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華
譚華
(河南工業(yè)大學,河南 鄭州 450001)
中圖分類號:G647.9 G44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09)09-131-02
摘要:對新入校大學生存在的諸多心理問題,從個人、家庭、社會環(huán)境等諸多方面進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對策和改進措施。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
大學生肩負著十分重要的歷史責任,是祖國的希望和未來, 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興旺發(fā)達。然而,據調查和心理學家大規(guī)模心理癥狀自評測查顯示,新入校大學生心理問題相對較多,反映出來的心理和情緒問題比較突出,大學新生群體中將近14處于心理亞健康狀態(tài), 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全國成人正常水平,應適當加強心理衛(wèi)生教育。解決好這些問題,對他們的個人人生成長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對構建和諧社會,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
一、入校新生的心理問題
就目前來說,入校新生存在的主要問題表現(xiàn):其一,學習、生活的范圍從高中校園和家庭,轉變?yōu)橥獾匦碌拇髮W校園。在高中階段他們的全部精力都用在學習和高考上,一般情況下,家長都能盡最大努力,做好他們的后勤保障,為他們提供好的學習條件,想方設法改善他們的生活,讓他們一心一意學習,他們基本上不需要考慮自己的衣食住行這些問題,但是,來到新的校園,在相對自立的大學集體生活中,與來自不同地區(qū)甚至全國各地的新同學同居一室,要面對不同的社會地域文化環(huán)境、生活環(huán)境、飲食習慣等等,需要他們去適應,極易使他們處于心理應急狀態(tài),人際交往困難,產生一種孤獨感,帶來心理上的壓力。其二,新入校的大學生從緊張的高中學習和高考備考階段,轉化為學習相對輕松、自由的學習氛圍中。他們不再需要頭懸梁、錐刺骨般廢寢忘食,不再需要千軍萬馬擠高考的獨木橋,沒有學校和家長施加壓力,他們感覺一下子從中學的嚴格管教中“松了綁”,他們的心理壓力突然釋放,失去了努力的方向和目標,一時變得無所適從。其三,個人可支配的時間大大增加。在高中學習特別是高考備考階段,絕大部分同學起早貪黑,夜以繼日,犧牲了星期天和節(jié)假日,把全部時間和精力都用在了學習上,而用在個人愛好方面、娛樂方面的時間很少,甚至是幾乎沒有。而進入大學后,學習完全靠個人,屬于個人支配的時間大大增加了,但有些學生又不知如何安排學習,怎樣有效利用時間,以致心中憂郁、焦慮。其四,現(xiàn)在絕大部分大學生都是獨生子女,新入校的學生年齡大都在十八歲至二十歲之間,正處于從少年成長為青年的轉折階段,也是心理變化最為復雜的時期。“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家長都對他們寄予厚望,在他們成長過程中比較嬌慣,造成了以我為中心,任性,缺乏責任感等等性格缺陷。在高中學習和高考備考階段,因學習的壓力,他們沒有時間去認真思考這些變化,僅僅是被動的從生理上適應,進入高校這個新的學習環(huán)境,要與眾多的同學共同生活,如何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點,克服缺點感到迷茫,一旦遇上暫時的挫折和失敗,往往灰心喪氣。其五,有不少來自城市的大學生,特別是家庭條件比較好的,嬌生慣養(yǎng),要什么家長給什么,極力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而來自農村的大學生,特別是落后貧困山區(qū)的,經濟條件非常差,往往是一家人一年,甚至幾年的收入才能夠一年的學費和生活費,所以,入學后他們不得不申請助學貸款,或在業(yè)余時間去打工。在不同家庭背景下,在巨大的貧富差距面前,來自農村的大學生極易產生自卑心理。
二、新生入校后存在的教育問題
新生入校后,各個大學都通過各種方式,歡迎新同學,對新入校的學生開展教育,以期幫助他們盡快適應大學的新生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還有不少高校在教育過程中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其一、新生入校教育方式方法比較單一。新生入校教育大都是通過開會、看錄像片或上課,給同學們講一講學校概況,課程設置,入校注意事項,生活安排等等,溝通的方式是單向的,入校新生都是被動接受。其二,入學教育時間比較短。入校教育僅限于剛入學的第一個學期,在以后幾年的學習過程中幾乎不會再專門涉及這方面的內容。其三,輔導員配備嚴重不足。按教育部規(guī)定,高校輔導員的配備比例是1:200。