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愛軍
學會審題是考試時準確解題的關鍵。從近幾年的高考政治答題來看,有些學生由于缺乏正確的解題方法,做題時不會審題,結果就出現(xiàn)答題時常常答不到點子上,不是漏答,就是多答了不該答的內容。所以在高考復習中必須重視審題能力的培養(yǎng)。
一、審題時經(jīng)常出現(xiàn)錯誤的主要原因
所謂審題,就是指要“審準題目要求”,也就是對于題干中的限制條件要有一個明確的、準確無誤的把握。由于學生在平時忽視了審題能力的培養(yǎng),在考試中經(jīng)常因為審題時出現(xiàn)失誤,使考試時不能很好的發(fā)揮出自己的水平。在政治學科中,出現(xiàn)審題失誤,主要原因有:
1.審題時粗心大意。由于題干中的限制條件比較多,沒有看清題意,學生容易顧此失彼。如2008全國卷Ⅰ第24題:中共十七大報告指出,我國“市場體系不斷健全,宏觀調控繼續(xù)改善,政府職能加快轉變”。下列行為屬于宏觀調控經(jīng)濟手段的是:
A.國家提高農(nóng)產(chǎn)品收購價格
B.物價部門核準公共交通的價格
C.巳國家修訂個人所得稅法
D.工商部門給新辦企業(yè)發(fā)放營業(yè)執(zhí)照
試題考查考生對宏觀調控手段的理解。A.B.C項都是宏觀調控手段,但題目要求回答的是經(jīng)濟手段,有些同學沒有看清題意。就會選錯成B或C,實際A項正確。
2.理不清題干中的已知條件。因題干限制條件多。若審查不仔細,就很容易造成疏忽。如全國文綜2007年試題第11題:近幾十年來,黃河的入海年輸沙量不斷減少,目前已遠低于16億噸的歷史平均值。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A.黃河流域的暴雨次數(shù)減少
B.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減輕
C.中上游水庫攔截泥沙量增多
D.中下游河床泥沙淤積量加大
應選C,黃河入海年輸沙量不斷減少的原因很多,但各地從地方利益出發(fā),任意的攔截河水,造成中上游水庫攔截泥沙量增多則是主要原因,只有看清已知條件才能不會選錯。
正確審題首先就要看清題意,不要盲目去做題。在看清楚大題目的要求后。還要看清每個小題目本身的要求。要看清要回答的內容。有一年高考政治中有一個簡答題,要求用唯物辯證法原理去說明:我們國家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方針的正確性。這是個比較簡單的問題,一般的同學只要小心一下都能得到高分的??捎性S多同學沒有看清題意要求,就用唯物論的物質和意識的關系的原理去分析。而題目要求是用唯物辯證法的原理去分析,由于沒有按照題目的要求,結果很簡單的題目卻失了分。
3.找不出題干中的干擾項。在題干材料的已知條件中,由于有一些要求比較隱蔽,粗心的學生在注意了比較明顯的限制條件時,往往忽視了那些隱藏著的“陷阱”。如2005年高考政治試題單項選擇題的第9題:我國每個民族都有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自治區(qū)主席、自治州州長、自治縣縣長全部由區(qū)域自治的少數(shù)民族公民擔任。這體現(xiàn)了我國處理民族關系中的基本原則。
A.民族平等
B.民族團結
C.各民族共同繁榮
D.民族區(qū)域自治
題干要求是“我國處理民族關系中的基本原則”,重要的是把我國的民族政策和處理民族關系的原則區(qū)別開來,其他的條件只是陷阱。如不去很好的審題,就會漏選或多選。
二、學會正確的審題方法
1.找出題意要求,理清答題思路。明確題目要求,理清解題思路,是審題的第一步。近幾年高考政治加大了材料題的比例。由于題干中的限制條件比較多,答題時不看請題意,做題時就容易顧此失彼。如全國文綜2007年試題第34題,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一個五年規(guī)劃的建議》,國務院根據(jù)中共中央的建議起草了“十一五”規(guī)劃綱要草案,隨后“十一五”規(guī)劃綱要在全國人大十屆四次會議上正式通過。這一過程表明
