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敏
摘要:課堂教學的關鍵在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以期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而要達到這個目的,還在于課堂的組織者——教師,精心地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達到寓教于樂、增長知識的目的。
關鍵詞:語文教學:創(chuàng)設情境;提高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教學過程中的引導者,學生才是真正的主宰者,教師的作用無疑就是課本和學生之間的一座橋梁,一個紐帶,歸根結底,課堂是學生的。因此,課堂教學的關鍵還是在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以期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而要達到這個目的,還在于課堂的組織者——教師,精心地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達到寓教于樂、增長知識的目的。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創(chuàng)設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其學習興趣呢?對此,筆者淺談一下自己的認識。
一、教學導入前創(chuàng)設情境,奠定感情基礎
導入新課對一堂課有很重要的作用。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導語就像唱戲的開臺鑼鼓,未開場
先叫座兒。它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課堂氣氛,為后面的教學奠定感情基礎。成功的語文教學離不開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愛好,只有學生傾心于此,才會積極主動地樂于受教,也才能達成高效率的教學。
如在教學《珍珠鳥》時,首先請學生欣賞一個MTV短片,內(nèi)容是一群白鷺棲息在大樹上,樹下是學校和居民,其主題為“同樣的生命共享地球之美”。由此導入課文,為教學創(chuàng)設一個輕松、愉悅、和諧的情境氛圍,學生進入角色就非常容易,積極性很快被調動起來了,注意力當然也格外集中。在教學《沁園春·雪》這篇課文時,利用多媒體播放毛澤東的手跡,在這樣一種情境下,學生感悟到詩人雄渾豪放的氣魄和氣勢磅礴的詩風,自然也體會到詩歌中所蘊含的作者的豪邁激情。而在教學《我的母親》時,首先請同學們欣賞歌曲《懂你》,把學生帶入母愛的天堂,這樣,教學水到渠成,立刻燃起學生學習的熱情火焰,吸引他們注意力,使學生產(chǎn)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教師要在開始時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導語講得生動活潑,妙趣橫生,新穎有趣,抓住學生的心理,誘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產(chǎn)生想學的內(nèi)驅力和欲望,并誘發(fā)其濃厚的學習興趣,學生自然會聽得神思飛越,如癡如醉。自然就會用心學,學有所獲。
二、教學結束時創(chuàng)設良好的情境,錦上添花
人們往往會重視開始的導入,而忽略一節(jié)課的結尾。其實,在課堂接近尾聲的時候,創(chuàng)設恰當情境,會使一節(jié)課錦上添花,回味無窮。
在教學《珍珠鳥》一課即將接近尾聲時,請學生欣賞歌曲“同在藍天下”,這是一首以“環(huán)?!睘橹黝}的歌曲,這樣做不僅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而且給學生開拓了更廣闊的思考空間,將其情感推向高潮。在授課《丑小鴨》即將結束之際,請學生欣賞并一起歌唱《真心英雄》,營造了一種堅強不屈、自強奮斗、百折不撓的情境氛圍,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課文主題思想的理解,而且還啟發(fā)他們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難一定要堅強,執(zhí)著。在授課《我的叔叔于勒》這篇小說時,結尾讓學生運用課堂所學的知識,進行練筆,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和神態(tài)描寫來表現(xiàn)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刻畫人物的性格特征。創(chuàng)設這樣的練筆機會,既做到了學以致用,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由此可見,一個好的結尾,不僅會為課堂錦上添花,而且還是課堂的拓展與延伸。
三、繪畫激趣,鞏固知識
