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鏡明
隨著人類嘗試避免戰(zhàn)爭、維持和平的安全預期的匯聚和制度化,國際安全機制應運而生。各種形式的國際安全機制既為合作帶來了更穩(wěn)定的希冀,但也有可能使國際社會平添不安。國際安全機制內(nèi)在機理的復雜性,要求在重視機制與國家主體互動關系的同時,加深對國際安全機制的科學把握。
近年來,一直致力于國際安全問題研究的年輕學者徐能武博士的新近專著《國際安全機制理論與分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版)就是一部著眼國家安危、關注國際和平的理論力作。通觀全書,專著《國際安全機制理論與分析》至少從以下方面作了很大的努力與創(chuàng)新。
(一)加深、擴大了對國際安全機制本身的研究
眾所周知,國際機制研究率先在政治經(jīng)濟領域開花結果。國際機制研究在政治經(jīng)濟領域取得的進展,不能不引起國際安全問題研究者的興趣。一個敏銳而不可回避的問題隨即被提了出來,難道機制這一概念真能富有成果地應用于國家安全問題嗎?
國際安全機制的研究一般都是從概念問題人手,致力于國際機制概念是否適用于解釋國際安全領域的合作問題,并在此基礎上界定國際安全機制的概念,作為國際安全機制研究的邏輯起點和理論基礎。美國學者在20世紀80年代早期率先起步,界定概念,開展實證研究,并在實證研究的基礎上闡釋國際安全機制的部分命題。以德國為代表的歐洲學者對冷戰(zhàn)時期的國際安全機制作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將國際安全機制的研究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
有趣的是,在研究國際安全機制的過程中,很多學者都從現(xiàn)實的需要出發(fā),從實證的角度,較多地研究國際安全機制與各種國際安全主體的互動關系,既強調(diào)了機制對主體行為的規(guī)范與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指明了這種互動給國際安全機制帶來的后果。從研究內(nèi)容上來看,個案分析式的國際安全機制研究和解釋特別多,涉及到的問題領域主要有:核不擴散、軍控、國際沖突管理、東西方關系等。另外,還有不少分層次的國際安全機制研究,如聯(lián)合國集體安全機制、各種地區(qū)安全機制、雙方安全機制等。
總的來看,這些研究正在不斷豐富和推動著國際安全機制的總體研究。但同時,又讓熟悉這一領域的人明顯感覺到現(xiàn)有的對國際安全機制本身的理論研究遠遠不夠,在互動關系分析中往往把國際安全機制本身當作“黑箱”看待。所以,本論著從理論上把國際安全機制作為國際社會中愈益自主的實體,對其進行系統(tǒng)的理論分析與規(guī)律探討,應該說這種綜合性研究、系統(tǒng)性總結、理論歸納和整合,確實大大加深和擴大了對國際安全機制問題的研究。
(二)基本上構建了一個較適宜的國際安全機制理論分析框架
與一般從問題出發(fā)、以個案分析的方式探討國際安全機制的流行做法不同,本書從一開始就把努力的目標鎖定在通過對國際安全機制本身的系統(tǒng)研究,構建一個較為完整的國際安全機制理論分析框架。因此,其研究視野更多地關注的是各種類型的國際安全機制其內(nèi)在的結構和演變規(guī)律。從概念分析入手,較全面地分析了國際安全機制的形成、演變、結構、功能、特征等,運用系統(tǒng)思維方法把其作為由諸多要素構成、按一定運行機制存在、發(fā)展的有機體,從而極力尋找提高其整體效能和優(yōu)化參與的方法。
