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志鵑
或許是年齡大了,在歲月的匆匆中瞻前顧后,耳畔便常響起劉歡的《在路上》——縱然夢想輕淡如煙,“心靈的呼聲”、“生命的遠行”,也有著沉甸甸的分量。
——題記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江蘇省沭陽縣中學,寧靜悠遠、厚重純樸。十四歲的我,正值花季,“同學少年”卻另一種“書生意氣”——無意間翻看到一本雜志的封面插圖《鄉(xiāng)村女教師》,那溫暖的晨曦,向著叢林遠去的女教師倩影,心旌蕩漾的我立刻萌生了做這樣一名女教師的想法。
一個瞬間注定一段生命的追隨。
情切意深:從原生態(tài)的“全我”到“無我”
沭陽縣十字鄉(xiāng)中心小學是我教學生涯的第一站。真正的鄉(xiāng)村對于當時的我,多了一些現(xiàn)實的簡單、簡陋,還有艱難。從縣城寄居到學校,我全身心地投入到“鄉(xiāng)村女教師”的角色中。
因為情切,才會情怯,所以意深。
單純的年齡,單純的激情。謹記自己做學生的酸甜苦辣,決心做一個理解學生的老師:課堂上小心翼翼避諱那些可能傷害孩子的,哪怕極細小的動作。
正逢“注音識字、提前讀寫”實驗在全國的第一輪試點。十字鄉(xiāng)中心小學作為淮安市唯一鄉(xiāng)鎮(zhèn)試點學校參與,我有幸成為第一位鄉(xiāng)鎮(zhèn)實驗班老師。這項實驗網(wǎng)羅了一大部分市縣級優(yōu)秀教師,并定期組織教材研讀、教法輔導(dǎo)、實驗階段性總結(jié)等研討活動,我能夠經(jīng)常聆聽市教研室專家的指導(dǎo),觀摩實驗班優(yōu)秀教師的教學。這使我的課堂教學一開始就擁有了一個高度。
實驗班獨特的教材,教學空間的相對獨立,這對我既是挑戰(zhàn),更是機遇。那段時間,著迷于實驗班優(yōu)秀教師、校內(nèi)優(yōu)秀教師的課堂。著力模仿、依葫蘆畫瓢,追求那種師生都很愉悅的課堂——“高峰體驗”經(jīng)常光顧我的課堂。沒有普通班教學的條條框框,也不一定明確自己為什么要那樣上課,只滿足于學生喜歡上語文課,滿足于學生讀寫能力的明顯進步。很快,我便在學校和鄉(xiāng)鎮(zhèn)嶄露頭角,多次承擔公開課。組織教學好,教學清新活潑,學生發(fā)言積極,真實真誠,是我課堂的面貌;特別是我班學生很強的讀寫能力,很令同行佩服。
于是有了更大的熱情。那時候覺得沒有比上課、比工作更重要和愜意的事情,“誠惶誠恐”是全部的心態(tài)——那樣真誠、那樣操勞、那樣純粹?!白⒁糇R字、提前讀寫”的理念的引領(lǐng),獨自摸索、獨立實踐。這種幾乎沒有管束的“散養(yǎng)”方式,在加大培訓(xùn)力度,強調(diào)青年教師短周期成長的今天,是難得的一段“全我”、“原生態(tài)”的獨立探索經(jīng)歷:工作第一年,就在縣課堂教學競賽中獲得一等獎;隨后,在市級研討活動上課堂教學觀摩,獲年得較高評價。
因為有了這段經(jīng)歷,作為“注音識字、提前讀寫”實驗班的積極分子,三年后,我?guī)缀醪豢伤甲h地以“人才引進”的方式進了淮安市實驗小學。
淮安市實驗小學當然有別于鄉(xiāng)鎮(zhèn)中心小學和縣實驗小學,這所省內(nèi)有影響的學校教學要求更高,管理更嚴格到位。頻繁的指導(dǎo)、視導(dǎo),嚴格的檢查,我這個初出茅廬的“新人”有了一種“不安全感”,我堅定定制接受這樣的認識:教學有一些必要的程式,還有一些“常規(guī)”。我把“規(guī)范”當作“目標”,把對課堂的“誠惶誠恐”變?yōu)閷煾?、對新環(huán)境的“誠惶誠恐”。原本建立的一點點對課堂的認識,猶如稚嫩的花草,根系沒有發(fā)育好,換了新環(huán)境,便出現(xiàn)了嚴重的不適應(yīng)。首先消弭的是自己的銳氣和底氣,這里的優(yōu)秀教師的課堂那樣嚴謹細致,那樣好看好聽,我覺得自己以前的那些不上規(guī)矩的課堂是鄉(xiāng)村式的,需要改變甚至是“歸零”。
