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普通高中語文課本(粵教版),欣喜發(fā)現這是一片肥沃的土地:從“課文教學”到“表達交流”,從“基本閱讀”到“推薦閱讀”,從“活動指引”到“點擊鏈接”,無不體現著新課程理念,閃爍著編者的智慧。
筆者在新課標實施的兩年里,在教材的使用上作了一些探索,形成了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在此與各位同行交流,以期拋磚引玉。
一.根據學生興趣點靈活安排教學順序和重點
粵教版新教材分“必修系列”和“選修系列”,其中“必修系列”要求學生全學,而“選修系列”則由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及興趣選學,這無疑為學生提供了更為自由的空間。其實,筆者認為,無論是“必修”,還是“選修”,在有可能的情況下,教師都應該盡量給學生自由選學的空間。課文的講解順序也可由教師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安排。
我認為,在每單元開始之前,先征詢學生的意見,確定學生的興趣點后,再開展教學效果更佳。其好處體現在:(1)學生必須事先預習整單元的課文,才能確定自己感興趣的篇目。這樣可把那些平時不愛閱讀的學生也帶進閱讀的行列,在無形中被老師拉進了事先設計好的“陷阱”中。(2)不妨讓學生列出自己喜歡的理由、不喜歡的理由,在課堂上發(fā)言。這樣既能促使學生帶上批判性思維更深入閱讀課文,又能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課堂上雙方各抒己見,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生氣。(3)對于教師來說,能更好掌握學生的興趣點,從而更容易開展教學活動。
例如,在學習選修1第二單元第9課李商隱的《賈生》,可以同時把相同題材的第12課劉長卿的《長沙過賈誼宅》調前,教師投影講解“賈誼”的典故,然后對兩首詩個進行比較賞析。學習必修4第一單元“關注社會”,除了有側重點地品評課文,還可以讓學生從課外的報紙中推薦自己喜愛的時評篇目,與其他同學一起分享。
實踐證明,根據學生興趣點靈活安排教學順序和重點能起到較好的教學效果:既避免了教師在學生不感興趣的地方用力太多引起學生反感,避免了教學的盲目性,又能在學生感興趣的地方充分挖掘,讓學生充滿興趣地學到知識,最終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優(yōu)化。
二.運用評、刪、改、仿等手段與文本互動對話
新教材的課文多選自名家名篇,一直以來,我們在教學中對名家名篇過于神化。在我們的思想中已經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勢,認為名家名篇都是沒有缺陷的,并且是難以模仿和超越的。這樣,我們只能畢恭畢敬的仰視文本,談何與文本互動對話?教師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要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就要大膽突破這種思維定勢,適當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創(chuàng)造性地評、刪、改、仿。
“評”是用自己的話評價課文,大致相當于“評注”?!霸u”是參與文本的基礎,引導學生既能欣賞課文,也能用批判性的目光恰如其分地審視文章的優(yōu)劣。如一些古代名篇中提倡的“及時行樂”就是一種消極的思想,應該引導學生棄其糟粕。但“評”的形式可多種多樣。
在“評”的基礎上學生對文本有了認識,即使是名家名篇也可能存在著一些謬誤或不足,可讓學生“刪”?!皠h”指刪改原文,使之更簡潔。通過“刪”,幫助學生改正平時作文啰唆累贅的毛病,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與文本進行對話,也具有成功感。
“改”則完全是改編,例如學習《鴻門宴》(必修5),可以讓學生將課文改編成戲??;學習《氓》(必修1),不妨讓學生展開合理想象,自選角度,將其改編成小小說。改編是對文本的再解讀,能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課文;同時也能活躍學生的思維,促進寫作水平的提高。
“仿”指仿寫,仿寫就是在優(yōu)秀作品觸發(fā)下,在閱讀理解的基礎上,模仿文章的某些寫作特點、某種語言風格或某些思想內容所進行的作文訓練。“仿”得不成功,能讓學生更深刻地嘆服原文的精妙之處,“仿”得成功,則能讓學生提高寫作水平,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實踐證明:運用評、刪、改、仿等手段參與文本,是學生真正實現與文本互動對話,也是教師不拘泥于教材,創(chuàng)造性使用教材的好方法,能真正實現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取得比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多一點跳出文本,對教材進行有效拓展
人們對課文的理解總是因時、因地、因景、因人而異的,從這一點上說,我們對由文字構成的語文課本信息的理解就永無止境。
不少教師在平時教學中滿足于教學參考書的輔助,甚至養(yǎng)成了依賴的壞習慣,備課時也處處被教參牽著走,這顯然束縛了教師的思維發(fā)展,不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其實,一般的教學參考書往往流于對課文內容進行概括說明或者是重復性歸納,而這種說明和歸納又有一種簡單的公式或套路,把浸透了作者心血的文字變成僵化的符號,學生也不能真正有所得益。因此,一名合格的語文老師,應該在實際教學中多一點跳出文本,對教材進行有效拓展,具體做法有:
1.善于聯系,尋找新的解讀突破點
我在備《與尹師魯第一書》(粵教版選修2)這一課時,發(fā)現教參只是簡略分析了作者向老朋友提示的堅守正道、始終不渝的心跡。通過聯系學生所學過的篇目(第二單元學生剛學完歐陽修的《六一居士傳》,初中曾學過他的《醉翁亭記》等),再結合歐陽修的生平經歷,我發(fā)現歐陽修在這封書信中流露的“既不悲觀,也不放縱”“主張慎職勤官”的心態(tài)和他這一時期的年齡特點有很大關系。于是我設計了歐陽修主要經歷及其對應心態(tài)對照圖,便于學生更容易從整體理解:
2.課內課外結合,進行比較閱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加大思維容量的同時,擴大有效信息量的傳遞,課文閱讀與課外閱讀要緊密結合。要指導學生到更廣闊的閱讀天地中獲取信息,豐富知識,陶冶情操”,要變“教教材”為“用教材教”。
學習杜甫的《登岳陽樓》(選修1)時,不妨引入課外的孟浩然的《臨洞庭湖上張丞相》,與之進行比較閱讀。元代方回就曾評價“岳陽樓天下壯觀,孟杜二詩盡之矣”。在理解“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這一聯時,若能聯系杜甫的另一首詩《旅夜書懷》“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當更容易理解時年56歲,身患肺病、全家在水上漂浮的杜甫那種凄涼、孤獨的心境。
“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辈捎帽容^閱讀,可以讓學生深入領會作品中所表達的思想主題。我們在閱讀教學時,應該有意識地將某些有著相似主題的課文進行對照分析,以更好幫助學生理解并深化文本的主題思想。
3.豐富人文積淀,善于使用課堂穿插藝術
“穿插,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暫時中斷課文教學思路的主線,而恰到好處地插入一個與課文有關的內容”。如學習杜甫的《哀江頭》(選修1),在理解“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墜雙飛翼”中“一笑”的諷刺意義時,可以插入白居易《長恨歌》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杜牧《過華清宮》的“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以及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典故。
實踐證明:多一點跳出文本,對教材進行有效拓展能擴充課堂容量,幫助學生增加知識的“厚度”,使學生產生耳目一新、興猶未盡的感覺。
四.開放式設計綜合性語文活動,以活動帶動學習
粵教版語文教材最大的特點是每冊教材以第一單元的綜合性語文活動貫穿學習活動。活動的開展往往受各種條件限制,筆者認為,教師不必拘泥于教材的建議,而應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教材所倡導的理念,結合學生及學校實際開展綜合性活動。
如必修5第一單元的“活動指引”要求開展“走近經濟”語文學習活動,并提供了較為詳盡的活動計劃。但我考慮到高州地處經濟欠發(fā)達的山區(qū),這方面的資源相對缺乏,操作難度較大,于是放棄了這個活動計劃,而將目光放在第二單元的“新聞”上。學生每天都接觸新聞,比較熟悉,其時,神七升空、三鹿奶粉等熱點新聞在學生當中被爭相評論,興趣較濃。我在和學生一起學習完新聞寫作的技巧要求以及兩篇精彩的新聞報道后,著手布置開展“新聞寫作與播報”活動,要求學生報道身邊的新聞。這次活動中學生的熱情高漲,大家分工合作,寫出了很多高質量的新聞稿件。在最后的正式播報中,各組成員各顯神通,無論是播音員的字正腔圓,還是編輯的別出心裁,還是記者職業(yè)敏感,無不體現著同學們的合作精神,閃耀著同學們的智慧火花。
可見,以課文為基礎,結合學生實際開展綜合性語文活動對于學生來說是大有裨益的,其形式還有很多。其中,課本劇是很受師生歡迎的一種形式。必修5第三單元為“戲劇”單元,學習這一單元,除了必要的戲劇常識講解、課文學習,還可以放手讓學生“粉墨登場樂一回”。但要注意兩點,一是最好讓學生把學過的小說或詩歌改編成劇本,因為這一單元的文本閱讀已經是現實的劇本,若直接讓學生照本宣科演,達不到訓練動筆、動腦能力的目的;二是演課本劇要“演評結合”,教師也參與其中。這樣一來,無論是劇本的寫作、修改,還是演員的合理安排;無論是道具的精心準備,還是演后的評價交流,處處都是一次次“閃亮電子”的體現,處處都是師生們活躍的影子,在“學”中“演”,在“演”中“學”,何樂而不為?
《西游記》中水簾洞里有一副對聯:“花果山福地,水簾洞洞天”。用它來比喻語文新教材再恰當不過了。語文新教材確是一片果樹遍地的“花果山福地”,閱讀它,就像是孫悟空手舞足蹈騰躍于花果山那般自由自在心花怒放。然而,在某些角落,也隱藏著別有洞天的“水簾洞”,那是一片全新的天地。而作為學習主導者的我們,任務就是利用好這片“花果山福地”,并在不斷的實踐探索中開放式地、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好教材,去發(fā)現其中別有洞天的“水簾洞”,到達語文教學的新境界。
邱桂平,語文教師,現居廣東高州。本文編校: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