①全國人大是我國唯一的國家權力機關 ②中國共產(chǎn)黨通過國務院行使行政權 ③“十一五”規(guī)劃綱要是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的統(tǒng)一 ④黨的主張經(jīng)過法定程序變?yōu)閲乙庵?/p>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這一題要求學生看清題意,對我國的政政治制度、政黨制度和經(jīng)濟制度進行分析,特別是我國國家制度和政黨制度的關系,才能選出正確的答案B。
學生要具備較強的審題能力,必須具備的第一項能力就是閱讀和理解題目的能力,閱讀是指題目中的文字材料和畫面等首先能順利地閱讀下來。能從字面和畫面的表層含義等理解題干的大概要求。在順利流暢閱讀題目的前提條件下,能夠初步分清題干中的材料那個是已知條件,那個是要求的條件。閱讀中要細心,邊讀邊理解,對于題目給出的要求可以用筆劃出來,反復思考,為下一步認真分析提供感性認識。對于題目給出的條件及要解決的問題,要有一個明確的理解。
2.找出已知條件,明確答題要點。找出題干中的已知條件,找準答題要點,是做題的關鍵,有些材料題的題干限制條件中,有容易被混淆的概念,若審查不仔細,就很容易造成疏忽。無論是什么題型,都有很明確的已知條件,這是我們做題的依據(jù),我們在做題前,一定要找出這些已知的條件,才能正確做題。這在材料題或圖表試題中更要注意。如全國政治高考試題中有一題不定項選擇題,題干是:某省要求干部在腳踏實地、求真務實上下工夫。他們提出,只有干部工作“重心”下移,勤政廉政,才能促使經(jīng)濟“中心”升位,興省興國。這一要求所蘊涵的哲學道理是:從題干上看,這一題的已知條件有三個:一是要求干部腳踏實地;二是工作“重心”下移和經(jīng)濟“中心”升位;三是蘊涵的哲學道理。這就不難看出第一個已知條件要我們想到從實際出發(fā)。第二個條件是要求我們想到矛盾的轉化。第三題目的要求是用哲學的原理,那就既要考慮唯物論原理,也要考慮辯證法原理。當我們找出了題目的已知條件,利用這些已知的條件去做題,那做起來就比較容易,也不會在做不定項選擇題時出現(xiàn)多選或漏選的現(xiàn)象。做問答題時也就不會出現(xiàn)答錯的現(xiàn)象。
3.找準關鍵詞,抓住答題重點。有許多材料題干提供的已知條件,有一些要求比較隱蔽,學生在注意了比較明顯的限制條件時,往往忽視了那些隱藏著的“陷阱”。如2006年高考政治試題不定項選擇題的第30題:2005年我國加快推進國有大型企業(yè)的股份制改革,按照現(xiàn)代企業(yè)制度的要求,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轉換企業(yè)經(jīng)營機制,這將
A.增強國有經(jīng)濟的控制力
B.提高企業(yè)經(jīng)管理水平
C. 擴大公有資本的支配范圍
D.改變國有企業(yè)的性質
這一題的題干表面上看包含轉換企業(yè)經(jīng)營機制、建立現(xiàn)代企業(yè)制度、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轉換企業(yè)經(jīng)營機制等意義,實際上就是國有大中型企業(yè)的改革的意義、其他的條件只是陷阱。如不去很好的審題,就會漏選或多選。政治學科試題的材料比較多,有些同學一拿到題目,還沒有看清題目的題意就匆匆做題,實際題目所給的材料并不是每一句都是答題要求,做題前一定要找出題干的關鍵詞和中心詞,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只要學會正確的審題方法,去認真的審題,就不會出現(xiàn)少答,多答或錯答的現(xiàn)象。
(責編 李 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