于是,我唯師傅是聽,甘心情愿讓自己的課堂教學成為他們的“代言人”。一段時間后,我終于“人格”,按章教學,按規(guī)定上課,課堂教學終于四平八穩(wěn)。不能否認,這一段時期,我獲得了全新的、高規(guī)格的專業(yè)基礎(chǔ)培訓(xùn)。在身邊老師和學校領(lǐng)導(dǎo)的幫助下,我經(jīng)歷過“強行人軌”的痛苦——曾經(jīng)為公開課哭過,害怕上課……當然,在師傅們手把手地指導(dǎo)下,我也上出過一些好課:《小鐵錘》、《窗邊的氣球》、《小蟲和大船》、《荷花》、《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火燒云》等,還有幾節(jié)作文課,都在市級觀摩或獲獎。我總能夠忠實地執(zhí)行師傅的意見,熟練展開教學流程,還因此獲得了同行“教學如行云流水”的褒獎。
我開始也進入所謂的“無視”狀態(tài):投入更大的熱情追逐教學手段與方法,鐘情于教學操作的技能、技巧,醉心于課堂的視頻、音響的切換。課堂在我的眼里是一篇結(jié)構(gòu)嚴謹、內(nèi)容豐滿的文章,講究起承轉(zhuǎn)合等。在各級各類教學研討活動中,我總能“依綱扣本”、“熟門熟路”地對青年教師的課堂中諸如教材處理、教學手段方法等指點一番,有時甚至有點自鳴得意。
歲月在漸行漸進中流逝。當課堂生活陷入了固定程式和機械操作的枯燥之中,漸漸失去了精彩的體驗,我也忘掉了“晨光熹微下女教師”的職業(yè)快樂。我清醒地感覺到,我需要新鮮的營養(yǎng),以緩解身心的“倦怠”,改變課堂教學的面貌。在個人的小圈子里摸索,停留在技術(shù)層面的機械——我不滿足甚至厭倦這種充滿匠氣的工作方式,向往那種擁有專業(yè)尊嚴的教學狀態(tài)。
閱讀的意義在于,你終于發(fā)現(xiàn)有個人在書中“等你”——“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shù)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于教師的自身認同與自我完整”——帕克·帕爾默的《教學勇氣》的閱讀讓我有了“眼前忽然一亮”的振奮與激動——光有自身的認同還不夠,“把教學縮減為純智能的,它就是冷冰冰的、抽象的;把教學縮減為純情感的,它就是自我陶醉;把教學縮減為純精神的,它就喪失了現(xiàn)實世界之根基?!?/p>
明白了,我只是從曾經(jīng)的“自我陶醉式”剛剛走向“冷冰冰、抽象”的課堂,我需要的是一種知識、學生、自我不分離的“自我完整”教學。
那么,究竟怎樣達到這樣的“自我完整”呢?
走向自覺:來自“教海探航”的“激活”
2002年,我開始大量閱讀教育教學雜志——首先要讓自己的視野觸及前沿。有時間就讀書,枕邊、案頭,朱永新的《我的教育理想》等,零星的、散亂的:走進王榮生的《語文課程基礎(chǔ)》、鐘啟泉《教學原理》、劉鐵芳的《守望教育》……循著語文界活躍的思想和先行者的足跡,知道了更多新生代教師:王崧舟、薛法根、竇桂梅……他們的熱情不斷給我注入新的精神力量。后來,網(wǎng)絡(luò)論壇的激情吸引了我,我開始關(guān)注論壇中的活躍言論,也走進了一個更加開闊的教育信息時空。
我終于能夠?qū)⒆约簭臍w咎于日?,嵤?、身邊的陳規(guī)陋習的“無為”心態(tài)中掙脫出來,有了提升和跨越的強烈愿望。超越技術(shù)層面需要一個理性的診斷和堅定的行動。在課程改革的宏闊背景下,紛繁復(fù)雜的理論,眾說紛紜的各類觀點——智慧語文、詩意語文、和美語文……究竟怎樣才能尋求到屬于自己的課堂“生發(fā)點”,或是改變舊有課堂風貌的“支點”呢?