《橋之美》是一篇說明文,它的獨特之處在于作者站在畫家的角度詮釋了橋在繪畫中的作用,對“橋之美”進行一番新的審視與追尋。讀著這篇文章,一幅幅清新、美麗的景象立即映現(xiàn)眼前:蘆葦搖曳、石橋縱橫、細柳飄絲、長虹臥龍,像朦朧的幻夢,像飄渺的歌聲。那里有畫、有詩、有情、有深邃的意境。這樣的情景單靠教師一人的想象顯得蒼白無力。于是我讓學生動起手來,把自己頭腦里的想象用筆描繪出來,讓一兩名學生上黑板,畫完之后,讓他們給同學講解這樣畫的緣由,并讓其他學生發(fā)表不同意見,或結合吳冠中先生的語言把自己看畫的感受表達出來。盡管好多學生的繪畫技巧不是很好,描述不是很流利,但學生們能把自己心中所想以及所感運用繪畫加以形象化,用語言加以直觀化。這不但有助于體會作者為我們描繪的優(yōu)美情景,更能使學生把新學的知識加以遷移,得到鞏固。創(chuàng)設繪畫教學情境,直觀性較強,不但讓學生動手、動口,更讓他們動腦,不但鞏固新學的知識,而且對舊知識有遷移作用,對學生的潛能有開發(fā)的功效,進而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為進一步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質量,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積極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
過去授課時,簡單的“提問——回答”式,總是教師一味地提問,讓學生回答,即使教師不斷地啟發(fā)引導,也還是限制了學生的學習范圍,禁錮了學生的思想,遠遠落后于新的教育模式。只有以學生為中心,一切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適時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集中他們的注意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如《珍珠鳥》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多種情境,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追蹤學生的注意力。首先,讓學生獨立思索,形成自己的觀念;然后,在重點內(nèi)容上,讓學生討論交流,合作探究,互相補充,互相學習,集思廣益,進行發(fā)散性思維的培養(yǎng),鼓勵學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真正地激發(fā)其學習興趣,提高其注意力;最后,應用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拓展延伸,讓學生聯(lián)系個人實際,結合所見所聞,針對社會存在的各種現(xiàn)象,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在闡述中形成健康的心理,思想感情得到升華。就是這樣,通過多種情境的創(chuàng)設,靈活應用獨立探討法、合作探究法、誦讀法、思維創(chuàng)新法、利用多媒體等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在課堂上,時時處處吸引、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教學效果的確非同凡響。在授課《蒹葭》這首愛情詩時,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配樂朗讀,在特定的情境中,學生對于愛情詩的主題把握上越來越深刻全面。
五、多種形式深入激趣
語文教學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辯論賽、演講比賽、詩歌朗誦 、課本劇等多種形式的運用,既可以豐富課堂內(nèi)容,又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在“獻給母親的歌”這次綜合性學習活動中,為了更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母親的理解,我指導學生開展了一次演講比賽。我飽含激情的演講不僅使學生聽到了動人的親情故事,增加了寫作素材,更使他們的心靈得到洗禮,對母愛有了新的體會。再如學習《寓言二則》一課,課后要求背誦全文,這項作業(yè)難度大。教師講解課文后,把學生安排好小組,讓學生編排課本劇,學生興致勃勃地投入到排練中。最后教師把每三個小組安排在一起進行演出,評出最好的一個組到全班演出。這項作業(yè)在快樂的情境氣氛中,不知不覺地完成了。
六、創(chuàng)設條件,讓學生能生疑、質疑、釋疑
創(chuàng)設條件,讓學生能生疑、質疑、釋疑,在教學中能夠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在學生思考時,教師要善于啟發(fā)、誘導。教師要在學生不生疑時激疑,在學生不能質疑時引疑,在學生不能釋疑時解疑,讓學生處于欲罷不能的心理狀態(tài),從而把興趣與情感、注意與想象、思維與意志等諸多心理因素融為一體,使其處于最佳學習狀態(tài)。如在教學《愚公移山》時,引導學生在愚公“愚”還是“不愚”之處,讓學生生疑、質疑,然后,創(chuàng)設“辯論”條件,展開辯論,在辯論中,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得到提高,而且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另外,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也要依據(jù)教學內(nèi)容的不同以及學生的實際需要,否則,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