但是,高校普遍擴招,在校學生人數急增,許多高校達不到這個比例,有的僅僅是1:500,并且,任何一項與學生有關的工作都要交給輔導員去做,輔導員成了事事都要關心的“保姆”,“兩眼一睜,忙到熄燈”,是許多輔導員工作、生活的真實寫照。其四,輔導員大部分都沒有接受過心理專業(yè)正規(guī)的教育培訓,僅憑工作熱情和有限的一些知識從事學生工作,不懂心理教育深層次的要求,工作效果比較差。其五,輔導員職業(yè)認同度低。輔導員很難從工作中找到成就感和可能"實現(xiàn)自我"的價值,缺乏方向感和目標,不愿意長期從事這個職業(yè),僅僅作為職業(yè)生涯的過渡。其六,家庭教育逐漸淡化。在高中階段由于學習比較緊張,家長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并不多,在一起所能交流和溝通的話題比較單一,也不是很深入,入學后離開了父母,遠離了家庭,有不少父母對子女教育大大松了一口氣,認為這一切都是學校的事情了,即便自己有責任,也是鞭長莫及,只能通過打電話、發(fā)電子郵件或網上聊天的方式進行。
三、解決問題的措施
入校新生的心理問題是個人、家庭、社會環(huán)境等諸多因素造成的,需要學校、家庭及社會共同攜手進行教育和引導。其一、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常態(tài)化。不能把對新生的入校心理健康教育當成短期的階段性工作,要使入校新生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不斷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使他們的心理變化逐步穩(wěn)定。其二,通過多渠道多形式的溝通,創(chuàng)造一個有利于學生心理正常發(fā)展的校園人文環(huán)境。例如,有的高校為新生專設心理疏導熱線,分別由心理專家或高年級學生接聽,為新生服務;有的高校挑選心理素質好、樂于助人的高年級學生組成“心理健康使者團”,對入校新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有的高校開設心理健康選修課,建立網上校友錄,鼓勵他們在交流中互相疏導,形成健康開放的心態(tài);有的高校組織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測試,對可能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的入校學生給予咨詢或治療等等。通過多形式溝通、交流,引導新生消除陌生感和緊張心理,盡快融入大學生活,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其三、建立輔導員職業(yè)發(fā)展良性機制。進一步建立和完善準入制度,公開招聘,把好入口關,應側重于輔導員的專業(yè)結構優(yōu)化和學生工作經歷,堅持高標準,嚴要求,把熱愛教育事業(yè)、專心學生工作、具有奉獻意識、能吃苦耐勞、德才兼?zhèn)涞娜藛T選聘到輔導員隊伍中來。同時,建立輔導員發(fā)展通道,在他們工作一段時間之后,根據自己的需求和特點可自愿轉到行政管理或教學崗位,對那些考核不合格的輔導員進行調崗、離職培訓或解聘。基本形成一支素質較高、結構合理、數量充足、相對穩(wěn)定的輔導員隊伍,使學生事務管理隊伍進入良性循環(huán)的軌道。其四,開展多層次教育和培訓。高校要提高對學生事務管理的認識,將學生事務管理作為一門科學加以研究,組織專家編寫輔導員培訓教材,設立培養(yǎng)學生事務管理碩士研究生專業(yè),開展輔導員在職攻讀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碩士、博士學位工作等,注重素質和能力的培訓,提高輔導員學歷層次。其五,按比例配備輔導員。按照教育部規(guī)定的比例配齊輔導員,在新生入校的新學年,甚至可以根據情況多配備一些輔導員,而在學生心理狀態(tài)比較穩(wěn)定的高年級適當降低輔導員比例,同時一定要明確輔導員工作職責,不能把任何與學生有關的工作都交給他們去做,使他們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和學生在一起,隨時了解新生的思想狀態(tài),解決新生的問題。其六,家庭教育不能放松。家長一定不能有松一口氣的思想,要了解、掌握孩子在這個年齡段的心理變化情況,關心、幫助孩子樹立遠大理想,正確面對遇到的心理問題,積極鼓勵支持孩子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活動,隨時與輔導員取得聯(lián)系,掌握孩子入校后的心理動態(tài)。 新入校的大學生面臨的心理問題是他們成長過程中的階段性問題,更是他們人生重要的轉折問題。高校要積極應對,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與精力,科學地解決好這些問題,幫助他們順利渡過“心理斷乳期”,以良好的心態(tài)走過大學生活,使大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都得到健康發(fā)展,真正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有用人才。