我有了教學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次經(jīng)歷。
2006年,我有幸參加了由江蘇教育報刊社組織的
江蘇省“教海探航”征文頒獎活動?;顒又?,感同身受“探航水手”們的熱情:為了一年一度的約定,我們來到了“教海探航”,來交流彼此一年來的收獲,邳州教研室的魏星老師真誠的話語立刻喚醒了我:教育需要真情感,更需要堅定的信念和毅力。我有了一個明晰的方向:我需要在更加科學而理性的指導(dǎo)下改變我的課堂面貌,實踐自己的教學,在不斷的總結(jié)和提煉中升華自己的實踐,給學生成長和成功。
一度時期的迷惘與沉寂,終于在這一刻得以“激活”。
于是,走進了“教海探航”,開始了自覺反思、研究的自我提高之旅。
在學校領(lǐng)導(dǎo)的引領(lǐng)和支持下,閱讀成了更有目的的一種行為。我在前沿言論和新銳教師的行動與思考中尋找屬于自己的縫隙,希冀由此走向一個廣闊的空間。在與青年教師研討實踐與思考中,我以往的一些零星的困惑、疑問,逐漸在腦海中清晰。有人追求厚重的文化課堂,因為“教育要為生命奠基”;有人主張簡單的語文課堂,因為“小語姓小”,小學語文是兒童的語文。二者之間是否矛盾?語文教學究竟應(yīng)該追求怎樣的和諧課堂?
在很多“面孔嚴肅”的小學語文課堂中找到了自己課堂的影子——就是在這樣一本正經(jīng)中,我的課堂遠離了情趣,呈現(xiàn)出蒼白的基調(diào),走進了追求技術(shù)操作的誤區(qū)。課堂教學的精彩寄托在活動形式的組合堆砌上,淪為知識片段和語言碎片的散亂羅列,缺少的正是關(guān)乎兒童心靈和統(tǒng)領(lǐng)課堂的“靈魂”。
于是,兒童走進我關(guān)注的視野。在閱讀有關(guān)兒童文化、兒童教育的專著,研讀眾多名師的教學案例后,“兒童”成為我語文課堂關(guān)注的第一要素。2007年,我將對語文課堂的認識——《小學語文:追尋與兒童文化的和諧融合》作為“教海探航”參賽論文。
小學語文教育應(yīng)該敬畏兒童、保護兒童。小學語文教育屬于兒童,應(yīng)最大限度舒展兒童的自然性,給兒童以陽光般的溫暖、甘泉般的滋潤。教師以“我是兒童”的姿態(tài)投入課堂,以兒童天性為懷、因任自然的“生態(tài)眼光”打開兒童通向自然的大門,實現(xiàn)課堂與生活、教學與兒童的契合、和諧。孩子貼心于語文,擁抱著美麗的語言,也成就了語文的美麗趣味。
兒童文化為小學語文教育提供了宏大的理論支撐,提供了行進的生態(tài)背景,提供了一個有效價值參照。它從兒童的精神哲學出發(fā),依附兒童的自然、幻想、自由、詩性等文化因素,將語文學習的過程置于兒童的生活、兒童的體驗之中,將語文教育兒童化、兒童生活化。它從兒童文化出發(fā),基于活動、游戲、想象、探究等因素,將語文教育與兒童的精神需求結(jié)合起來,追求兒童自然性的舒展。積淀屬于兒童的精神氣質(zhì),讓真誠、純樸、探索的童年的氣質(zhì)伴隨兒童的成長,照亮兒童的幸福人生。
重新獲得“教學勇氣”,向著“自我完整”不斷靠近——“教海探航”的這一段經(jīng)歷給予了我最大幫助。從這里出發(fā),是我走向“自覺”的開始。
拾級而上:獲得兒童文化的“反哺”
“天地間最健全的心眼,只是孩子們的所有物,世間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們能最明確,最完全地預(yù)見到?!彼?,蒙臺梭利告誡人們:“如果我們真的渴望在大眾中更為廣泛地傳播文明之光,那么,要想達到這一目標我們必須求助于兒童?!?/p>
當把審視的目光定格于兒童,當把兒童文化的理念帶進課堂,我發(fā)現(xiàn),什么“深度”、“廣度”、“溫度”都有了落腳點——語文教學有了靈氣,語文課堂有了真誠和溫暖。當把課堂的基點定在兒童的直覺、兒童的生活、兒童的心靈上,課堂有了久違了的孩子們純真的笑容和滿足,有了我更加理智和真誠地“貼近兒童”后的驚喜發(fā)現(xiàn)。
