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自稱派出所民警的男子,在陜西省西安市永樂路上的順家快捷酒店里上演了3個多小時的鬧劇。據(jù)長樂西路派出所民警解釋,鬧事者是派出所人民調解委員會的臨時人員。
出事的,怎么又是“臨時工”?出事的司機是“臨時工”,出事的教師是“臨時工”,出事的警察還是“臨時工”……前幾天有個亂用不存在的“177條法規(guī)”判案的法官,居然也有“臨時工”身份!有人說,把出事者“定性”為臨時工,可以保全單位的顏面,推卸責任。如果要是來一個“臨時工”大清理的話,或者清理違規(guī)使用臨時工的話,看有關單位是否主動上報臨時工數(shù)量?只怕遮掩還來不及。
常識告訴我們,所謂“臨時工”,本是計劃經濟時期的概念,是與固定工、合同工相對應的一種用工形式,一般是指使用期限不超過一年的臨時性、季節(jié)性用工。自1995年《勞動法》開始實施后,所有用人單位與職工全面實行勞動合同制度,用人單位各類職工享有的權利是一樣的。而最近的勞動合同法,則根本就徹底取消了“臨時工”一說。有關人士認為,用人單位在臨時性崗位上用工??梢栽趧趧雍贤谙奚嫌兴鶇^(qū)別,應該說“臨時工”的稱謂或用工形式已經過時。
鑒于此,“臨時工”早就應該退出歷史舞臺??墒?,僅從“出事的都是臨時工”來看,臨時工還大量存在著。《勞動合同法》等相關法律法規(guī)威嚴何在?大量使用臨時工的單位是否涉嫌違法?有關單位與部門長期使用“臨時工”,為何總“不出事”?既然,有的單位總將出事的責任推到“臨時工”身上,那么,不妨讓使用“臨時工”的單位“出點事”——對違法違規(guī)使用臨時工進行徹底清理。
為什么有的單位“喜歡”使用臨時工?一來,當有人出事了,臨時工可以“頂上”;二來,支付臨時工的工資待遇很低。所以,一些單位與部門對“臨時工”很依戀,甚至有人提出“允許聘臨時工”?!叭绻艺衅?0個大學生,要買社保,又要平衡各方面的問題,我會很猶豫。但如果可以聘臨時工,招3000個都沒有問題。”全國人大代表、志高空調董事局主席李興浩曾建議,國家給大學生頒發(fā)臨時營業(yè)執(zhí)照,讓他們可以做貿易,做臨時工。
出事的都是“臨時工”幾乎成了一種公式,“臨時工”成了一個筐,什么事都可以往里裝。只要出了事,當事人就是“臨時工”,這似乎已經成了一種潛規(guī)則——不,似乎應稱為“潛公式”更貼切。
類似于“出事的都是臨時工”之類的“潛公式”還有不少,比如,凡是群體性事件多是“不明真相的群眾,在少數(shù)別有用心的人的煽動下”引發(fā)的;凡是比較激進的上訪群眾,多是需要被送進精神病醫(yī)院或者進“學習班”;凡是對當?shù)亍耙话咽帧碧岢雠u的,多是犯了誹謗罪……類似的“潛公式”被應用在不同的領域,成為一些部門處理負面事件時不約而同采用的“撒手锏”。
出事的總是“臨時工”,不出事的總是“臨時用工”的單位。這是法治社會所不能容忍的。徹底清理并糾正違法違規(guī)使用臨時工,就是維護法律的威嚴,就是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就是維護勞動者就業(yè)尊嚴,更是不再鬧“臨時工頂缸”鬧劇的唯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