本論著主要運用國際關系學、政治學的有關理論,以及新制度主義的分析工具,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角度對國際安全機制進行較深入的基礎理論性研究。從國際安全機制的起源和構建著手,從縱向的角度,梳嬋了國際安全機制歷史演變的過程,探討了近現(xiàn)代國際政治流變中國際安全機制建立的必然性和重要性。接著,從橫向的角度,剖析了國際安全機制體系中的類型結構及相互關系,把握其主要功能和特征。結合歷史和現(xiàn)實例證分析,該書抓住了國際安全機制的本質(zhì)意義,探討國際安全機制作為現(xiàn)代國際安全合作制度化的集中表現(xiàn)所具有的合法性、有效性與局限性問題。最后,結合對國際安全機制的自主轉型與成長的分析,論述了主權國家在國際安全機制問題上的參與博弈,基本上構建了一個較適宜的國際安全機制理論的分析框架。其現(xiàn)實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三)從國際安全機制內(nèi)在機理出發(fā),探討了機制優(yōu)化和參與博弈
國際安全機制的內(nèi)在本質(zhì)和運行機理是什么?它主要由哪些相關因素決定或影響?學術界可渭眾說紛紜,現(xiàn)實主義、自由主義、建構主義,還有非主流理論等,各陳其詞。有不同的見解,自然是正常的。但也正是這種現(xiàn)狀使得本論著的研究同樣不可避免地要就這一問題展開全方位的探討,給出一個較明確的回答。經(jīng)過較深入的研究,著者認識到國際安全機制作為國際安全合作與斗爭的產(chǎn)物,它的出現(xiàn)有其歷史必然性,而它的存在和發(fā)展更受其內(nèi)在的規(guī)律支配和作用。國際安全機制構建源于對國家安全利益的追求,國家問權力分配結構直接影響到國際安全機制的內(nèi)部組成,制度談判中的博弈對國際安全機制的表現(xiàn)形式有著不可避免的作用。從國際安全機制的歷史實踐和基本類型來看,除共同利益、權力結構這些核心要素外,共同的基本理念和道義準則、外部強制力、認知要素、國內(nèi)政治乃至制度慣性等,都對國際安全機制興亡存廢產(chǎn)生著不可忽視的影響。當國際安全合作達到一定高度,并不只有集體安全機制可保證,現(xiàn)實中“心照不宣的默契”也同樣愜意,倒是有些外向型安全機制的存在給國際社會平添不安。國際安全機制內(nèi)在機理的復雜性,要求我們對國際安全機制的實踐抱著理性而睿智的態(tài)度。
進入后冷戰(zhàn)時期,面對洶涌澎湃的全球化浪潮和變幻無常的安全壓力,冷靜看待國際安全機制的轉型與成長,推進有利于世界和平與人類進步的國際安全機制變革,改善國際安全環(huán)境,勢在必行。由于慣性的阻因和變革的動力同在,推進國際安全機制改革當主要依循重新整合、積極參與、主動構建三種模式演進。置身于日益融合的國際社會中的主權國家,對于事關自身生死存亡的國際安全機制的態(tài)度,當然是慎之又慎的,但在國際形勢的裹挾下又很難孤立。國家安全利益和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往往驅使國家沿著利益成本鏈穩(wěn)步滑向機制之中。主權國家參與國際安全機制的博弈是多重的、復雜的,有時甚至是艱難的、痛苦的,當然也不缺快樂而自豪的情形,套句唐永勝博士的話,“復雜中尋求平衡”是國家參與國際安全機制最形象的寫照。當然,著者有意沒說,對于和平發(fā)展的中國,又何嘗不是如此。
國際安全機制是一個十分重要又十分復雜,既包括理論又包括實踐,涉及面十分廣泛的問題。選擇這一極富挑戰(zhàn)性的問題作為研究課題,毋庸諱言,對于初涉學林的著者,顯然,是有壓力的。好在軍營的鍛煉,賦予了他堅強而執(zhí)著的性格,使他堅持了下來。
本著作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xiàn)實指導意義。著者試圖以新的體系、新的方法豐富和發(fā)展國際安全機制的學術研究,構建恰當?shù)睦碚摲治隹蚣?,拓寬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從而為進一步厘清當代中國與各種類型的國際安全機制的互動關系,為中國更好地借助于國際制度方面的軟權力,加速和平發(fā)展的步伐,作出一些貢獻。篳路藍縷、任重道遠,雖然本論著并非盡善盡美,個別論點還有待進一步深化,但從總體上說,《國際安全機制理論與分析》確實是一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理論觀點正確,史料翔實可靠,邏輯嚴謹,結構合理,層次分明,文筆流暢,論證有力的厚重之作,定會在該領域占有重要的學術地位。
責任編輯葉娟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