約束,但往往能對新課改的順利推進起到一定的規(guī)范和導向作用。以往的教學管理制度更多的是就教學流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提出種種要求,而教師的主體地位缺失,教師總是被動接受指令,接受檢查和評價;統(tǒng)一性規(guī)定過多,個性化支持不夠;剛性有余,柔性不足。也正因此,常常是管理層忙得不亦樂乎,而執(zhí)行層漠然視之,應付了事。
我們全面梳理了有關規(guī)章,對照課改要求,結合工作現(xiàn)狀,組織部分干部和骨干教師,或整合或新制定了若干制度,如有“預備、主備、集備、復備”四步要求的集體備課制度,既強調同學科組老師集中研討前各有側重的認真準備,也給予老師們研討后結合班級學生情況再增刪調整的充分自主權。如新課堂標準,既強調各種課型的基本要求,也充分尊重各學科教學特點,不搞一刀切的唯一標準。教學常規(guī)檢查也不再只看書面材料,只看工作痕跡,而是更關注日常狀態(tài),關注學生反應,關注工作績效。
這一系列制度既適應新課改,也符合教學實際,更為廣大教師所認可,所以易于被老師們內化為一種自我約束,其有效執(zhí)行程度也必然更高。
三、教學研究常態(tài)化行動
教學研究尤其是課題研究常常被老師們看作是一種外加任務。因而缺乏積極性,成效也常常只體現(xiàn)在幾篇文稿上。
我們倡導積極反思。一堂課、一份練習質量到底高不高,主要靠自己評判;設計再認真,自我感覺再好,還要靠實踐檢驗。每項工作結束后,都來冷靜思考一番:學生的能力水平有所提高了嗎?預設的目標達到了嗎?達成度多高?還有哪些問題?原因在哪?如何補救?類似問題以后如何避免?這樣的思考就是研究,也必然帶來今后課堂的新變化。
我們倡導課例研究。每周各年級各學科都按照“一課兩上三討論”的研討模式開設研究課,帶著問題備課、上課,圍繞問題說課、議課,同課異質,多次討論,力求問題及時解決,力求課堂教學效果最大化。
我們倡導研究的專題或課題來自日常工作中的問題,平常有思考的工作就是研究,教學行為的改進和學生能力水平的提高就是最大的成果。這樣的認識既能為老師們接受,也能真正改變老師們的日常工作狀態(tài),提高工作績效。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為完成教學任務而工作。不但身體勞累,而且心理疲倦。如果總是在一種研究狀態(tài)下工作。不但能有效果、出實績,而且能真正享受到教育的幸福。
四、打造展示平臺行動
教學有法,催生了若干教學共性要求;教無定法,更是對個性化教學的一種尊重。
我們每年舉辦一屆優(yōu)質課展示評比活動:從備課組初賽、年級部復賽到全校性決賽,全員參與,并幾乎貫穿全學年,既能突出教學管理的中心和重點在課堂,強化“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在每天每堂課”的意識,更能激發(fā)全體教師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讓個性充分顯示,讓才華一展無遺,讓智慧不斷進發(fā)。
同時我們還開展多項教學基本功評估。涉及到獨立備課能力、課堂語言水平、板書設計效果、多媒體合理運用、說課評課能力等,單項優(yōu)秀即給予表彰,不合格的給予具體指導,并限期達標驗收,這對青年教師的快速成長更有促進作用。
五、課堂質量評估行動
教學管理的重點即課堂質量評估,這也是一個令很多人頭疼的難題。近年來我們組織力量專題攻關,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辦法。其主要特點就是全面、動態(tài)、激勵性、可操作。
所有老師既有接受評估的義務,也有自我評估、評估他人的權利;認定某老師課堂質量的高低不只是聽其一兩堂課,而是綜合評估其不少于兩節(jié)的常態(tài)課、自定課題和時間的自薦課、備課組內安排的研究課、學校指定的展示課等:參與評估的不只是管理人員,還有同學科其他老師、班級學生及其本人;評估的標準事先明確,人人知曉,突出學生參與度、思維訓練度、目標達成度等,既量化打分,也質性判斷,既充分肯定其長處,也實事求是地指出其不足,并提供改進建議;評估結果及時送達本人,并要納入對個人的綜合評價,但更重要的是為優(yōu)秀的教師提煉出可供推廣的成功做法,為待改進的教師明確繼續(xù)努力的路徑。
六、教學資源開發(fā)行動
盡管圖書市場教學參考資料鋪天蓋地。各種訓練材料也是應有盡有,加上網絡便捷,所需內容也可信手拈來。但我們堅持要求老師們在大量積累的基礎上學會選擇,為我所用,絕不可照搬照抄,拿來就用;倡導老師們加強研究。可在重新整合后使用,更要作深度開發(fā),形成適合校情學情的個性化教學資料。
我們在學校內網上建立起教學設計庫和分層訓練庫,并發(fā)動所有老師參與二庫建設。先以各年級各備課組為單位系統(tǒng)整理上傳所用資料,再組織各科骨干教師審定。供下一屆教師研究使用,如此循環(huán)優(yōu)化,力爭在三到四輪后。形成一套展現(xiàn)教師智慧,具有學校特色,更實用更有效的教學資料??梢?,教學資源的開發(fā)過程,也是教師智慧涌現(xiàn)的過程。
相比較而言。高中課改推進難于初中、小學,雖說有不少客觀原因,但主要問題還在于從領導到教師的認識水平有待不斷提高,三支隊伍尤其是教師隊伍有待不斷優(yōu)化。只要大家形成共識,通過有效管理和深化研究,我們的有效課堂教學就一定會普遍呈現(xiàn),我們的常態(tài)工作質量就一定會明顯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