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酩
真沒想到稱不稱官銜的事,居然也能成為經(jīng)久不衰的文章題目。
記憶中,從參加工作到離崗?fù)诵莸膸资昀?,有關(guān)在內(nèi)部上下級之間不要稱官銜的書面、口頭“要求”,不知有多少次,但稱銜之風卻時起時伏、屢禁不絕。盡管每逢學(xué)習、教育、班子考核等活動,不斷有人提出尖銳批評,但往往是“虛心接受”、短時收斂之后,此風很快就卷土重來。
稱官銜風氣的害處,不用多說。既明顯也簡單,一是疏遠干群關(guān)系,二是強化官本位觀念。與增強凝聚力正好相反,它是一種損害民主、影響團結(jié)的“離心劑”。
明知有害,為什么總也揮之不去?從實際看。這與不同單位、不同范圍的“上好”密切相關(guān)。某中央直屬機關(guān)在這方面曾經(jīng)風氣很正,別說科、處,就是對局、部級領(lǐng)導(dǎo),平時也一律不稱官銜,一般是直呼名字,對年長的則是“老張”、“老李”、“老王”,有的還更親切地稱為“老趙頭兒”或“周老太”。那時的稱呼習慣是與民主空氣相“配套”的一有關(guān)工作問題,大家可以充分自由發(fā)表意見,發(fā)生爭執(zhí)也很正常;當然做出決定之后,大家都嚴格執(zhí)行。后來,某當過地方大員的領(lǐng)導(dǎo),帶頭破壞了這種好傳統(tǒng)??颗既粰C會走上新崗位的他,上任不久就忍耐不住了:“沒想到革命幾十年。現(xiàn)在就落了個‘老x啦!”這位新“一把手”,不僅明確發(fā)出了必須稱官銜的強烈信號,而且率先垂范:在大會小會上帶頭大稱官銜,一次甚至把某副手的“常務(wù)”二字也清晰地說出來。自此該單位風氣大轉(zhuǎn),見面不稱官銜的倒成了“異類”。以往的民主空氣也隨之一掃而盡。“一把手”霸道成性,動輒對持不同意見者發(fā)威:我是x長還是你是x長?!這種演變,正應(yīng)了那句古語:上有好之,下必甚焉。好風氣壞風氣,其實都是頭頭帶出來的。
稱官銜,也遇到不少難堪,引出了不少笑話。實例一:某局原本沒有稱銜習慣,一位新官上任,改變了這種生態(tài)。恰巧這位新的正局長姓付,而局里有一位副局長姓鄭。這可讓下屬們犯了難,直呼“付局長”、“鄭局長”,職務(wù)正好顛了個兒。付局長不高興(擔心真被叫成“副”的)、鄭局長也不自在(怕背“急于謀篡”的罪名)。怎么辦?干脆“用標準全稱”吧,于是“付正局長”、“鄭副局長”成了該局的“標稱”,雖然繞口。但正局長高興、副局長也踏實。實例二:某茍姓干部到新單位任職,按以往稱“李部長”的慣例,稱其為“茍部長”,實在不太雅。有乖巧者立馬想出變通的招數(shù),省去“茍”姓,在領(lǐng)導(dǎo)名字后面加“部長”后綴,既顯示尊敬又透著親切。當然如果領(lǐng)導(dǎo)叫“衛(wèi)生”、“武裝”、“才正”之類,就得另想它招了。凡此種種,不勝枚舉。筆者不懷疑,有朝一日,有人會把這些現(xiàn)代官場段子收入新的笑林廣記。
要說稱官銜之風一點“好處”沒有。也不盡然。至少有兩點可以說說。首先,可以讓某些有此“好”的官員保持“良好感覺”,內(nèi)心的空虛得到一些彌補,靠發(fā)“官威”掩蓋能力的低下;其次,可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變通”本領(lǐng),給一些急于升遷的人提供施展“才華”的機會。當然,老百姓是絕不認同這類“好處”的,帶給他們的只是日甚一日的厭惡而已。但愿這股風能盡早剎住。讓上上下下都輕松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