這是在博客中記下的我的課堂片段之一。
上午上了一堂很好的課——《東方之珠》。
課文是我喜歡的,很有層次,淺顯易懂,也是學生喜愛的。我做了課件——那些精美的夜景圖片,那些動物表演的圖片顯然很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他們學得津津有味。
最好的是第二段中“迷人的海灘”的學習——
“漫步在金色的海灘,淶浴著輕柔的海風,傾聽著浪濤拍岸的聲響,真是舒服極了。”那么,你對這句話中的什么最喜歡和向往?(我故意將“向往”拖長了音調(diào))
——我特別喜歡沐浴著輕柔的海風的感覺,那一定很舒服。
——我向往的是“漫步在金色的沙灘”,提著鞋子,赤著腳走在軟軟的沙灘上,感覺特別舒服!
——我特別喜歡聽那浪濤拍岸的聲音,像音樂,又像雷聲。我聽過的!
我由衷贊道:是啊,那樣的沙灘,那樣的聲音,真是妙不可言呢!就讓我們帶著這樣的向往和喜愛,一起來讀讀吧!
下課了,學生們都不愿意離開,爭著告訴我,香港是怎么怎么樣的。
“只有保持童心的人才是完整的人”。我發(fā)現(xiàn),越是了解兒童,就越喜愛兒童文學;課堂教學的兒童情趣、語文味越濃,就越能吸引兒童熱愛語文學習——是教師的兒童素養(yǎng)給課堂增添了一抹亮麗的色彩。我的“發(fā)現(xiàn)兒童”從童話類課文的教學開始。于是,有了2008年我的“教海探航”論文《牽著童話的手,出發(fā)……》。
·那些自然知識畫蛇添足地枯燥傳授,使得本來生動愉快的語文學習變得意趣全無。那些冰冷的知識——孩子們學了課文便會完全明白,即使不太清楚,這點知識什么時候不能獲得。特別是當孩子獲得了閱讀的興趣以后!
·語文教學首先要讓所學的內(nèi)容在學生心目中顯得可愛。起碼經(jīng)教師啟發(fā)、指點之后學生覺得可愛,閱讀的過程才能成為“悅讀”的過程。
·一切脫離對兒童心靈關(guān)照的“教學精致”都是蒼白無力的。
·教學童話類課文,教師以自己敏銳的語文眼光,在語言和情節(jié)中尋找課文中潛在的語言芳澤,在聽說讀寫的自然歷練中,敏銳孩子的語言直覺。
·牽著童話的手,走進詩化語文,發(fā)現(xiàn)詩的領(lǐng)域是一種美妙的感覺——他們領(lǐng)略到世界富有意義,這是理性的解釋所不能賦予的。準確把握教材的詩性特征,就能以符合兒童心理的方式,讓他們心靈充滿美感。徑直打動他們。
在對兒童的認識和研究中,兒童文化的理論給予我滋養(yǎng),也改變著我的認識和行動:語文課堂與兒童文化和諧融合,走向兒童文化的和諧建構(gòu),語文教師需要更完備的語文素養(yǎng)——多元的知識結(jié)構(gòu)、充沛的感情、深入的領(lǐng)悟能力、高雅的文化品位等;需要在更高的層次上體驗兒童的心靈,理解兒童的精神,擁有一顆可貴的童心;需要以真誠的兒童姿態(tài)呼喚和引領(lǐng)兒童。我研讀了劉曉東的《兒童精神哲學》、《兒童文化與兒童教育》,蒙臺梭利的《童年的秘密》等,和孩子們共讀《兒童詩一百首》、《親愛的漢修》、《猜猜我有多愛你》、《夏洛的網(wǎng)》
因為有了兒童文化的背景,有了對兒童語文的追尋,我的課堂就有了更高的人文追求,多了幾分真誠、靈動的兒童氣息,少了幾分急功近利的技術(shù)理性。
期待花開:有境界終成高格
2007年的“教海探航”頒獎活動上,我有幸與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師同上一個課題《林沖棒打洪教頭》。
我的課堂,怎樣拉近兒童與古典名著之間的距離?怎樣在兒童文化的基礎(chǔ)上,對兒童施加成人文化、社會文化的影響,建構(gòu)更加和諧、有利于兒童精神發(fā)展的課堂文化?
《林沖棒打洪教頭》中人物形象個性鮮明,對于人物的解讀考量著語文教師的課堂價值取向。我把教學這樣定位:將人物形象的解讀置于名著的宏闊背景下。在學生充分閱讀教材,獲得對林沖個性基本把握的基礎(chǔ)上,再引入《水滸》中林沖相關(guān)的情節(jié),聯(lián)系人物發(fā)展的整體背景和線索,體察觀照教材中的林沖,認識一個多面、多重性格的林沖,欣賞眾多的水滸人物,感受文學的魅力。
引發(fā)爭議的是課的結(jié)尾:
可是,對這些好漢也有人有不同的看法。前不久,一位著名學者在《百家講壇》講《水滸》時說,《水滸》108位好漢中有相當一部分不是好漢。你認為呢?該出手時就出手、打打殺殺就一定是好漢嗎?顯然,學者有自己的“好漢”標準。我想,學者的觀點對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提醒我們,讀《水滸》也罷,讀其他書也罷,要用自己的眼睛,要有自己的頭腦。
該怎么看這樣的課尾?
在與同伴、專家的交流碰撞中,終于獲得這樣的認識:語文課堂當從課程結(jié)構(gòu)著眼,以兒童思維為基點,聯(lián)結(jié)兒童的精神和經(jīng)驗,致力于豐富和提升兒童發(fā)展的可能性。《水滸》作為我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課堂應(yīng)立足學生生命成長的基點,放眼人類的燦爛文化,引領(lǐng)學生去尋找故事人物,思索故事中的社會人生。學生在積極的探究中,思辨人生、審視歷史、品鑒作品。
于永正老師給我們呈現(xiàn)了另一種教學。
(出示《論語》片段: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
師:……孔子被尊為圣人,他具有五種美德——溫、良、恭、儉、讓?!白尅笔且环N美德、是一種胸懷、是一種境界。林沖作為八十萬禁軍教頭,是一個教官、是一個有身份和教養(yǎng)的人,到了粱山,他不僅武藝高強,他的人品也值得大家稱道!
簡單、樸實的語文課堂,充滿濃厚的“語”和“文”的味道,厚重的文化氣息,浸染著每一個人。于老師同樣把人物放置于《水滸傳》的背景中來認識,得到的是個性鮮活、唯一的林沖。更重要的是結(jié)合《論語》這一中國古典文學精品,理解林沖為人的核心是“讓”,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是做人的至高境界,古今圣人都具有這樣的品質(zhì)!于老師的語文課堂上學生獲得的不僅是知識,還有浸潤于血脈之中的文化。
有境界自成高格——一個語文教師如果不讀書,即使觀察了、思考了也不行,沒有高度。于老師提醒語文老師要有“會消化生活的胃”。語文教學不要跟風,不要在方法技巧上動足腦筋,語文教師應(yīng)當具有大智慧,即要有“文化”。于老師說的“文化”就是語文教師的“高度”,擁有這樣的高度才會有高品質(zhì)的教學,才能抵達更高的教學境界!
“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期待著厚積薄發(fā)后的精神自治,澄澈透亮后生命的覺醒與提升:期待夢想中的花開季節(jié),期望實現(xiàn)“自我完整”——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積累心靈的體悟,擁有高度,擁有課堂的精彩與教育生命的滿足,擁有教育的智慧與境界。
夢想永遠在路上。所以,只有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